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千年古鎮蒲州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03

■傅晉宏

蒲州,古代是一座城。歷史上曾是河東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道、州、府、郡、縣治所所在。蒲州,如今是一個鎮,作為“千年古鎮”入選首批山西省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及紅色地名保護名錄。

蒲州所在的地域古稱蒲坂。據說,蒲坂之“蒲”取因靠近黃河灘涂地繁茂的蒲草,蒲坂之“坂”的意思是像板一樣的山坡。這樣一定位,蒲坂就是黃河拐彎處灘涂地到首陽山一帶的地域。

蒲坂前瞻中條,下瞰大河,是中華文明核心發祥地。東漢《帝王世紀》云:“神農之后,烈山氏都于蒲坂。”唐代《通典》載:“堯舊都在蒲。”唐代官書《五經正義》記:“舜治蒲坂。”當然,這些“都”的具體位置還有待于考古的發現。

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建蒲反縣,治所在今蒲州鎮西;新莽改為蒲城縣,東漢建武元年(25),改回蒲反縣。作為一個縣,經歷過不同歸屬。北魏延和元年(432),屬泰州河東郡。北周明帝二年(558),改泰州為蒲州,屬蒲州河東郡。這是“蒲州”之名的開始,原來的縣城規模太小,另建州城,這就是今天的蒲州鎮開始。此后,蒲州作為一個行政區域,多次改名,但蒲州城均作為治所。至此,蒲州之名與蒲州先城后鎮,千年不變。蒲州城作為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在唐代達到頂峰。因其居長安與洛陽之間,先為“雄城”,旋升“中都”,后改“上輔”,其繁華景象堪比京師長安、東都洛陽。雍正六年(1728),置永濟縣,屬蒲州府,這是“永濟”之名的開始,其縣治也在蒲州城。蒲州城西臨黃河,扼蒲津關口,是河東諸郡通往長安的咽喉要道,戰守必爭之地。金正大八年(1231),元軍攻河中府,金將懼軍力不足,截古城之半(內城)以守,兵禍毀壞城池。后又歷經戰亂、地震、水患和風雨剝蝕,幾度繁盛,幾度圮廢。明洪武二年(1369)重筑內城垣,用磚裹堞。洪武四年(1371)重修西部半城,立四門,東曰“迎熙”,南曰“首陽”,西曰“蒲津”,北曰“振威”。城四角建有角樓。城外東、南、北三面掘有護城河。城內以鼓樓為中心,四條大街輻射,直通四門。隆慶元年(1567),復用磚石重筑城墻,至今流傳著“蒲州城立黃河邊,繞城一周九里三”的歌謠。幾經營造,蒲州城氣象蔚然,人口繁多,熙熙攘攘,也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蒲州府志》云:“明中世,州萃而居者,巷陌常滿,既多仕宜,甲宅連云,樓臺崔巍,高接睥睨。南郭以外,別墅幽營,貴家池館,綺帶霞映,關城所聚,貨別隊分,百賈駢輳。河東諸郡,此為其最。”

757年顏真卿任蒲州刺史期間,寫下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詩人王維長期在蒲州居住。蒲州還是蒲劇的搖籃。歌謠曰:“手把鼓樓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對門三閣老,一巷九尚書。大大小小州縣官,三斗六升菜籽多”。但是蒲州城在明清以來經歷了嘉靖乙卯大地震、光緒丁丑大荒、近代日軍侵略,已顯頹勢,尤其是地處黃河小北干流,變故頻繁,千年古城蒲州多次受到威脅,已不再適應做縣城了。1947—1949年,永濟縣陸續移縣府于趙伊鎮,就是今天的永濟市政府所在地。至此,蒲州鎮完全失去了縣府的功能。1959年,由于蒲州城位于三門峽水利的庫區,城內外居民遷往原址以東3公里處,建立新盛村,旨在新建之村更加繁盛,城東土門居民遷往開張公社,重建民生村,蒲州城徹底成為荒廢的故城。但永濟人民還是懷念蒲州,1961年成立蒲州人民公社,駐地設在新盛村;1984年4月,新盛村更名為蒲州村;1984年2月蒲州公社更名為蒲州鎮。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