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蒲劇名角郭安存:一路鏗鏘 戲不離技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03

郭安存《西廂記》劇照

前不久,蒲劇《西廂記》再次在蒲景苑唱響。由郭安存飾演的張生,扮相俊美,嗓音寬亮,做工細膩,臺風穩健,他將張生的癡、傻、呆、狂、喜、怨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印象深刻。觀眾席中不乏竊竊私語,“好久沒聽到郭安存唱戲了”“是不是那個有‘踢帽’絕活的演員”“看過他的《憨局長還債》《賢相裴度》,戲做得真好”……

在蒲劇界,提起郭安存,大家少不得說一句,難見的唱做俱佳、文武兼善之才,小生、須生、老生、紅生全拿。近日,記者見到了郭安存,沒想到他是1972年生人,已近十年沒在臺上演過張生了。

□記者 薛麗娟 

央視表演蒲劇特技

為戲癡迷入其行

郭安存生于夏縣水頭鎮水頭村,家中兄妹六個,他最小。用他的話說,兒時最大的快樂莫過于看戲了。那時沒有電視、手機這些娛樂消遣,印象最深的就是徒步去舅舅村里看戲,看完豫劇《抬花轎》回家后,自己就天天在炕上練習。平時愛唱愛演,鄰居叔伯開玩笑說來一段,郭安存毫不怯場,說上就上。

初中時,幾個小伙伴輟學,去附近私人戲校學了戲。郭安存心生向往,再加上小伙伴的攛掇,他不顧自己的好成績,也不管家里的勸誡,毅然選擇了去學戲。到了學校,他一亮嗓,便被當時的師父邱孝義選上。師父是男旦,眉眼戲出彩,郭安存配戲演小生,也跟著學了很多“手、眼、身、法、步”技巧,用以表現人物。那時,除了平時以戲帶功,學唱腔、板式,師父最是注重他的眼神和表情練習,晚上常常是點根香,讓他眼隨香動。

學戲的苦自不用多言。當時十幾個同學一起學戲,不到半年都陸續回家了,唯有郭安存留了下來。對他而言,因為喜歡,學戲不算苦,反而是樂在其中。他清楚地記得第一次上臺時的情景。那時為了學戲,過年隨師父到了師娘老家,村里正月鬧家戲,他終于得到一個能施展身手的機會,雖然是演一個小兵,還跑錯了方向,但他不覺得難堪,演出完仍是興奮不已。

學戲不到兩年,14歲的郭安存便在所在民營劇團開始挑大梁。文生戲演多了,他也很羨慕那些能翻能打的武生戲演員。眾所周知,學戲的一般最怕“倒倉”,青春期的男孩變聲,能否變好是個未知數。這可給了郭安存機會,變聲期那一年半,不能唱,他便每天扎大靠、戴翎帽、穿厚靴,拿起兵器就是翻轉。

因為好嗓子,加上有功底,他被當時的地區戲校特招了進去。入了戲校,他跟著李凱老師學的盡是難度大、功力強的骨頭戲,深得真傳。畢業排演的第一部戲,校長王秀蘭專門為他選的《打金磚》,文武戲見長,這也為郭安存之后的表演打開了戲路。這一唱,便打出了名堂,被當時的地區團和戲校爭相留人。郭安存這個人才,最后是被蒲劇名家程根虎說動,留校當了老師。

在校當老師帶學生,不僅要自身過硬,演得好,功力扎實,更要會教學。為了心中所愛,郭安存言傳身教,不遺余力致力于傳承和發展蒲劇。

勤學苦練成絕技

了解郭安存的,都知道他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厲害,而他最絕的還是“踢帽功”。這項技能是如何練就的,有怎樣的契機呢?

郭安存《西廂記》劇照

2002年,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演出團成立,在戲校從事多年教學的郭安存被調去支援。2004年,團里重排古裝戲《周仁獻嫂》,其中有一場戲,不僅要呈現傳統的閃帽翅、甩頭縷等特技,還需要極強的內心刻畫,表現周仁的進退兩難。周仁不愿趨炎附勢、獻嫂求榮,對上面強給的烏紗帽很是仇恨,把官帽扔在地上,欲用腳踩踏,但想到要營救嫂嫂,又不得不把伸出的腳拉了回來。只有官服在身,官帽上頭,嫂嫂才能得救,腳步動作這一伸一拉,充分展現了人物內心的斗爭。

當時,郭安存作為主演正在拿著帽子排練,旁邊戲迷的一句“聽說帽子能踢到頭上”,讓他動了心思。沒想到,一試,連踢了三腳,三次帽子都戴到了頭上。

“了不得,了不得!小安把帽子踢到頭上了!”這位來自新絳的戲迷激動地大喊,這一消息震驚了整團。景雪變團長高興地言道,只管練,帽子、帽翅都管夠。

郭安存一尋思,這項技能能練,也迎合劇中情景。《周仁獻嫂》這出傳統劇目,廣受觀眾喜愛,想演出彩、演出不同,得有自己的拿手好戲,而且帽子一踢一戴,更能把周仁心中的無奈,對現實的妥協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個人物也就更豐滿。“帽子代表權勢,周仁看不上,可又不得不戴,尤其為了救嫂,人物更顯大忠大義,更讓人肅然起敬。”郭安存言道:“無技不驚人,無情不動人,無戲不服人。”想要演好這出戲,那踢帽功就不得不練了。

他請教了閻景平等眾位老師后,便開始苦練,不論去哪,背箱里都放著帽子、帽翅、梢子,除了吃飯、睡覺、上臺,就是練習踢帽。不知練廢了多少帽子,光淘汰下的帽翅就有百副。

在八個月的辛苦排練中,“踢帽功”可以說是百發百中。第一次在永濟黃營上臺時也沒彩排,郭安存一踢,帽子卻“砰”一聲掉到臺下,這下可砸了運城“四大小生”的招牌。日練夜習,結果如此丟人,郭安存自然心里不服氣,總結出緊張加之舞臺光線的問題。第二場在河南靈寶的演出,他又“踢帽”了,這次帽子成功戴到了頭上,轟動全場。那是最激動的一刻,可之后的演出,又打破了他的預期。

“又丟人又氣人,演出失敗,臺下觀眾都笑了。”郭安存說:“技不離戲,戲不離技,沒了心勁,后面一本戲都演不成。”他有心放棄,又舍不得這一年的苦練,明明臺下萬無一失。之后,他不斷臺上實踐,總結經驗,除了要克服舞臺條件限制,最關鍵要功到、心到,心態和功力缺一不可。

多年來,觀眾聽說過,真沒見過踢帽成功戴上的。即便珠玉在前,他的《周仁獻嫂》依舊走進了當時的河東劇院,轟動全城。

精進技藝傳新人

一路走來,郭安存演出劇目達20多部,在《火燒綿山》《周仁獻嫂》《打金磚》《西廂記》《三義亭》《華容道》《山村母親》《薛剛反唐》《賢相裴度》等劇中表現出色,曾榮獲中國黃河流域戲劇紅梅大賽金獎、山西省教師示范表演一等獎、山西省杏花獎、山西省移植劇目調演一等獎,山西省教學劇目調演一等獎等。他在擔任永濟蒲劇團團長期間,主演的《西廂記》入選了國家百臺精品劇目。他還曾受央視邀請,錄制蒲劇技巧,表演帽翅功、梢子功、翎子功等。

“演戲,戲要好,演也很重要。要在臺上走,先得心里有,只有臺上演員動心,臺下觀眾才能動情,日常要苦練,更要深思,怎么演活人物。”郭安存說。他不僅在唱腔上保留蒲劇傳統技藝,發揮時代特征,在技巧上也一直是精益求精,更是在人物刻畫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小生、須生、老生三個行當,身份年齡、唱腔特征、做工動作都需要進入角色,怎么拿捏、區別不同,那絕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實踐探索。

登上舞臺,唱念做打;走下舞臺,傳幫帶新。這些年,郭安存在培養學生方面也是傾囊相授、無私傳承。“對學生盡心盡力,墊錢給他們買衣服,買吃的,帶他們學藝。”說到郭安存對戲劇的信仰,好友裴軍強有太多話說。

郭安存說,一路走來,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是王秀蘭老師鼓勵開導他,“在臺上,踢帽子一定要靜下心來,拋去一切雜念,雖在戲中,但心要在腳上”;是程根虎老師的諄諄教誨,“戲比天大,德為先。再大再難的事,也要先把臺上的戲演完演好”;是王藝華師父幫他排演《周仁哭墳》,細摳每個動作、每句唱腔,跪在地上親自示范,他因此一舉獲得山西省杏花獎和山西省教師示范表演一等獎。

“少時受藝于師父,青年時又遇李凱老師、景雪變團長等各位前輩悉心傳授,一輩傳一輩,是我對前輩最好的致敬。”郭安存說,只要學生愿意學,他不怕麻煩,帶學生們去請教同行中最出彩的,哪個角都有自己拿出手的戲,都值得學習。

這些年,郭安存培養的學生們已在各市縣團擔任重要角色,這是他最大的欣慰。他說:“青年力量是希望,是未來,是戲劇前進的動力,有人演,有人看,有未來,相信蒲劇的魅力永遠不減。”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