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盛開在古耿大地的非遺花簇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8-20

薛振堂

和全國各地一樣,河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古耿大地。其中很多如剪紙、花饃等與全國各地類同或相似。但是,河津也有自己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極為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具有河津本土文化色彩,體現在各個方面,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

詼諧原味的民間小調

山底小曲

“河津小曲”是“山底小曲演變而來的”,屬于河津北坡沿山一帶往日流行民間的傳統民歌小曲,2015年,被列入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河津小曲的傳承屬于當地群眾自發演唱、代代傳續的非職業傳承模式。然而,從河津小曲保留曲目分析,其傳承作品中雖有一些順應近現代時局需求的宣傳性作品,然保留最多的卻是受近現代時尚文化影響、精準表達老百姓真情實感的“段子”。這在小曲文化遺產的曲目內容側重上是較為少見的。

河津小曲的主要傳播區域集中在西衛村。西衛村位于呂梁山前、雙峰山下。舊時代,村民都是靠山吃山,靠煤炭吃煤炭,靠煤礦吃煤礦,家貧者用扁擔擔炭。據老人言:“河津小曲就是農民在背炭路上緩解疲勞,由大眾產生的。”位于呂梁山底的西衛村村民,背炭超負荷的體力勞動,自然需要小曲逗趣解悶,緩解沿途的疲憊。社會生活勞動的存在,使得能緩解勞動壓力的小曲音樂得以傳承。

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人文,使得西衛村成為河津小曲的標桿村落。村內會演唱小曲者,呈群體化出現,小至六七歲,高至八十高齡,曲目儲備量大,采集到鮮有唱家演唱的《蘭橋會》《自本熬活》《收草帽》《騙銀匠》《賣水》《勸夫》《女兒找婆家》《鬧五更》《問病》《哥哥打工要遠行》等傳統曲目。

約定俗成的一年一度社火表演也為小曲的發展提供了平臺。比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侯海生為代表的老唱家們便活躍在年節社火熱鬧場所,他們在傳統年節社火中演唱傳統老段子《剜瓜》《鋤田》等,觀眾達萬人以上。唱詞中反映了農耕社會時期的風土人情和老百姓的生存狀態。與此同時,為保證每一年度社火節目的新穎,唱家自發性地新編了有關歌唱翻身喜悅、反對買賣婚姻的段子。

另河津小曲作為河津市年節社火的必備節目,也是日常流行于各村落文藝比拼的重要節目。各鄉鎮每一年度會組織邀請外村優秀的小曲唱家前來教學,以求在各鄉鎮文藝比拼中拔得頭籌。比如,西衛村村民曾奔赴僧樓鎮、張吳一帶教唱小曲,主要目的是幫助各鄉鎮完成小曲演出。

在這樣特定的地方風俗活動中,承載小曲的是河津人民約定習俗的日常活動。“一方人”為小曲的發展推波助瀾,將其動態式地融入人民生活中,它得以傳承也是必然。

風趣幽默的傳統曲藝

干板腔

河津干板腔俗稱撂干嘴,是一種新興的傳統戲曲劇種,1973年被中國曲藝家協會山西分會正式列為新的曲種,2014年躋身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

干板腔發源于汾北沿山一帶村莊,本屬人民群眾上山取炭砍樵時的口頭創作,后來漸漸被引入社火表演,以至登上舞臺。表演時無須伴奏,但聽起來卻有板有眼、快慢有致、抑揚頓挫、強弱分明。其句式一般為七字句,節奏為四三。其用韻為方言韻,但十分嚴格,不僅要求上下句同韻,即上平下亦平,上仄下亦仄,而且韻腳還須同一聲調,在平聲韻中要區別陰陽,在仄聲韻中,要區別上、去、入,不同聲調一定不能相押。干板腔原意“干澗村故事會板腔”,現檔案存于河津市博物館。

河津干板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萌芽于宋元時期,發展于明清兩代,繁盛于新中國成立之后,“文革”中處于低潮,改革開放以來進入振興時期。在長期實踐中,河津干板腔形成了“節奏明快合拍,句腳同韻同聲,吐字河津方言,語言風趣幽默,內容健康向上,表演生動活潑”的獨特格律和特點。在各級領導的重視和干板腔藝術骨干的帶動下,河津干板腔由單口、對口段子,發展為干板腔劇、干板腔小品,由春節鬧社火街頭表演發展到登舞臺、上熒屏,逐步成為一門群眾性的特色藝術。那些來自生產、生活實際的優秀段子,或弘揚道德、表彰先進,或針砭時弊、激勵落后,都曾經凸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特別是近幾年來,當地涌現出許多謳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好人好事、描繪新時代新面貌的優秀段子和優秀節目,更令河津干板腔煥發出光彩奪目的藝術青春。

河津干板腔是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曲種,它的又一個獨特格律是,必須用河津方言土語來表演,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河津人淳樸粗獷,地方話風趣幽默,正是這豐富多彩的方言土語,通俗易懂,使干板腔表演有聲有色。河津方言屬于中原官話,盡管北坡、河槽、汾南、下化四個片區方言有所區別,但只要用同一片區方言來表現,都能收到同樣效果。相反,如果用普通話或別的地方話去表達,那就成了快板、數來寶或順口溜,不能稱其為河津干板腔了。河津干板腔最早發源于北坡沿山一帶,語音發古四聲,干板腔句腳押平水韻,即押平、上、去、入四聲,形成了獨特的同韻同聲的“硬舌子”干板腔,與新四聲雖有區別,但聽起來原汁原味、親切悅耳,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語言風趣幽默,是河津干板腔的一大特點。創作或表演干板腔,都要以河津地方話為基礎,并且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諸如比喻、夸張、雙關、排比、重疊等。

河津干板腔故事性很強,多數段子來自生產、生活實際,且內容健康向上。河津干板腔多數段子都能凝練健康向上的主題思想,刻畫人物性格,并通過故事情節揭示主題。

精妙神奇的空中舞蹈

抬 閣

抬閣是流行于河津市小梁鄉馬家莊一帶的民間傳統藝術,因其造型優美、機關奧妙、裝扮細膩而譽滿龍門,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抬閣是傳統的社火節目,分單抬和高抬兩種,以道具制作精妙神奇、表演技巧驚險動人而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單抬亦稱肩抬,由一人肩扛,一小孩扮相;高抬一般由幾人手抬肩扛,或車輛負載,多人在鐵拐上扮相。鐵拐根據表演內容設計,自然巧妙,出人意料。例如,有的是一個演員伸出手臂,上面站立著另一個演員;有的是荷花高空盛開,一個小孩站在荷花上面左右旋轉;有的是一個演員兩臂伸開,一手抓著一個小孩的辮子,小孩懸在空中一動不動;還有的是一個演員用手倒托一把椅子,椅子的一條腿上又站著另一個演員。高處的演員漫舒廣袖,輕輕擺動身體,下面抬的人穩步向前,密切配合。民間藝人根據一定的物理原理,利用人們形成錯覺的心理特點,虛實相生,真假混同,把結構奇巧的鐵棍綁扎成“空中舞蹈”,令觀者提心吊膽,而表演者卻神態自如。表演的內容以傳統戲曲為主,同時也反映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

抬閣人物盡由一群4歲到9歲的孩童裝扮而成,經過前期長達一個多小時的上裝、上架、裝扮后,以典故或戲劇人物的形象出現,在高空中他們也是毫不畏懼,不停地向觀眾招手。

抬閣作品十分搶眼,有《三打白骨精》《貼墻掛畫》《仙女下凡》《槐蔭樹》《西湖借傘》《小老虎招親》等作品。每臺抬閣都是精選的民間故事或戲劇情節,通過彩制景物的巧妙襯托、布景道具的藝術布局,共同構成富有詩意、別具風趣的圖畫。

多年來,馬家莊抬閣以獨特的藝術造型和優美的人物形態展現出獨特的魅力,曾先后赴運城、臨汾及周邊其他地區表演并獲得好評。如今,每到春節前后,村民都會表演抬閣這項年俗文化活動。

絢麗精湛的節日霓虹

轉花燈

河津轉花燈,歷史悠久,主要流傳于北坡的僧樓鎮馬家堡、李家堡和北方平。2012年,李家堡轉花燈代表河津轉花燈申請成為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李家堡轉花燈代表河津成功獲批成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縱覽我國傳統的民間彩燈,或懸掛、或豎立或擎或挈,多為單燈,固定不動。宋人范成大在《石湖居士詩集》中有“轉影騎縱橫”的記載,并自注為“馬騎燈”。據考,馬騎燈即走馬燈,但走馬燈的運動方式是水平轉動,速度很慢,是利用燃燒加熱,促使空氣推動轉輪旋轉。

河津僧樓鎮民間藝人制作的轉花燈則是借自然風力與人力跑動,令群燈迎面旋轉于燈架之上,一個或是幾十個燈同時旋轉。每當元宵節或其他節日慶典之際,花燈表演隊伍蜿蜒于街市巷道,溢彩流光,飛霞四射,輝煌燦爛,實為燈海一奇。河津轉燈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的歷史。據說,唐武德、貞觀年間,經常有人去長安探親、做生意。僧樓鎮有個李姓商人元宵節前去京城長安做買賣,賺了一大筆錢,非常高興。元宵節時,他別出心裁,做了兩個能轉動的燈,安裝在自己店鋪門口的柱子上,以示慶祝,期盼來年能“賺”更多的錢。說來也奇,從此他家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后來其他店鋪也都爭相效仿,轉花燈就漸漸流行起來,并從店鋪傳至鄉村。

另一種傳說,轉花燈來自人們的生活實踐。僧樓鎮位于巍巍呂梁山南山腳下,過山風經常光顧,村民晚上用燈籠照明,風大時燈籠飄擺得很厲害,經常造成蠟倒燈毀之災。有人就想出了一種燈,像小風車一樣,風車體轉軸不動,然后在軸上設個U字彎,把蠟燭固定其中,刮風時燈體外罩轉,蠟燭不動,有效地克服了風對燭火的襲擊,它就是“轉花燈”。在這里,小孩們常常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持舉轉花燈奔跑玩耍。

還有老人傳說,跑轉花燈表演是從寶勝寺開始的。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每年正月十五日,僧樓寶勝寺的和尚們都要張燈結彩,掛很多燈以示對神靈的敬仰。但是在室外掛燈籠受天氣的影響,于是僧侶們就從此處將轉花燈技藝引進寶勝寺,根據小孩們跑轉花燈的啟示排練了多種舞蹈表演形式,人手擎一轉花燈,在寺院內外、僧樓大街,敲著鼓樂進行表演。據有關史書碑刻記載,寶勝寺是唐朝的第二大寺院,興盛時僧侶達3000余眾,由著名高僧神秀禪師擔任第一任住持。開元元年,為慶祝國泰民安,玄宗皇帝號召全國人民扎結花燈,以閃爍不定的燈影,象征“彩龍兆祥,民富國強”。正月十五,僧樓寶勝寺僧侶們制作的轉花燈被召調京都長安進行助興表演,受到玄宗皇帝的贊賞,從此,團體轉花燈表演也被民間效仿。

歷史上,李家堡的轉花燈曾多次赴州、縣所在地及村、社進行表演。新中國成立至今,李家堡轉花燈曾先后十多次赴地、縣和鄉鎮進行表演,每到一處,街道兩旁、廣場周圍都是人山人海,如潮涌動,大家贊嘆其為“世間奇觀”“銀河落地”“燈的海洋”“火樹銀花”“火龍騰舞”“人間仙境”,真是“燈轉人舞似繁星,街社燈火不夜城;明月燈光相映照,人醉花燈游夢中”。

蔚為壯觀的龍騰虎躍

龍虎燈

河津市北方平村的元宵節社火——花燈,人們叫跑花燈,屬于熊貓級的寵兒,全國稀有,也叫轉燈與龍虎燈,20世紀80年代山西電視臺拍攝的《河津花燈》影像紀錄片,片中解說詞說:“花燈,傳說在唐代的當地商人從西安帶回來的。”《河津縣志》載,花燈表演有方平村、僧樓、蘆莊等村。它的原材料簡單,以麻紙、竹條、麻、鐵絲、核桃、葵花桿等制作而成。核桃起潤滑作用,葵花桿綁扎轉燈架,可減輕燈架重量,便于人跑燈。轉燈的神奇之處就是紙包火,它集剪紙與美術一身,融熱能與動能于一爐。跑花燈人身帶馬鈴,口吹口哨,跑S小碎步,于元宵夜間在口哨呼伴聲中表演,華彩炫目。

北方平興平堡的龍燈就是內燃蠟燭,由13節組成,全長14米余。龍頭的制作栩栩如生,口含火球,頭上有三個角,屬銳角直立,中間的角較低。整個龍頭的構造,棱棱角角,嘰哩旮旯,空間狹小,十分復雜。晚上表演時,龍頭內、龍角內、嘴中火球內、唇須下蓮花燈同時點上蠟燭,十分好看。不能不佩服先民的聰明與智慧,龍頭頂中間的角上留一小口,龍頭內蠟燭燃燒所產生的煙氣與熱量,在此處排放。隨著社會的發展,興平堡的能工巧匠們,充分發揮才智,將龍角改成鹿角式,放上電瓶,放上手電、燈具之類的現代元素,雖然沒有了原生態味道,但破解了龍頭容易著火的難題。

全國的社火表演精彩紛呈,唯有北方平的耍龍燈(龍虎燈統稱)制作表演稀奇獨特。各地舞龍者有、舞虎者有,但是,像北方平村興平堡龍和虎同舞者,在全國卻十分罕見,它的表演最精彩的一瞬,人們叫作“龍虎斗”。

北方平興平堡龍虎燈的龍虎組合,虎頭在左顧右盼中,好像是在伺機瞄準,忽然,撲躍著奔龍脖項處,人們謂之咬。此刻,龍似覺出疼,龍頭左擺啃虎,虎驚躍而起,順龍身向尾馳走,整個場面十分壯觀。它最叫人稱奇的是,如同轉燈一樣,同屬于紙包火的奇觀,龍虎身每節里,都點上蠟燭。元宵夜里,龍燈踩著龍虎鼓(也叫“馬子鼓”)的鼓點屈曲而行,好像在云空游走;虎燈在健兒們“唬、唬”聲中,騰躍撲躍中前行,宛若翻山越嶺。興平堡舞出來的龍虎斗,具有龍虎龍爭虎競的質直與豪爽,就像是上天專賦予興平堡一種性格。

河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西王小花戲、曾經赴香港表演并走進央視星光大道舞臺的南原花鼓等,它們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在更廣闊空間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滋養。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