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23
胡春良
運城作為“中華武圣”關羽的故里,關公文化、信俗、建筑無疑是地域的名片,運城博物館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關公文化元素。我們在欣賞文化藝術的同時,更應讓關公“忠義仁勇”的精神弘揚傳承,使優秀文化的血脈一如綿綿黃土厚重,一如大河浩蕩奔流。

記者 楊穎琦 攝
運城博物館河東名人展陳單元,以世界武廟之冠——解州關帝祖廟、常平關帝家廟為大背景,以圖片、文字、藝術品、地方特色建筑,全景展示關公文化的風采、風韻和精髓。
每次參觀運城博物館,筆者都為河東厚重的文化所感染、感動,尤其是收藏展出的關公題材雕塑藝術品。這些關公文化元素為厚重河東做了鮮明的注解。
明代《銅首鐵身關公武式坐像》,長77厘米,寬52厘米,高116厘米,不僅塑造了關公勇冠絕倫的神武英威形象,而且還體現了高超的鑄造技藝。銅和鐵的鑲鑄工藝,內外范的制作,不同合金澆鑄溫度的掌控,鑄后的加工等都極具挑戰,可以說是明代運城地區鑄造代表的物證。
清代《粉彩關公坐像》和依據清代《粉彩關公坐像》放大制作的當代雕塑作品《萬世人極》彩繪關公坐像,在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上以靜寫神,仿佛蘊含胸有乾坤、吐納萬物的自信,色彩上具有民間風味,也有陶瓷的質感。
清代《鐵鑄關公騎馬像》,長69厘米,寬45厘米,高101厘米,少卻馳騁疆場的豪雄,多了“春秋”的儒雅,淡化了神性,強化了人性,親切自然。
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的《木雕彩繪關帝坐像》,長56厘米,寬33厘米,高110厘米,人物造像骨相清秀瘦削、矍鑠傳神,多了道家風骨,是一種滄桑崢嶸后的達觀、歲月沉淀后的從容與坦蕩。
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銅鑄貼金彩繪關公坐像》,采用貼金和彩繪相結合的裝飾工藝,體現了明代鑄銅技術和裝飾技藝的高度發展,在形象塑造上已經是傳統意義上的神像模式,動作夸張,雙目洞察深遠,裝飾精美。
明代萬歷十一年(1583年)《關帝銅坐像》,長80厘米,寬54厘米,高147厘米,是關公持笏板的造型,官帽官服,威嚴之中透著親切。
元代《銅鑄關公臥像》是非常有親和力的一件藝術作品,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的關公元代塑像,長48厘米,寬28厘米,身長97厘米。塑像之下,關公似乎不是無人能敵的千古英雄,而是一位平凡的老農,放松自然,情態逼真。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鐵鑄關娘娘持笏板坐像》,長43.5厘米,寬25.5厘米,高96厘米。笏板,又稱手板或朝板,為大臣入朝奏事所用,也是功名地位之象征。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將上奏君王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清始,笏板廢棄不用。關公夫人之所以持笏板,是因為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朱翊鈞封關公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
關公精神歷千年而巍巍,關公更被尊為中華“武圣”和“誠信之神”,獲得了“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漢千古;后文宣而圣,山東一人山西一人”的盛譽。博物館里的關公文化元素既讓關公精神代代相傳,也讓河東人文魅力生生不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