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8-29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關于“嫘祖養蠶”的傳說,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有聽說過。她被尊為“華夏之母”“蠶神娘娘”,但真正了解她的人并不多。
嫘祖是中華文明史上不可不提的重要人物,而且她與我們夏縣西陰村有著莫大的淵源。

▲河東成語典故園“嫘祖養蠶”雕像
夏縣西陰村,以前因栽滿了桑樹,整個村莊被茂密的綠蔭遮掩著,唯獨太陽西落時分,才能看到村落,故而得名“西陰”,該村自古便有之。這里桑樹繁茂,綠蔭遍地,傳說是軒轅黃帝之妻嫘祖教民養蠶種桑的地方,而且這里發掘出有人工切割痕跡的半枚蠶繭化石。傳說和考古發現完美地互相印證,更加確定了西陰村為遠古西陵氏部落嫘祖養蠶所在地。
嫘祖同炎帝、黃帝生活在同一時期,同為人文始祖。嫘祖,黃帝的正妃,西陵氏之女,開創了植桑養蠶、繅絲織衣的先河。傳說,她生于西陰村,“嫘”字即養蠶繅絲之女。
有關嫘祖的故事版本眾多,有為了兌現和馬兒的承諾,與馬皮合二為一,變成蠶神姑娘的故事;也有她出生不祥,被放至狼蟲虎豹橫行的山澗,卻受百獸保護的故事。在夏縣西陰村一帶,也流傳著獨特的嫘祖始蠶故事。
相傳,嫘祖的父親是黃帝手下一名大將,常年出征在外,家中只剩她和一匹白馬。她思父心切,與好朋友閑聊,說如果誰能把父親找回來,便以身相許。她話音剛落,白馬便一聲嘶鳴,飛奔出了家門。嫘祖的父親在軍中看見家中白馬找來,以為出了什么大事,趕緊騎馬回了家。嫘祖見到父親非常高興,可是白馬到家后水不喝,草不吃,而且又叫又跳。父親追問緣由,才知道女兒許下的諾言。他十分生氣,怎么能讓一匹馬娶自己的女兒,當下便拉弓射向白馬。嫘祖趁父親不注意,放走了白馬。白馬負傷跑到桑林倒地不起,一陣狂風過后,化成了白色的毛毛蟲。為報答白馬的恩情,嫘祖便把白色毛毛蟲帶回家飼養,發現它喜歡吃綠色的桑葉,還能吐出白色的絲……于是,嫘祖把毛毛蟲稱為“天蟲”,后來叫蠶,蠶化蛹后結成的小圓團叫繭。
無意間,嫘祖發現蠶繭泡進水里,能抽出絲來,便心生好奇,想知道能抽出多長的絲。沒想到,抽出來的絲不僅很長,還很柔軟,而且平滑均勻,極有彈性和韌性。嫘祖就用蠶絲縫制獸皮,穿在身上保暖御寒。一次,她受到樹上蜘蛛結網的啟發,想到是不是可以把蠶絲制作布。于是,她開始養蠶,收集繭絲,試了許多方法,織成了最早的絲綢,解決了人們的穿衣問題。后來,嫘祖將蠶絲獻給了黃帝,做了黃帝的正妃。
嫘祖養蠶的行為,在當時可以說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用智慧創造美好生活,或許,這也是人區別于山川、鳥獸的地方。
后來,嫘祖不僅將植桑養蠶技術帶到了黃帝部落,輔佐黃帝教族人養蠶技藝、抽絲制衣,還為了部落繁衍發展,和黃帝一起推廣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確定了禮儀和婚嫁制度。
嫘祖發現許多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無一定的婚嫁制度,倡導嫁娶。當時人們居無定所,逐水到處游獵,為了更穩定的生活,首要任務是讓人們定居。因此,黃帝與嫘祖一起,黃帝帶領部落進行農耕生活,而嫘祖教民養育蠶苗,繅制繭絲,紡線織布,裁剪縫紉。從此,郊祭廟祀有了禮服,部落百姓有了衣服,“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當時中華民族已經有了“錦衣華服”的雛形。農業蠶桑,男耕女織,乃是立國之本。所以,后世人們都喜愛在住所周圍栽植桑樹,而至今,人們贊揚某人為家鄉作貢獻,還是以“功在桑梓”來形容。
因為最早養蠶繅絲,所以人們奉她為“嫘祖”。《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兩子,其后皆有天下。”
當年,考古之父李濟先生同友人尋訪夏代陵墓,路過一村落,偶然知曉了此處名為“西陰”,附近還有轅村,憑著“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這句話,學者的敏感讓他們停留了下來。
1927年,李濟先生在西陰村遺址發現半顆人工切割的蠶繭,將中國的植桑養蠶史推進到了4500年前,用實物證明了西陰村嫘祖養蠶不是美麗悠久的傳說故事,而是歷史事實。
2019年,夏縣師村遺址發現6000年前5枚石雕蠶蛹,再次佐證了運城是養蠶剿絲技術起源地。
也正是從嫘祖養蠶起,人們種桑養蠶、剿絲織衣,擺脫了束葉裹皮的原始生活,解決了保暖御寒的問題,開創了衣飾文明之先河,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
也正是因此,才有了絲綢的發展,有了絲綢之路,有了絲綢文化。中國絲綢遠銷海外,驚艷世界,成了中華文化的獨特象征,成了中華民族的金名片,成了中國元素中最璀璨的明珠。
“嫘祖養蠶”之所以流傳幾千年,不僅是在告訴我們中華衣飾的由來,更是在歌頌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嫘祖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了蠶吐絲的秘密,又經過不斷探索,學會了養蠶、抽絲、織衣,最終做出既好看又舒適的絲綢衣服。不僅如此,在當時社會,她帶領廣大婦女用雙手利用自然之物,改善部族生活。這份養蠶之功歸于婦女,不僅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女性的重視和贊美,也體現了古代人民對勤勞與智慧的崇尚。
善于從生活中汲取知識、總結經驗,這是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生活技能,也教導我們要立足實踐,善于創新,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想必,這就是“嫘祖養蠶”的啟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