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0-09

景雪變向運城學院學子介紹蒲劇幕后
大約始于明末清初的“亂彈”,經過數百年的風雨洗禮,她慢慢有了新的名字——蒲劇。
作為河東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瑰麗一朵,進入新時代的蒲劇堅持守正創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這一生機與活力,從國慶前夕蒲景苑百姓劇場連續上演的3場演出,可見一斑。
(一)
“關老爺怎么和貂蟬還有這么一段呢?”
“之前也聽說過這出戲,但很少有機會看完。暫且不論故事情節,青年演員的臺上功夫還是很了得的。”
“演員確實不一般,把關公與貂蟬演活了,就連那個白臉曹操都形象立體。”
……
9月26日晚,中心城區蒲景苑百姓劇場,傳統劇目《關公與貂蟬》正在上演。臺下有觀眾小聲地議論著。

這場演出是鹽湖區安邑街道新城社區為迎接重陽佳節,給轄區65歲以上老人專門安排的,演出單位是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二團。
據了解,這部劇的主要參演者,均是青年演員。飾演關公的趙振、飾演貂蟬的任玲、飾演劉備的南征、飾演曹操的劉泉佚、飾演張飛的劉巖等,要么是全國小梅花獎獲得者,要么是山西省杏花獎獲得者,都在各自的行當里小有名氣。
看到他們臺上生龍活虎的表演,觀眾們很是欣慰,“蒲劇能這么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離不開演員的新老交替,尤其是年輕演員的堅守,他們是蒲劇的希望,是蒲劇的未來”。
這些年,山西省蒲劇藝術院(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十分重視戲曲人才的挖掘、培養,在傳幫帶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這才有了蒲劇生生不息的局面。
(二)
再次回到蒲景苑百姓劇場,時間是9月27日、28日。
這兩晚的演出不同于往常任何時候,因為臺上的主角成了戲迷。
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今年4月中旬以來,山西省宣傳文化名家景雪變工作室、山西雪變蒲劇藝術研究院聯合發起并組織舉辦了為期5個月的戲迷培訓班,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千余名戲迷參加了培訓。
培訓班上,運城、臨汾兩地戲曲界的楊翠花、景雪變、王藝華、蘇鵬、潘國梁、趙梅、閆慧芳、任跟心、李小芳、仇希勤、郭澤民、張巨、楊燕、李愛玲等名家,先后圍繞“戲曲唱腔與表演”等這一主題,現場示范、交流互動、答疑解惑,讓廣大戲迷獲益良多。
5個多月的培訓有什么效果呢?這兩晚的“名家與戲迷心連心戲曲晚會”就是“試金石”。
舞臺上,戲迷化身演員,他們飽含深情、充滿自信,全身心投入角色的演繹之中。
《三擊掌》《三對面》《楊門女將》及《山村母親》等蒲劇經典選段,經過他們的“唱念做打”,亦博得滿堂喝彩。
“戲迷們都很珍惜這次培訓和演出的機會。培訓期間,認真記、用心學;演出之前,則精心準備、反復排練,就是想把蒲劇、眉戶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觀眾。”運城市戲迷協會會長李建春說。
這兩晚的演出中,我市戲曲名家王藝華、景雪變、賈菊蘭、吉有芳、閆慧芳、李愛玲、張巨、楊燕等,還“穿針引線”,登臺獻唱。
名家、戲迷、觀眾,互動頻頻、交流多多,共同奏響了蒲劇傳唱的“交響樂”。
在景雪變看來,蒲劇流傳了數百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這其中還包括一群忠實的戲迷。他們的存在,讓演員刷到了更多的價值感,也倒逼演員不斷探索、成長、精進。

青年觀眾漸多
(三)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藝術的滋養和熏陶。戲曲,就是各種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河東,說到戲曲,不外乎蒲劇、眉戶。尤其是蒲劇,承載著河東人共同的文化傳統、歷史記憶,是數百萬河東人難以割舍的鄉音與鄉情。傳至今日,蒲劇也走進了“象牙塔”,開辟出了傳承新賽道。
9月28日晚的演出開始之前,運城學院音樂系的50多名學子也來到了現場。
化妝、勒頭、穿戲服……走進幕后,演員們有序忙碌的身影深深吸引了他們。在這里,景雪變給他們介紹了一些戲曲知識,包括蒲劇唱腔的特點,生角、旦角的區分等。
這些學子為何到來?
2017年,運城學院成立了戲曲表演專業。這一創舉,為蒲劇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更重要的是加強了戲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演員、戲迷,他們是真的愛蒲劇,有了這份愛,蒲劇未來更可期。”參觀了臺前幕后的運城學院音樂系學生白玉琳說。
名家傳幫有為、青年演員接力、戲迷熱情似火……再加上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這樣的蒲劇怎能不“繁花似錦”。
若是把時空拉長了去看,蒲劇的好戲,還在后頭哩!
記者 景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