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0-09
□李建
楊瞻(公元1491年~公元1555年),明代宰相楊博之父,山西蒲坂(永濟市蒲州鎮)人,字叔后,號舜原,明正德十四年舉人,授河南扶溝知縣,復除授陜西扶風縣知縣,拜貴州道監察御史,改大理寺評事;不久受命巡按江北,后遷右寺副四川按察司僉事,分巡川北道,駐節保寧,以子博貴,封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累贈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祀鄉賢。
薛瑄(公元1389年~公元1464年),字德溫,號敬軒,河東河津(今萬榮縣里望鄉平原村)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明史》有傳。

《薛文清公全集》木刻版部分
薛瑄為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進士,官至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去世,贈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謚號文清,后世稱其為“薛文清”,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從祀孔廟。
薛瑄繼曹端之后,在北方開創“河東之學”,蔚為大宗。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大鈞兄弟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明政治家、思想家高攀龍認為,有明一代,學脈有二: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可見其影響之大。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薛瑄紀念館
(一)
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九月,楊瞻上書朝廷乞恩薛瑄從祀孔廟。其文曰:
臣聞:有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真儒,以鳴一代之盛。漢有董仲舒,唐有韓愈。至宋,真儒輩出,而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相繼而生,講明斯道,炯出董、韓之右。而理宗親收五臣,以從祀孔庭,歿后得謚為理。良以此也,臣伏見前禮部左侍郎贈尚書謚文清薛瑄,反躬好古,真知實踐,以誠敬為入門,以復性為實地,所以倡明道學,維持世教者,具載于《讀書錄》并《續讀書錄》,二書可考。其在生時,提學山東。諸生稱曰:今夫子。
通政使李錫稱曰:真鐵漢。
太監金英稱曰:好官一人。
吏部尚書何文淵稱曰:不愧先哲。
學士江淵稱曰:躬行實踐。
大學士李賢稱曰:本朝理學一人。
都御史張鼎稱曰:學已至乎樂地,觀感而興起者,尤多其在歿后。
給事中張九功稱曰:今之真儒。
工部侍郎姚謨稱曰:明體適用,比元大儒當入從祀。
參政許贊稱曰:潛心理學,可祀廟庭。
吏部尚書喬宇稱曰:有功名教,侑食廟庭。無忝仰止,而私淑者尤多。臣參之眾論,約之鄙見。我朝真儒,上追先哲,下開來學,惟瑄一人而已。
宋有天下未及三百年,得入祀孔庭者,周敦頤、程顥、程頤、司馬光、邵雍、張載、楊時、胡安國、朱熹、張栻、呂祖謙、蔡沈、真德秀,凡一十三人。
我國家興道致治,百七十年于茲矣,未有一人從祀者。
恭惟皇上,主敬一之學,演四勿之箴,其心德之妙發,而倡天下之道學至矣。宋之理宗,得此失彼,掛一漏萬,其躬收五臣,以從祀者,特一節耳,安能望皇上之大成哉。且瑄理學之臣也,皇上理學之主也,伏望宸斷,賜瑄從祀孔庭,使后世知本朝理學之有人,又知表章理學自皇上理學之主始。如蒙乞勅,內閣重臣并詹事府、翰林院、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六科十三道,會議查前后諸臣張九功等奏章,果無違礙,特賜俞允,則列圣陶镕天下之士庶乎有征,而我皇上制禮作樂之治亦有光矣。斯文幸甚,斯道幸甚,緣系乞恩,從祀真儒,以光圣治事理。謹題,請奉圣旨,禮部看了來說。
嘉靖十八年九月。
疏文收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薛文清公行實錄》卷二,名曰《從祀真儒以光圣治疏》。
(二)
從祀孔廟,是古代對儒學大家的最高褒獎,是人生的最高榮譽。從祀之人的遴選,相當嚴格。明代學者瞿九思曾說:“從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睆撵肟讖R的先哲先儒,春秋時期多是孔子門人,宋室南遷之后又多為江南俊杰,歷史上共有172位,除了孔子門下72弟子和孟子的弟子,剩下的90余人,都是中國古代的世之楷模、思想大家、古圣先賢。
山西是個文化大省,尤其河東大地,更是一塊文化熱土。然而,宋以前,山西僅有隋末大儒王通、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二人從祀孔廟,而元、明、清漫長的時間里,薛瑄是明代第一個從祀孔廟的人,也是山西歷史上從北宋之后到清末唯一從祀孔廟的人。
薛瑄之所以能成為明代從祀孔廟第一人,一方面是因為其為儒學大師,在北方創立了河東學派,弟子眾多,影響甚大;另一方面是薛瑄為官數十年,清正廉明,剛正不阿,享譽民間,被后世譽為“明代第一廉吏”。他甚至還在《從政錄》提出了官員廉潔的三重境界“不妄取、不茍取、不敢取”,時至今日仍有警醒作用。
但薛瑄從祀之路頗為漫長。從其卒之次年始,就有人建議其從祀,一直到隆慶五年,其間直請從祀者不下十余奏,獻議從祀者亦有十余札。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監丞李紳首請薛瑄從祀孔廟,其后請求薛瑄從祀孔廟之人都有:國子監助教李伸、濟南府知府陳銓、內閣首輔李賢、南京兵部主事婁性、禮科給事中張九功、翰林院侍講學士程敏政、刑科給事中吳世忠、延綏巡撫姚鏌、戶科給事中魏時亮、給事中韓楫、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楊瞻、御史馬三樂等。
薛瑄得以在隆慶五年從祀孔廟,一是各方面條件成熟,二是得益于鄉黨幫忙。《萬歷野獲編》中記載:“薛河東議祀時高新鄭(高拱)為政主議,言官則吏科都給事韓楫(韓爌之父)為首,山西蒲州人與薛同里,固極意推崇。韓又新鄭第一心腹門生,故一疏而穆宗立允,舉朝無敢異議?!边@段話說明,薛瑄最終得以順利從祀孔廟,乃是同鄉故里幫忙之緣故,眾擎易舉,這里當然有楊瞻、楊博父子的襄助之力。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從祀孔廟并不僅僅是表達國家對儒家學說的肯定,同時也有著深刻的政治因素。
明隆慶五年九月二十九日,經過朝廷審議,皇帝下詔,薛瑄進入孔廟從祀。朝廷派遣國子監祭酒馬自強主持大典,致祭道:“茲者廷臣議奏,故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謚文清薛瑄,篤志圣賢,潛心理義。嘉言善行,模范后人。理宜從祀。爰命有司具主,附于前代先儒之后,以昭盛典。特遣祭告,惟神鑒歆。謹告?!睆拇?,薛瑄進入孔廟,享受到每年春秋兩季在孔廟祭祀的殊榮。
此時,距薛瑄去世已經107年。有明一代,從祀者只有薛瑄、陳獻章、胡居仁、王陽明四人。薛瑄在孔廟的位置在東廡第59位,稱“先儒薛子”。
說起來,蒲州楊家與大儒薛瑄淵源匪淺,早在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正月,楊瞻祖父楊諶,在楊家北院別墅興建“大椿堂書院”,誠請恩師薛瑄為首席私塾先生,創辦“天下第一私塾”,開設文武學堂,培養出眾多文武棟梁,文學作品甲于三晉,文狀元、大小翰林、進士、舉人眾多,五世官祖政績;武狀元和武學官職30多人。大椿堂書院也因此載入史冊,形成中華老字號品牌。這里尊稱薛瑄為“恩師”,由此可見,薛瑄與楊瞻家族私交甚篤。
另,《張四維集》中亦有相關文章:《條麓堂集》卷三,有《薛文清公從祀孔庭記》,作于1571年冬(薛瑄從祀孔廟之年);《條麓堂續集》卷二十四有《祭文清公文》,作于1572年三月二日。
(三)
筆者拙作《明代蒲州作家研究》(三)楊瞻“生平事略”中提到,楊瞻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曾為新修的《寶應縣志略》作序,今據搜集的相關史料,簡述如次:
嘉靖《寶應縣志略》為明代聞人詮、宋佐纂修。聞人詮,浙江余姚人,嘉靖初進士,五年(公元1526年)任寶應知縣;宋佐,桂林人,舉人,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任寶應知縣。
嘉靖五年,聞人詮蒞官寶應知縣后,見寶應史無志書,遂著手延請人員纂修。將脫稿,奉命入朝。宋佐繼任。嘉靖十七年巡按楊瞻巡視寶應,宋佐以《志略》手稿奉閱,楊瞻大加贊賞,親寫序文,命“速梓以傳”。卷前有楊瞻序、聞人詮序及目錄,卷末有義例及宋佐后序等,共四卷。
是書有明嘉靖十七年楊瞻刻本。據考,此本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倭寇屠城時幾乎盡毀,現僅存一部于寧波天一閣。天一閣主浙江鄞縣人范欽為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進士,官至兵部侍郎,此書即聞人詮所贈。此書另有清抄本。此嘉靖《寶應縣志略》(錄于《揚州文庫·第一輯·第二十四冊》),即是據明嘉靖十七年楊瞻刻本影印。
攝影 記者 王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