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8-20

眼睛微瞇,嘴唇微張,左手托地,右手微曲,斜坐沉思,衣袖形成的褶皺自然地鋪展開來。這位來自漢朝晉南地區的曲藝人,正在沉思如何才能逗翻場上的所有觀眾。
“俑”在我國由來已久,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就有制作陶俑的影子。“俑”的出現源于奴隸制的廢除,以及秦漢時期“視死如生”觀念的產生。“以俑代人”在秦朝就已出現,秦始皇兵馬俑就是其典型代表。漢代時,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加之朝廷政策以“舉孝廉”來選拔官員,厚葬之風十分盛行。當時“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厚葬為德,薄終為鄙”,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陶俑制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泥塑藝人。在他們的創作實踐下,男女侍俑、說唱俑、舞樂俑、兵士俑,家禽、家畜陶俑及各種生產和生活模型等,一件又一件藝術珍品被創造出來,而說唱俑正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作品。
相較于秦俑的寫實逼真,漢代說唱俑等陶器表現更多的是一種世俗形象,它們的形態較小,形象更加生活化,不拘小節。工匠們制俑時大多都是象征性、粗輪廓地對俑的身體進行描繪,使用夸張的手法,賦予其豐富的感情色彩。由于漢俑不拘泥于嚴謹的造型,使得那粗獷的氣勢不受束縛而更帶有非寫實的浪漫,以此形成了它們天真浪漫、簡約傳神的藝術風格。
說唱俑又稱說書俑,在漢代,他所從事的職業叫俳優,“俳”即詼諧滑稽的表演,“優”即演員,主要指以語言技能見長、表演夸張滑稽的男性藝人。在進行節目表演之時,他們邊擊鼓邊歌唱,插科打諢,又說又唱,用搞怪的表情和夸張的動作逗笑觀眾。漢朝時,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民間娛樂風氣盛行,說唱、樂舞成為達官貴人乃至民間百姓的生活必備。
說起中國古代的說唱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漢墓出土的擊鼓說唱俑,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該俑通高55厘米,以泥質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繪,現已脫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揚起,左臂下挾有一圓形扁鼓,右手執鼓槌作敲擊狀。俑人聳肩縮頸,嘴部大張,開懷大笑,額頭也因夸張的表情被擠壓出數條皺紋,仿佛正進行到說唱表演的精彩之處,讓人忍不住好奇他講的是什么精彩內容。
而運城博物館館藏的彩繪陶說書俑人物更具靜態美。他像是穿越了時空,從兩千年前一直說著、唱著、思考著,到今天仍然這樣真實可親。
也許是在上場前,也許是在舞臺下,這位說書藝人斜倚在一旁,眉頭微蹙,右手微曲,正思考著如何才能將一段故事說得有聲有色,讓慕名而來的觀眾聽得開心。他的形體刻畫比較粗線條,人體比例也沒有那么精雕細琢,但正是這種反差感讓人們更加專注于他的神態。這種重點刻畫人物的表情,其他部位模糊的寫意手法與追求“神似而形不似”的中國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漢代彩繪陶說書俑的出土,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晉南地區民間娛樂方式的豐富多樣和人們生活的閑適安樂。經過千年的歷史演變,如今在運城,蒲劇、眉戶、鑼鼓雜戲、線腔、河東道情、干板腔等仍活躍在河東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豐富著百姓的生活。
楊穎琦 文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