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徽僧可良與聞喜可良橋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18

□王逸群

聞喜縣城涑水河上有座橋,名曰南關橋,亦稱可良橋,是當地人記憶里的“行善之橋”。最初,橋的建造者是明代僧人可良。翻閱清乾隆版《聞喜縣志》(以下簡稱《縣志》),可良的名字前后出現了6次之多,將這些零散的資料予以整合,可良其人其事便漸漸清晰明朗起來。

20世紀30年代的聞喜縣城南關橋老照片

可良,徽州人(今安徽徽州),大約生活在明正德、嘉靖年間。《縣志·雜志》載“有禪行,眉覆過目,面壁冥坐”,意思是可良修行頗高,相貌奇特,長長的眉毛遮住了雙目,常面對墻壁,閉目而坐。

修橋建廟

可良雖是僧人,但不整天沉溺于閉門修行,而是“平生喜營建”,即喜好工程建筑。《縣志·雜志》載:“本縣南門外、夏縣水頭鎮大石橋、城隍廟、五龍廟皆其募緣修理。”當時聞喜的五龍廟、城隍廟是可良在其徒弟悟端協助下修建的,本縣人楊永寧所撰《重修城隍廟記》中說“嘉靖間僧可良迄徒悟端募修”。聞喜陽隅鎮神柏村的大云禪寺也是可良重建的,《縣志·寺觀》有記載。

在可良所建的各項工程中,影響較大的是縣城南關的三洞大石橋,這座橋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也就是說,它使用了500余年。《縣志·橋梁》載:“南橋在城南門外,明嘉靖元年知縣張問行招僧可良募建。”那個時候,聞喜縣城南門緊鄰涑水河,平時河面并不太寬,水也不是很深,“一衣帶之限,深不及馬腹”,過往行人靠架板過河,不算太礙事。但是,夏秋時節,河水暴漲,交通為之阻斷,百姓苦不堪言。知縣張問行上任還不到一個月,就萌生了建橋的想法。當時,可良在夏縣水頭鎮建的石橋剛竣工,便被緊急召見,委以重任。可良高興地說:“此吾種福根也。”隨后,他“燃燈結社,訊茲故老,普化功緣,敬告司府”,采用多種辦法,募集修橋巨資,并招募工匠采石備料,根據年景豐歉,決定開工停工,前前后后花了20年。

在此期間,“是橋也幾成而復毀者再且三矣”,可是,可良毫不氣餒,最終完成了這項工程。從此,往來涑水河如履平地,百姓稱便,盛贊可良,所以南關橋亦稱可良橋。20世紀四五十年代,橋欄桿在戰爭中被毀,加之涑水改道路面提高,20世紀80年代后,石橋慢慢被埋到路基下,直到2016年得以復建,仍命名可良橋。

逸聞奇事

可良造福當地,深受百姓崇敬,坊間也流傳著許多他的逸聞奇事。據說,有一天,可良早早起床后在外散步,路上遇到一個盜賊。他大喝一聲,嚇得盜賊在原地站了一整天,動彈不得。

最神奇的是,神柏村村名的來歷。當地長期流傳著一個故事:一次,可良朝拜五臺山回來,攜回柏樹苗一株,植于寺門外。當晚,可良即問僧徒:“門外柏樹長大了嗎?”僧徒們覺得好笑,樹哪能長這么快呢?不一會兒,可良又命人去看,一連三次,柏樹依然原樣。一個僧徒跑得厭煩,便在柏樹苗上撒了一泡尿,回復說長大了,并比畫了高度。次日清晨,柏樹果然長高了,樹頂與屋頂平齊,但半面有皮,半面無皮,是被尿液灼傷的。眾僧大為驚訝,村民爭相觀看,呼為“神柏”。沒過幾天,可良穿著登云靴出了寺門就不見了。大家忙出村追趕,趕過一道坡仍不見其蹤跡。回來后,看見柏樹樹身上印著靴痕,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可良由柏樹升天去了。從此,村子就叫神柏村。如今,神柏村東北有可良墓地,屬于聞喜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歸傳說,事實上,宋金時期神柏村村名就已經存在,金大定十三年所立的大云禪院碑,即稱大云寺在城西神柏村。但是,這個美好的傳說,反映了大眾把奇異之事寄托于有名望之人的一種心理,表現了當地百姓對僧人可良的崇敬與懷念。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