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童蒙韻語中的晉文化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03

■王逸群

清代文學家李漁的《笠翁對韻》(以下簡稱《笠》)和學者車萬育的《聲律啟蒙》(以下簡稱《聲》)是我國古代非常優秀的兩本童蒙韻語讀物,文句音韻和諧優美,節奏明快上口,不僅能夠讓兒童習得對偶技巧和音韻格律,而且還能了解天文地理、歷史典故、山川景物等人文知識,其中晉文化多有涉及。由于這兩本讀物流傳甚廣,經久不衰,因而也成為晉文化得以傳播的優良載體。現擇錄數例,予以簡析。

一、歷史事件

爭權晉土已瓜分(《聲》)

晉國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春秋末期,晉國內部出現了六大家族,分別是趙氏、韓氏、魏氏、智氏、范氏和郤氏。這些家族之間不斷爭斗,最終趙氏、韓氏和魏氏成為最強大的三個家族。

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聯手擊敗了晉國的執政智氏家族,逐漸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這三家為諸侯,這一事件被稱為“三家分晉”,它標志著戰國時期的開始。“三晉”既是對趙、韓、魏三國歷史的概括,也是山西省的別稱,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

陳平善解白登危(《笠》)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冬,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出征匈奴,同時鎮壓韓王信的叛亂,結果被匈奴冒頓單于指揮四十萬大軍包圍在平城的白登山(今大同市東北的馬鋪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之戰”。

當時,劉邦的漢軍被圍七日七夜,士兵饑寒交迫,據《史記》記載:“會天寒,士卒墮手指者十之二三。”在這危急時刻,劉邦采用了隨軍謀士陳平的奇計,使敵我雙方握手言和。然而,非常遺憾的是,陳平用了什么高招?至今無人知曉。《史記》僅僅說了一句:“其計秘,世莫得聞。”成了兩千多年來的一大歷史懸案。

二、山川風物

汾水鼎,峴山碑(《聲》)

汾水鼎,亦即汾陰鼎。峴山碑,是為紀念西晉名將羊祜,在湖北襄陽峴山立的碑。

據《漢書》記載,漢武帝元鼎元年在汾陰(今萬榮)得一寶鼎,藏于甘泉宮。元鼎四年在得鼎的地方又重修了后土祠。開元十年,唐玄宗祭祀后土前,修葺后土祠時發現一大鼎和小鼎,遂改汾陰縣為寶鼎縣。今萬榮西南黃河岸邊榮河鎮有寶鼎村,即寶鼎縣故址。

桃林牛已放,虞坂馬長嘶(《聲》)

上聯意思是,周武王伐紂之后,將戰馬散放華山之南,放牛于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太平。下聯講的是伯樂識馬的故事,相傳一匹良馬拖著鹽車上虞坂的時候,望著伯樂嘶鳴,它知道只有伯樂了解自己。

宋《太平寰宇記》載:“太行山有路,名曰虞坂。”虞坂在古虞國境內,也叫青石槽,是運城池鹽運往中原地區的一條古鹽道,相傳為大禹所鑿,可謂中國最早的人工開鑿公路。虞坂古鹽道,見證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成語“假虞滅虢”“唇亡齒寒”就發生于此。

歌北鄙,詠南薰(《聲》)

北鄙,北方邊境地區。古人認為北鄙之聲意謂殺伐。《孔子家語》說“殷紂好為北鄙之聲,其廢也忽焉。”意思是商紂王喜歡唱北邊邊境地區的歌,所以他的滅亡十分迅速。

南薰,即《南風歌》。相傳五帝之一的舜帝曾彈五弦琴,唱《南風歌》,歌詞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意思是說,南風清涼陣陣吹啊,可以解除萬民的愁苦啊。南風適時緩緩吹啊,可以豐富萬民的財物啊。

南風即東南風,又稱薰風。《南風歌》表達了上古時期先民在鹽池產鹽時節,對南風既贊美又祈盼的感情。每年夏季,從中條山吹來的南風穿過山谷,吹散了曬鹵水時產生的水蒸氣,使陽光能更有效地照射鹵水。鹵水持續蒸發,加快了鹽晶體的析出。南風吹拂和持續的高溫暴曬,是河東鹽池自然成鹽的兩個必備條件。先民很早就注意到南風對鹽池生產的重要作用,謂之為“鹽南風”。

白墮酒,碧沉茶

白墮酒,一種美酒。碧沉茶,一種綠茶。

《洛陽伽藍記》載“河東人劉白墮善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晞,以甓貯酒,暴于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醉而經月不醒。”那個時候,劉白墮所釀之酒名聲遠播,高官貴族都以之為饋贈佳品。后便以白墮作美酒的代稱。

安邑棗,洞庭柑

安邑的紅棗,洞庭的柑橘。

古時安邑(今屬運城鹽湖區)出產大紅棗(相棗)。《史記·貨殖列傳》:“安邑千樹棗……其人與千戶侯等。”意即安邑人家,家有千棵棗樹的,其收入就可以相當于一個“千戶侯”。安邑棗很有名,曹魏時期即是貢品,唐代《藝文類聚》記載,魏文帝曹丕曾說:“凡棗味之美者,莫若安邑御棗也。”

其實,河東地區的紅棗栽植由來已久,而且不乏名棗,除安邑大棗外,還有稷山板棗、交城駿棗、太谷壺瓶棗等,都是歷朝歷代的皇室“貢品”。

三、人物故事

桀王失道殺龍逄(《聲》)

夏朝末年,夏桀荒淫無道,大臣關龍逄極力勸諫。夏桀卻說:“我有天下,正如天上有太陽,何時太陽消失了,我才滅亡。”于是施以炮烙之刑,殺害了關龍逄。

關龍逄是中國第一位以死諫君的忠臣,千百年來一直是為官者“文死諫,武死戰”的楷模。關龍逄是今運城鹽湖區人,也是關姓始祖,其墓冢園位于安邑東北,1962年被列為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

治民異等尹翁歸(《聲》)

尹翁歸,河東平陽(今臨汾)人,是西漢時代一位干練而又廉潔的官吏。他先任東海太守,后又提拔為管理京畿地區的三輔之一的右扶風。他治理轄區時,分縣設立各種罪犯的名籍,用類推法追查罪犯的行蹤,行之有效。他為官清廉,去世時,家無余財。漢元帝制詔稱:“扶風翁歸,廉平鄉正,治民異等,早夭不遂,不得終其功業,朕甚憐之。其賜翁歸子黃金百斤,以奉其祭祠。”

擲地金聲孫綽賦(《聲》)

孫綽,太原中都(今平遙)人,文學家、書法家,是東晉士族中很有影響的名士。據《晉書·孫綽傳》記載,他曾寫了一篇《游天臺山賦》,寫成后,對好友說:“試擲地上,當作金石聲。”友人讀后,驚其辭章優美,贊嘆不已。成語“擲地有聲”源于此。

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巖之筑(《聲》)

胥靡,就是古代服勞役的刑徒。商朝時期,虞國人傅說(yue)原是在傅巖(今平陸縣圣人澗一帶)筑墻的奴隸,后被殷高宗武丁王用為宰相,治理國家成績卓著,史稱武丁中興。據《史記·殷本紀》的說法,當時武丁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名叫“說”的賢人,即傅說。所以,《千字文》中說“說感武丁”。傅說也是“版筑法”即干打壘筑墻的發明者。

詣闕王通,獻太平十二策(《聲》)

詣,到,往。闕,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皇宮。王通,隋朝教育家、思想家。他曾經帶著自己寫的《太平十二策》到京城面見隋文帝,但隋文帝并沒有采納他的主張。于是,王通在黃河、汾水之間設館教學,遠近來此求學者人數眾多,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都是他的門徒,而這些人都是唐初的功臣,時稱“河汾門下”。

今萬榮縣通化村是王通故里。通化,取王通教化之意。通化之稱始見于元代,元代王思誠《河津縣總圖記》載:“隋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河汾人,今縣南三十里有通化村。”“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是王通之孫。

食豬處士僅思肝(《聲》)

食豬處士指東漢隱士閔仲叔。閔貢,字仲叔,太原人。據《后漢書》記載,他老病家貧,沒錢買肉,只好“日買豬肝一片”。屠夫有時嫌他買得太少不肯賣。安邑縣令聽說后,下令官吏每天買肉送給他。閔仲叔覺得很奇怪,知道真相后感嘆地說:“閔仲叔豈以口腹累安邑邪?”就連忙從安邑搬走了。

后來“仲叔豬肝”成為生活貧困窘迫的典故,也可表示士人清廉自愛,歷代詩文多有引用,蘇軾就有“口腹恐累人,寧我食無肝”的詩句。

驍將袍披仁貴白(《聲》)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河津市修村)人,唐代名將。他喜歡穿白袍打仗,被稱為“白袍將軍”。據說,他領兵去天山平定突厥,突厥將軍數十人一齊來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直接射殺三人,其余騎士懾于他的神箭威風,皆下馬請降。從此以后,薛仁貴的功績在唐軍中廣為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夢里榮華,飄忽枕中之客(《聲》)

據元代全真道典籍《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中記載,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輕的呂洞賓到京城長安赴考,居住在旅館內,偶遇一位高士,二人交談甚歡。店主烹煮黃粱飯時,呂洞賓頓覺犯困。高士從袖子里掏出一個枕頭,對他說:“這個叫如意枕,枕著它睡覺,平日里想要什么在夢中都能實現。”呂洞賓接過如意枕,閉眼而眠,夢中他考上了狀元,當上了高官。可謂是榮華富貴,權勢熏天。不久,卻又犯事入獄。正在惆悵之時,夢醒了,而那鍋米飯尚未煮熟。這就是“黃粱一夢”的故事。

呂洞賓,即呂巖,洞賓是他的字,其號純陽子。他是唐代河東蒲州河中府(今運城市芮城縣永樂鎮)人,全真道祖師。著名的永樂宮,就是為紀念呂洞賓而建的,位于芮城縣永樂鎮龍泉村,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絳霄唐帝殿,綠野晉公堂(《聲》)

唐明皇李隆基曾建絳霄殿,裴度別墅“綠野堂”。

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今聞喜縣)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他作為宰相督統諸將平定淮西之亂,以功封晉國公,世稱“裴晉公”。裴度為官清正,舉賢任能,晚年為避宦官當政,他退居東都洛陽,于午橋建別墅,種植上萬株花草,名曰“綠野堂”。

今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有裴晉公祠,始建于唐朝貞觀三年,原名裴氏公祠,后因裴度封晉國公,改名為裴晉公祠。

八叉手,九回腸(《聲》)

將兩手相拱八次,腸子因憂愁多次回轉。

溫庭筠,字飛卿,唐代太原祁(今祁縣)人。宋孫光憲《北夢瑣言》記載,溫庭筠才思敏捷,考試作賦,雙手互相交叉八次就寫好了,當時的人稱之為“溫八叉”。后代便以此作為才思敏捷的代稱。

奪槊至三唐敬德(《聲》)

尉遲恭,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朔州朔城區)人。唐朝名將,封部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被稱為“大唐第一猛將”。據《舊唐書》記載,尉遲敬德善于奪取、躲避馬槊。齊王李元吉也善于在馬上使用馬槊,很不服氣,便跟尉遲敬德比試武藝,結果,沒多大一會兒工夫尉遲敬德就連續三次奪得了李元吉的馬槊。后來,因為勇敢與忠誠,尉遲恭被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門神。

望遠白云孤(《笠》)

狄仁杰,字懷英,號祁溪,唐并州晉陽(今太原)人,武周時期的宰相。他剛直不阿,知人善任,不畏權勢,直言力諫,享有“東方福爾摩斯”的美譽。狄仁杰還是一位孝子。《新唐書·狄仁杰傳》記載:“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云移乃得去。”狄仁杰的父母住在遠方,他某次登上太行山,看見天上的白云,對身邊的人說:“我的父母就住在它的下面。”他思念父母,久久看云,直到白云飄到了遠處才離開。這就是成語“望云思親”的由來。

絳縣老,伯州犁(《笠》)

絳縣老人,伯氏之子伯州犁。

絳縣老人,是《左傳》中記載的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43年,當時晉國的君主是晉平公姬彪,他的母親晉悼夫人娘家在杞國,為了幫助杞國筑城,他們在晉國征用了許多民工,完工后,晉悼夫人宴請民工代表,其中有一位來自絳縣的白胡子老頭也在赴宴之列,晉悼夫人覺得好奇,問明原因后得知,老人因為沒有兒子,才被征為民工,晉悼夫人又問老人的年齡,老人答道:“小人不知道紀年,只知道我出生那年的正月初一干支是甲子,到現在我經歷了四百四十五個甲子,最后一個甲子過了三分之一了。”

晉悼夫人一時難以理解,就讓官吏們解讀老人的話,最后得出老人是73歲。這在當時人均期望壽命只有30多歲的社會中,已經是相當高壽了。后以“絳縣老人”為高壽之人的代稱。

投巫救女西門豹,賃浣逢妻百里奚(《笠》)

西門豹,戰國時期魏國(今運城市鹽湖區安邑一帶)人。魏文侯時任鄴地縣令。那時,鄴地常常河水泛濫,官紳和巫婆勾結,聲稱為河伯娶親,危害百姓。西門豹破除迷信、懲兇除惡拯救民女,領導百姓興修水利,解除了多年的禍患。《史記》說“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

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今平陸)人,號五羖大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百里奚也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男子漢,給后世留下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年輕時,百里奚家里境況艱難,在妻子杜氏的鼓勵下,他離家謀求發展。經過多年奔波,終于當上了秦國國相。而此時,因饑荒,年邁的杜氏帶著兒子孟明視四處乞討。后來,經人引薦,杜氏到相府做洗衣婦。她暗中觀察確認這位國相大人就是失聯多年的丈夫。有一天,她尋找機會在堂上唱了感人的《百里奚,五羊皮》。歌聲喚醒了百里奚的記憶,他趕快當堂認妻,一家終得團圓。司馬遷在《史記》中贊其“功名藏于府庫,而德行傳于后世”。

王喬云外舄(xì),郭泰雨中巾(《笠》)

舄,泛指鞋。據《后漢書》記載,王喬是河東人,有仙術,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從縣里到宮中朝拜。皇帝奇怪他來得頻繁,而又看不到他的車馬,就秘密吩咐太史暗中觀察他。太史說王喬快來時,總是有一對野鴨子從東南飛來。于是等野鴨子飛來時,舉起羅網網住了野鴨,只得到一只鞋。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東漢名士,今介休市郭家村是其故里。郭泰容止超凡脫俗,還引領了時尚潮流。據說有一次,他在路上遇雨,無從躲避,所戴的方巾一角被雨淋濕而下墜,郭泰就順手將頭巾折疊一角,沒想到這個“獨特造型”竟引起天下效仿,人們故意把頭巾折上一角,且美其名曰“林宗巾”。

王維清興,嘗于雪夜畫芭蕉(《笠》)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代河東蒲州(今永濟)人,祖籍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曾畫過一幅《袁安臥雪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爭論極多的一幅作品,因為他在大雪里畫了一株翠綠芭蕉。照一般常識,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而芭蕉卻是南方熱帶植物,豈不悖于生活常理?但是,偉大的心靈往往能突破樊籠,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說:“王維畫物,不問四時,桃杏蓉蓮,同畫一景。”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