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為晉硯作史 歌絳人風流

——品讀李云峰長篇報告文學《絳州澄泥硯》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8-29

■李立欣

五年前,得知李云峰經常不見蹤影的原因是他上馬了省里的“山西三寶”工程,在自家小屋默默地“燒”制“絳州澄泥硯”……

立了秋,他給我贈上一本《絳州澄泥硯》,我的第一感知沒有覺得那是一本書,而是一方巧施琢藝、蔚然斯珍的“絳州澄泥硯”,它似乎還帶著爐窯的余溫,捧在手里沉甸甸的。

他寫澄泥硯,我起初不大理解,只覺得澄泥硯屬于一種陶藝,在“硯”早已成為一種式微的文房工藝品的時代,一方硯臺還能寫出什么?讀了這本書,才明白:原來是一位執著的人在寫一個家族的文化執著。從而為晉硯作史,歌絳人風流。

我給文學作品好評的第一條標準是可讀性,好讀,要讓讀者津津有味地讀得下去,這是文本傳播的基本前提。文學作品只有經過讀者的閱讀,才能顯示其價值和意義。一部文學作品如果讀者讀不下去,那就無法完成傳播,當然也就無法體現自身的價值,這樣就很難說它是好作品了。云峰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開卷閱讀不卡殼。

當然,可讀性并不是好作品的唯一標準。特別是報告文學,真實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取分項。云峰兄是位厚道的實在人,他寫這類題材在史料與素材的挖掘上絕對是密實的,書在前三章里基本把澄泥硯的歷史文化淵源講透了。他緊緊抓住“史綱”,那“史綱”就是絳人藺永茂,這位與絳州澄泥硯相濡以沫大半生的文化人,他不但擁有大量文獻資料,而且廣泛關注了許多澄泥硯的歷史與細節,更重要的是他多年走過的足跡其實就是昨天發生的歷史。

書中圍繞絳州澄泥硯,圍繞藺氏父子,以敘事散文的口吻講述了當代平凡人的不平凡努力,既是文化傳承史,也是家史,更是一個時代的創業史。從“三生夢繞絳州土,二藺情鐘汾水濱”的父子上陣,到“歸功父子足爍金”的榮光重現,這期間沒有宏大的激揚文字,也沒有起伏跌宕的情節,只有如敘家常一樣的舊事,而這些舊事像一點一點的像素,硬是把人物與風物還原得越來越清晰。

報告文學是賦予通訊寫作特點,能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動的一種文學體裁。可以說,李云峰在寫作上的基調是準確的,他沒有主觀刻意地塑造人物,也沒有以俯瞰的視覺去理解人物,而是從頭至尾的平視,心平氣和的語言,細致又有取舍的文字白描。有時候他不自覺地將自我巧妙地置身其中,展現了在場的體驗之真;有時候巧妙地融入自我對人物和事件的思考,展現了深刻的思想之美;有時候引用采訪對象原生態的語言,展現了文本的樸素之美,讓人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

“山重水復,柳暗花明”,這也是這本書的整體脈絡。當一方歷史名硯再一次升騰出絢麗的文化光芒,作者在文字語氣上似乎也提高了一個八度,自己也沉浸在一種欣喜中。從“扶上馬送一程”的文化傳承情懷,到“藝術當歌時代”的胸懷與境界,這些都反映了創業者不僅僅是“絳州澄泥硯”文化與工藝的傳承人,更是一個地域品牌文化的推介人,他們讓趨于飄逝于歷史長河中的絳州澄泥硯又一次在這個文化繁榮的時代“載譽揚名天下聞”。從搶救“文化”的層面來講,絳州藺家的多年心血絕對可以感動中國當下的眾多文化人。

絳州人,受儒家文化影響深遠,他們雖然農耕于汾水沿岸,世代樂于鄉土,但他們天生帶著文化與商業氣脈,奇巧精工,溫良智慧,有傳承與覺悟,又有信念與恒心。藺氏父子也正好印證了一個地域的人文與性格,他們乘時代的春風,以博大的文化情懷,幾十年如一日,挖掘、探索,創業、創新,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一件事做了幾輩人。這種工匠精神或許就是絳州人血脈里的軟基因,滲透著職業精神、職業能力、職業道德與職業品質。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在絳州這塊土地上曾經的商業與文化輝煌,那些閃爍著恒信光芒的百年老字號,絕不是空穴來風。

《絳州澄泥硯》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行文風格克制、有分寸,體現著一種慎重、恭敬的寫作態度。這與作者的性格有關,他不是那種狂野任性沒有邊界感的人,因此,在這本報告文學中,我覺得是報告多于文學。李敬澤先生曾說過:報告文學的說服力和根本倫理首先在于“報告”,要準確有力地呈現事物和事件的肌理。這要求寫作者有迫近真實的能力,同時也需要一種認識論的自覺,面對你的認識對象,要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要慎重、恭敬。現在很多報告文學抒情太多,甚至主要靠抒情,材料反正就是這么多,然后醬油醋蔥姜蒜全倒上,展開各種抒情,音量很高,開啟上帝視角,對人和事完全沒有邊界感,似乎一切盡在掌握。但回到報告文學或非虛構寫作的倫理上,應該是在有邊界感的前提下,努力突破邊界,寫作和呈現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個有難度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達到對生活、對事件的深入認識和把握,把這個過程以最恰當、最準確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才叫文學。

報告文學不好寫,特別是三十萬字的長篇大著,沒有小說寫作、散文寫作的文學功底、藝術視角,沒有不厭其煩地下沉采訪,沒有一種執著的精神,很難寫出像樣的作品。很多人下不了這個苦功,但李云峰面壁千日,苦其心志,弄成了。

讀完這本書,掩卷閉目,回想起“澄泥硯文化園”的琳瑯展廳,又一次覺得河東絳州,天開文運。幾代人沉渺杳之辰砂,集天地之精華,苦其心志,精誠石開。觀夫,一方方尚品河泥至精,肌膩如膏,潤澤以堅,精細樸重。其堅密溫潤,騰異彩,似黃玉;發墨如油,顯五色,呈婀娜。如若案置一硯,筆蘸精墨,既可溯古今風流雅士抒心意,又能融日月春華秋實共朝夕……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