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7-30

外焦里嫩的三嫂煎包 記者 楊洋 攝
7月的一個周末,下午4時許,住在運城經開區鼎鑫華府小區的王蓉從家出發,沿河東東街延長線一路東行,沒多久就進入夏縣境內。
繼續沿夏縣縣城主干道行進,大約15分鐘后,王蓉來到了白沙河畔的夏潮美食廣場。此時的廣場燈火通明,人潮涌動,各種美味散發出的香氣撲面而來。
王蓉徑直走到一家排著長隊的特色小吃攤前,攤點周圍的桌椅上已有人大快朵頤。食客贊不絕口的美食,不是什么大魚大肉,而是三嫂煎包。
“三嫂煎包”——小吃攤點的名字。煎包,對于夏縣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一道美味了。煎包有包子的模樣,其餡料以韭菜為主,又配以粉條、雞蛋等。但和包子不同的是,它是用油煎熟的。
只見攤點主人龐俊學迅速將兩口煎鍋鋪滿一個個“白胖胖”的生包子,然后蓋上鍋蓋。五六分鐘后,他揭起鍋蓋,一陣白氣冒出。用小鏟壓壓包子后,他旋即拿起油壺沿鍋澆了一遍。頓時,滋啦啦的聲音飛蹦而起,他又趕緊蓋上鍋蓋。
這回等待的時間要短些,他再次掀起鍋蓋,用小鏟給一個個包子翻個身。剛才“白嫩細皮”的包子,已有一面變得焦黃酥脆。
接下來就是“另一面”的“煎熬”。不過,這個時間是很快的。兩口鍋里的煎包剛一出鍋,就被排隊的人搶購一空。
再看龐俊學的身后,五六個中年婦女忙而有序地拌餡、捏皮、包包子。
就這普普通通的煎包,除了當地人喜愛,每天還有不少外地人專程開車過來吃。有時候下大雨,龐俊學就不出攤了,可總接到食客的問詢電話。
其實,龐俊學做煎包的時間并不長,但靠著夏縣人特有的“四精品質”,讓自己收獲了一撥又一撥的回頭客,也把三嫂煎包做成了夏潮美食廣場的網紅店。
龐俊學是夏縣裴介鎮石橋莊村人,早些時候,從事過餐飲行業。去年年初的時候,賦閑在家的他一時不知該干什么,就聽從好友的建議,做起了煎包。
在好友看來,龐俊學有餐飲經驗,做出來的味道肯定差不了;煎包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價格實惠不愁賣;干這行不需要投入太大,先從流動攤點做起就行。
好友這么一分析,龐俊學就心動了。說干就干。正好村里有集會,他就小試牛刀。沒想到,市場反響還不錯。進而,他又趕了鎮上的廟會。“廟會人多,一下子就火了。”龐俊學說,“許多顧客就建議,得有根據地了。”彼時,夏潮美食廣場正好開業。他迅速鎖定了一個攤位,讓食客找有去處。
剛開始就他們夫妻倆,一口鍋,人多的時候,父母偶爾來幫幫忙。可隨著名氣越來越大,排隊的人越來越多,他又雇了七八個人,增加了一口鍋。
“即使如此,還是供不應求。”龐俊學說,“但只能這樣了,鍋這塊交給別人我不放心。”
前述說的“四精品質”,從龐俊學的言談間就能品出一二。
“四精品質”是指精耕細作、精打細算、精明強干、精益求精。
精明強干,不用多說。能把三嫂煎包做得供不應求,足以證明這一點。精打細算,多說一點。“近10個人跟著咱干了,數以百千計的顧客等著吃咱的煎包了。”他說,“孰輕孰重,這筆賬必須掂清。”
重點說說精耕細作、精益求精。這兩點,龐俊學一點兒不含糊。
煎包餡料里最主要的是韭菜。對于韭菜的處理,龐俊學是要“去根扒皮的”。至于調料,他也都選擇品牌類的,絕不以次充好。
“煎包沒啥技巧,真誠就是訣竅。”他說,“人們就是沖著咱這味道來的,根本不能馬虎。”
“皮薄餡多,就是好吃。”“吃一次就上癮了,過段時間就會想。”“在家就做不出這個味兒。”……為了吃上這口,許多人寧愿排隊等待。
龐俊學的二女兒今年參加高考。“本來答應女兒高考結束后,要帶她出去旅游的,可實在走不開。”他有些愧疚地說,“女兒很懂事,幾乎每天都過來幫忙。”
龐俊學告訴記者,9月開學的時候,一定要送一下女兒。到時候,就貼個通知,“三嫂休幾天,送女上大學”。
記者 景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