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行走河東不思歸(上)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8-29

■王友明

運城,古稱河東,歷史悠久,是中華武圣關羽的家鄉,是人類第一次用火的地方,是人類最早食用鹽、開始冶煉和農耕文明的地方,是華人祖先最早聚集生活的地方,素有“五千年文明看運城”的說法。這里,旖旎風光無限好,名勝古跡數不清。盡管我多次踏進河東大地,已飽覽諸多名勝古跡,可立秋過后的第三天,跟隨華夏孝文化山西運城采風團,再次行走在河東大地,縱情覽勝的一瞬間,心中依然泛起一種莫名的激動!

普救寺:情動千秋

最早知道普救寺,還是在唐代文學家元稹所撰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中了解的,后讀了《西廂記》,對崔鶯鶯和張生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更是牢記于心了。

游覽普救寺的那天上午,天空浮現出柔和的灰色調,陽光透過云層,給大地蒙上了一層溫柔的紗幕。步入普救寺,追憶西廂往事,確實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位于永濟市西十余千米處的普救寺,是王實甫所著《西廂記》的故事取材之地,也是電視劇《西廂記》的外景拍攝地。隨著《西廂記》的廣遠流傳,普救寺這座千年古剎便名聲大噪、遐邇聞名了。同時,那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也為古剎蒙上一層既神秘又迷人的色彩。

因《西廂記》故事的流傳,后人為懷念鶯鶯,便將那座獨具特色的舍利塔,傳名為“鶯鶯塔”。1986年,國家撥專款,按《西廂記》故事情節進行全面修葺,使之成為一處令人神往的愛情游覽勝地。浪漫的西廂故事,是歲月里沉淀下來的經典,走進普救寺,就像徜徉于愛情的長河,令人心生感動,暢想無限。

沿著曲折回廊前行,迎面是雄偉壯觀的大雄寶殿。殿堂寬敞幽靜,內塑三身佛,個個眉目端莊,形體優美。這里是張生第一次撞見鶯鶯的地方,從此,引出一段千古愛情佳話。

順著當年游西廂的路線,我隨眾游客來到“梨花深院”。未進院門,一副對聯赫然在目:“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這內涵豐厚的對聯,令所有游人贊嘆不已。

跨進小巧玲瓏的四合院,照壁上那首“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五言詩,深深地吸引了我。駐足良久,反復咀嚼,品出了個中滋味。低吟著詩句,邁進鶯鶯和紅娘住過的西廂房,我仿佛嗅到了閨房所特有的氣味。《西廂記》中的“請宴”“賴婚”“逾垣”“拷紅”等情節,便發生在這里。在東廂房南側墻垣下,有一座假山和一棵綠樹,那是張生攀樹逾垣之處,墻垣上缺少的那幾片青瓦,是當年張生逾垣時踩掉的。在張生借榻的“西軒”,也留下了“紅娘傳柬”“鶯鶯探病”“月下聽琴”的許多腳印。不管故事是真是假,單就張生和鶯鶯敢于沖破封建主義的枷鎖,執著地追求自己愛情的精神,就令人佩服,令人感動至深。

邊追憶西廂往事,邊獨自信步,我來到后花園。置身萋萋芳草、簇簇鮮花叢中,我盡情地吸吮著愛的甘露、情的芬芳,充分感悟出西廂優美愛情故事的深刻內涵。一位旅伴告訴我,如果攜愛人在這里住西廂賓館,品西廂名吃,看西廂戲曲,購西廂信物,將又是一番感性認識。觀覽中,我發現一對對或老年或中年或青年情侶,牽手挽臂徜徉于普救寺內外,這大概都是來此品味愛情故事獨特風韻的吧?!

來到這里,一定要親耳聆聽一下鶯鶯塔的蟾聲。在塔側的高臺上有一石滾,上面有一凹槽,若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很是神奇。“普救蟾聲”曾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這座塔為中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并稱為世界六大奇塔。我左手捏住石塊,對準凹槽,重重擊之,“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隱約傳來。那真是天籟之音,純凈清澈,深情悠揚,醉入心扉。

立于圍墻處,我縱目遠眺,天空含情,青山如黛,儼然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泛著淡淡的幽香。蒼松、翠柏、白云,透著靈氣,別具情趣。這時候,我真切地享受到“獨得之樂”,一邊品味歷史故事,一邊傾聽秋風傾訴,心里泛起層層幸福的漣漪。

當我登上大巴,即將離開普救寺之時,一句誠摯的祝福涌上心頭:愿天下的有情之人終成眷屬!愿世間的愛情之花永遠芬芳!!

鸛雀樓:氣貫長虹

對與武漢長江之濱的黃鶴樓、岳陽洞庭湖畔的岳陽樓、南昌贛江之濱的滕王閣而齊名的永濟黃河岸畔的鸛雀樓,我可是早有耳聞。

可惜的是,鸛雀樓自建成后,經歷了北周、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存世700余年,便在元朝初年(公元1222年),毀于戰火之中。由于黃河泛濫,河床變址,其故址被淹沒不存,再無人重修。致使數百年來,無數學仕游人慕名而來,以求登覽,卻只能望河興嘆。在晉南居住了數十載的我,也曾多次渴望,能有朝一日一睹其風采。可多少夢想、多少遺憾,都伴隨著滾滾而去的黃河水,融進了滄海之中。

盛世來臨,百廢俱興。經過各方的艱苦努力,從1997年12月開工重建,至2002年10月竣工,歷時近5年,建筑面積達33000平方米的新鸛雀樓,又巍然聳立于黃河岸畔,再度吸引著國內外廣大游客到此游覽觀光。喜訊傳來,我異常興奮。從那天起,我就打算著去登一登鸛雀樓,親身感悟一下王之渙詩作氣貫長虹的深厚意蘊。

這一天終于到來了,我怎能按捺得住心中的激動之情?走近鸛雀樓,高懸在樓頂的樓名匾額,首先映入眼簾;進入一層,迎面陳列著偉人毛澤東的《登鸛雀樓》書法藝術作品。據載,毛澤東曾先后6次手書該詩,這充分說明,毛澤東對王之渙作品的摯愛和鐘情。

于鸛雀樓臺吟古詩,我的心中確實平添了許多思古幽情。難道不是嗎?盡管鸛雀樓數百年不存,那些千古絕唱的佳詩名句,依然在歷史的歲月和人們的心中揮之不去。當歷史的輝煌融進王之渙那絕美的詩句后,就無時無刻不敲擊和震撼著每個登樓吟詩的人。

登上鸛雀樓,聽導游講解的、游人吟詠的、專家品評的,仍唯王之渙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為最愛。詩人以如椽巨筆,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的壯麗景象,令我的襟懷豪敞;詩人那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平易而深刻的“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催我拋棄故步自封的淺見陋習;詩人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更給予我莫大的激勵和鞭策。

除了王之渙的詩外,詩人暢當的一首與王之渙同題的《登鸛雀樓》五言絕句,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默誦著“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的詩句,品味著其中寓意,我真切地了悟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即使孤高聳立、直插云天的鸛雀樓,在元代后就不見了,慕名而至的人,依舊徘徊于空留的樓基處,感慨賦詩,直抒胸臆。明代張循占的《鸛雀樓即事》便是一首。詩云:“落日朱欄帶還林,朔風寒雁動愁吟。唐虞世藐山空綠,晉魏城荒水半侵。地迥那堪吹玉笛,臺高誰復奏瑤琴。憑虛豈少詞流賦,極目偏傷逐客心。”從詩人這番雖聊以自慰,卻無限遺憾的情景描述中,可以看出鸛雀樓的難卻盛名、猶存佳氣和冠世詩情。

攀上最高層,已經到達登高望遠的最佳境界。沿回廊繞樓一周,來到王之渙塑像處。看到王之渙塑像,我倍感親切,似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因為,我們同是太原王氏開基始祖王霸的后裔。我親近地用左手緊緊抓住他右臂的衣袖,照了一張合影,將他的光輝形象,珍藏于記憶的倉庫。照完相,我便憑欄遠眺,黃河的壯闊景象、雄渾氣勢一覽無余。此時此刻,我再一次低聲吟詠了一遍王之渙的詩句,也更深一層地領略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氣貫長虹的絕妙意境,更加感受到中華歷史文化名樓所具有的獨特風韻!

蒲津渡:石破天驚

一踏進蒲津渡遺址博物館的大門,唐開元大鐵牛便遠遠地映入眼簾。

蒲津渡,是天險黃河中游一處歷史悠久的大渡口,地處華夏中原與西部之交通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位于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歷史上有許多朝代在這里修筑過浮橋。

據《左傳》記載,昭公元年,秦公子鍼奔晉,造舟于河。《初學記》載:“公子鍼造舟處在蒲坂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史記·秦本紀》又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257年),“初作河橋”。張守節《史記正義》謂:“此橋在同州臨晉縣東,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橋也。”以后東魏齊獻武王高歡、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楊堅都在這里建造過浮橋。

唐初,河東為京畿,蒲州是長安與河東聯系的樞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蒲州被置為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為加強對唐王朝的大后方河東地區及整個北方地區的統治,亦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主其事,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疏其船間,傾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通典》《唐會要》《蒲州府志》,對此事均有記載。

宋代時,這里仍是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到了金元之際,浮橋毀于戰火,只剩下兩岸的大鐵牛。再后來,由于河床淤積,河水西移,這座黃河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橋梁和鐵牛便被逐漸埋入河灘,與世隔絕了。直至1989年8月,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處于黃河古道東岸的唐代蒲津4尊大鐵牛,才終被掘開積沙得以重見天日,神話般地出現在河東大地。

今蒲津渡遺址,西距黃河堤岸僅2.8千米,隔河遙望陜西省朝邑縣;東距古蒲州城西墻約60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門(即蒲津門)近百米。1988年、1991年,專家兩次對蒲津渡進行了全面詳細的調查、勘探和科學發掘。根據發掘結果,唐蒲津渡遺址最深處距今地表6.5米。在靠當時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豎釘的柏木樁,壘砌石條間貫注有鐵錠,又以米漿白灰泥黏合縫隙,十分牢固。這道石堤明確地可以看出系分兩次砌筑。在緊靠石堤處發現了4尊大鐵牛、4個鐵人、2座鐵山、3個鐵墩、6根鐵柱。還發現1座4米見方的磚屋遺址,門檻向東,分析認為,應是管理渡口人員的住房。同時,發掘中還發現了唐開元通寶、宋天圣元寶、元豐元寶和金正隆元寶等十余枚銅錢。

據說,當年,這座鐵索橋東起蒲津門,西至臨晉關,橫亙數里,宛如游龍,十分壯觀,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特別是矗立于黃河兩岸的鐵牛與鐵人,不僅是連接浮橋鐵索的橋頭地錨,而且擔負系纜、奠浮橋、鎮水的作用,可謂獨具匠心,千古絕倫。

隨著游人的腳步,我走近原黃河古道東岸,只見4尊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伏臥姿勢,高1.5米,長3.3米,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于拴連橋索。牛側均有一位鐵鑄高鼻梁、深眼窩的胡人作牽引狀。四牛四人形態各異,大小基本相同,據測算,鐵牛各重約30噸,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兩排之間有鐵山。鐵牛模制甚工,造型精美,體積之大,分量之重,數量之多,工藝之精,歷史之早,實屬國內罕見。鐵牛等為唐蒲津橋遺物,排列仍如前橋頭所列,可領略大唐盛世筑橋工程一斑。它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古代橋梁史上也絕無僅有,是中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橋梁、冶金、雕塑事業的偉大貢獻,是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

確實,在一千多年前的歷史條件下,能制造如此龐大的鐵牛,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超拔的聰明才智和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輝煌成就。“鎮河鐵牛”被譽為“國寶”,其造型已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

據一業內人士介紹,蒲津渡遺址是一處具有豐富遺存的大型遺址,也是我國第一次發掘的大型渡口遺址,展現了我國古代橋梁交通、黃河治理、冶鑄技術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觀地揭示出黃河泥沙淤積、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變遷過程。蒲津渡遺址的發掘和鐵牛的出土,對研究唐代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橋梁、鑄造冶煉工藝和黃河故道變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也為我國歷史地理、水文地質、環境考古,以及黃河治理等方面,提供了許多很有研究價值的珍貴資料,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

凝視著那已經從原來地面上提升了12.2米的4尊開元大鐵牛,我突然想起一些對牛的贊美詩詞:“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自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實”“耕犂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駿馬善馳騁,犁田不如牛”“老牛自知夕陽短,不須揚鞭自奮蹄”……牛具有著樸實無華、勤勞無私的秉性。它勞作農事,卻從不邀功討賞;它只要一息尚存,就只管低頭拉犁拉車不松套;它是農人最忠實最可靠最得力的助手和朋友;它吃的是草、喝的是水,而出的是力、擠的是奶,最終奉獻給人的是全部的骨、肉、皮……

令我最最崇敬的就是“老黃牛”那種竭盡全力、忘我奉獻的精神。我想,古人大概也是如此吧。如若不然,為何“鎮河固橋”,非牛莫屬呢?!

永樂宮:嘆為觀止

來到山西當兵之初,我就閱讀過明朝文學家張佳胤的《宿永樂宮》。由此,我知道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芮城縣永樂宮,自然不會放過“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機會。

1986年深秋,剛剛擔任北京軍區駐臨某部獨立營教導員的我,便陪同某分部政治部首長,去了一趟永樂宮。站立在山門前的廣場上,秋風一陣陣吹來,有幾片枯葉,一會兒在竊竊私語,一會兒隨著風姑娘的吟唱,快樂地手舞足蹈。穿著單薄的我,感到了一絲絲涼意,但我卻感到興奮。凝視著房檐下方正中位置懸掛的“永和宮”3個金黃色大字,我心中的愉悅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2001年秋,經人介紹,我女兒認識了原籍芮城縣的女婿孫鵬。后來得知,親家孫照明,生于斯長于斯,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對家門口的國寶永樂宮,自然是情有獨鐘。國寶永樂宮,是他一提及就覺得驕傲和自豪的理由。20世紀70年代初,18歲的他,曾在永樂宮里參加過半個月的新黨員培訓。據他說,那個時候的永樂宮,規模還不大,也不對外開放,沒有游客。課余時間,學員們經常觀覽壁畫,盡管看不太懂,卻對這偉大的創舉深感欽佩和敬仰!我同親家的心情是一樣的,對捧出這稀世珍寶的馬君祥、馬七、張遵禮等民間畫工無比崇敬!

時隔38年,我懷著崇敬之情,再次來到永樂宮。這次正是游覽的最佳時節,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如今,可是較之前大不相同了,景區的游客,絡繹不絕。隨著國內特色旅游的異常火爆,國寶級景點更是人流如織,有力地激發了消費潛力。國人通過旅游,不僅欣賞到祖國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諸多國寶級文物,而且激發了愛國情懷!看著游客摩肩接踵,爭相目睹壁畫風采的情景,有一種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在心里升騰!升騰!!

這里同其他的景點一樣,老年人只刷身份證,便可免費進入景區,這是屬于老年人的福利。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體現,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刷身份證進入景區的那一刻,我心底有一條感恩的溪流在涌動。

永樂宮,原是一處道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永樂鎮,故名永樂宮。永樂宮,系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包括彩繪壁畫在內,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竣工,施工期長達110多年。因三門峽水利工程建設,1959年將全部建筑和壁畫遷至新址——芮城縣城北約3公里處的龍泉村東,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復原保存至今。

進入永樂宮,來到一塊刻有“古魏城遺址”5個白色大字的石碑旁,導游侃侃而談:“此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2013年3月5日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立。芮城縣,地處山西省最南端的晉、秦、豫三省交界處。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風格,粗大的斗拱層層疊疊地交錯著,四周的雕飾不多,比起明、清兩代的建筑,顯得較為簡潔、明朗。宮內分三道軸線,在500米的中軸線上,自前至后排列著山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除山門為清代建筑外,其余4座均為元代原物。它們在建筑結構和形制上,不僅繼承了宋、金時代的某些傳統,而且還大膽地作了一些革新和創造,為后代建筑技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是我國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宮殿規模十分宏偉,布局疏朗有序,殿堂氣勢巍峨,整個建筑群十分壯觀。宮殿內部的墻壁上,布滿了精心繪制的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嘆為觀止!”導游知識淵博,自信大方,能說會道,讓我由衷感佩!

不經意間一扭頭,我看到石碑背后高低不平的土坎上,長滿了柏樹。樹干黝黑,枝葉繁茂,蒼翠挺拔,猶如身穿鎧甲的士兵,不分晝夜地守衛著永樂宮。遠遠望去,一棵樹一朵綠浪,層層疊疊,卷將上去,好像一個立體的綠色湖泊。我喊來衛文英弟,腳踏甬路上的圓石,與樹們合了一張影。說句癡話,我真想變成一棵樹,永遠扎根于這片沃土,搖曳于仙道的心扉!

一陣微風吹過,樹枝沙沙地響著,飄下幾片像飛舞著的蝴蝶似的黃葉。樹林深處,一縷縷陽光,透過繁茂的枝葉照射下來,把黃葉染成了“碎銀”。我的心情激動起來,這許是呂祖給我的賞賜吧!倏忽間,我覺得參天的柏樹,更加有了靈氣!

在無極之殿右側的樹叢下,我看到文友們緊緊地圍繞著導游,聽他繪聲繪色地講述。我急步上前,原來是在講“走投無路”的故事。抬頭觀看,“無極之殿”右側的檐角最前端,站著一個怒目圓睜,身著鎧甲,手握寶劍的人。但見他已經走到了盡頭,如若再向前“走”一步,就會掉下去,故被稱為“走投無路”。莫名地,我記起了《左傳·宣公十二年》中的“知難而退”之語。“知難而退”是一種大智慧。我記起了毛澤東總結戰略戰術的精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毛澤東對運動戰中的“知難而退”,作了通俗的解釋,這是何等的智慧?!毛澤東將或進或退的戰術,靈活運用到出神入化,他是真正的戰略家,自然也是最后的贏家!其實,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亦會有“走投無路”的時候,一旦到了這個時候,就要另辟蹊徑。如此,或許就會絕處逢生,有了另外一種活法。我的體會是,再艱難險阻的路,只要目標明確,信心堅定,一步步也能走完;再平坦寬闊的路,不邁開雙腳,也是無法到達的。遇到“走投無路”的困境,千萬不要恐懼,更不要妄想,就不會陷入絕境,前面一定會有一條光明的路任你行走。

“哥,咱們進無極之殿看看吧。”小燕妹的一聲呼喚,打斷了我的思緒。

無極之殿通稱三清殿,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的神壇墻內側,為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洛陽畫工馬君祥弟子所繪云氣;神壇墻外側及四壁,繪諸神仙朝見元始天尊的盛大場面,以8個主像為中心,共繪大小神祇近300個。各像高約2米,形態表情各異,線條流暢,這便是元代壁畫的巔峰之作《朝元圖》。不過,大殿內光線昏暗,并禁止拍照,只能朦朦朧朧來領略這精美絕倫的壁畫巨作。

無極之殿北35米,為次一等殿宇,匾額“純陽之殿”,供奉的是全真派祖師爺呂洞賓。殿內滿繪壁畫,分布在東、西、南、北和神龕背面。畫在東壁、西壁、北壁的是《純陽帝君神游顯化圖》,即呂洞賓的畫傳,共52題,依次排列,幅間用樹石流云連接,使畫面驟看宛如整幅。這是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山西名畫師朱好古門人張遵禮、李弘宜等人所繪。南壁東西兩邊,是獨幅的《道觀齋供圖》《道觀醮樂圖》,在神龕背面有一幅完整的《鐘呂論道圖》,呂洞賓俯首凝神,靜聽教誨。北門楣上是著名的《八仙過海圖》,8個仙人,從容過海,栩栩如生。

純陽之殿北15米,為再次一等殿宇,題名“重陽之殿”。該殿的壁畫,可稱為《重陽子畫傳》,只可惜壁畫無題記,具體繪制年代及畫師無從考證。但是,根據壁畫繪制風格來看,與純陽殿壁畫屬同一時代。重陽殿壁畫與純陽殿壁畫中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相同,構圖排列也基本相仿。主要內容為道教全真派王重陽從出生、建活死人墓修行、不貪富貴、無畏權貴、扶危濟困、除惡揚善、成立道會、收全真七子的故事。重陽殿壁畫之太古傳衣壁,畫的各個篇幅通過山川云霧相連,繪制方法主要以工筆畫為主,兼以界畫表現亭臺樓閣等,重彩平涂,莊重而不失古樸,與純陽殿壁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閑庭信步于永樂宮,我有一種瞬間穿越時空的感覺,恍若一夢醒來已過數百年。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天津散文研究會理事、臨汾市作家協會原副主席。曾榮登中國散文年會2009年度中國散文排行榜。)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