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7-30
■趙 波
◆序曲
運城,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運城,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為打造山西省旅游熱點門戶,提供了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自信和力量。運城,因鹽池而生,因鹽運而興,因鹽業而富,因鹽鈔而盛。運城鹽湖,百二十里,東海玉樹,西池銀花,白練素裹,千古沉積,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于巍巍中條山之北麓。鹽的功能,為華夏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不朽的貢獻;鹽的作用,為華夏大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能支撐;鹽的價值,為華夏大地留下了豐碩的文化遺產。

古老的鹽湖與新興的城市。本報記者 常 奇 攝
一、中條山
大河拐彎處,中條入云端。中條山早在唐宋時期負有盛名。《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均有記載。韓愈詩曰:“條山蒼,河水黃。波浪沄沄去,松柏在山岡。”王禹偁詩云:“崛起巨流邊,奔騰欲上天。遠臨滄海盡,高與太行連。”山之得名,《大清一統志》“解州”條云:“狹而長,西華岳,東太行,此山居中,故曰中條。”中條山寶藏豐富,林木之茂密,風光秀麗,景觀眾多,人文繁盛。
中條山與北麓之鹽湖,一陽一陰,一凸一凹,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山湖之間,煙波浩渺,詩意無限。云海、日出、霞光交相輝映,秀美壯麗,令人心醉神怡。此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也!
二、條山風
“南風起,鹽始生。”中條山的鹽南風助力鹽湖的食鹽生成,“鹽花得此,一夕成鹽”。含有鹽分的鹵水,經過風吹日曬達到飽和程度,自然結晶成鹽,結晶成形后人們便組織力量去采集,周而復始,自然印成。鹽南風對鹽的生成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上古時期的舜帝始作《南風歌》稱頌南風;唐代宗李豫曾封南風為“風神”,加以祀奉;現代人曾把《中條山的風》編入小學語文課本,以傳后世;當地民間亦有“一年四季一場風,初一刮到大年終。刮得小樹無蹤影,刮得大樹拔了蔥。刮得磨盤翻燒餅,刮得碌碌耍龍燈。”“池南肯刮風,人人記心中。熟一塊,割一塊,豐產又豐收”等民謠流傳。據統計,鹽湖的大風每季均有發生,但以春季三月四月發生最高,年平均風速2.6米/秒,全年5級以上風達到181天,7級以上風達110天,8級以上的風達53天。
三、南風歌
《南風歌》這首由上古時期虞舜吟唱的歌謠,表達了對自然界南風的贊美與祈昐,表現出先民對“解慍、阜財”的向往與憧憬,說明世間萬物迎承薰風的恩澤,抒發古代先民對南風的雙重情感與情愫,又闡明了吟者以人為本、解民之憂的民本思想。
古人把《南風歌》看作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教化詩”。天下父母養育子女,就如南風養育萬物。虞舜作為古代帝王,又是聞名天下的孝子,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是要教化天下百姓行孝父母,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也是虞舜借歌頌自然界南風的本質內涵。
四、鹽風洞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解梁。解梁南靠中條山,鐘靈毓秀,人文傳說俯首可拾。鹽南風是從中條山上“鹽風洞”中徐徐而吹出的薰風,成為河東鹽池產鹽的“助產婆”。關于鹽風洞的情況,按《解州志·山川》記載:“又東十五里為分云嶺。嶺巔出云,東西分布,世傳尸鹽澤者也。宋宣和間有成寶公廟,嶺下有風谷洞,若半井,投葉即飛。其風出則飛砂摧木。旁有鹽風洞,洞口若盆。每仲夏應候出風,其聲隆隆。俗謂之鹽南風,鹽花得此,一夕成鹽。井上有天井山,谷口舊有風神廟。”(《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第365頁)
據老鹽工傳說,鹽風洞在解州鎮社東村以東白家莊的中條山脈上,山高路險。
五、鹽池鎮
鹽湖南岸的義同村原名銀銅村(方言泥東),因中條山盛產金、銀、銅金屬礦產而得名。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河東鹽池為朝廷統一管理,為防止私釆食鹽,環鹽池一周開挖“壕塹”。銀銅村地理位置特殊,是食鹽通往西北、河南中原多地運鹽官道主要通衢。朝廷在此設立“鹽監司”,管理食鹽專賣,監控食鹽私采。后因鹽監司長期居住,往來事務又與鹽務有關,就將該地更名為鹽池鎮,“鎮”的功能有別于今之村鎮。明代將鹽監司更名為“鹽池鎮巡檢司”,其功能業務未變。
隨鹽業、鹽務、鹽運、鹽銷、鹽檢等業務開展,以及中條山金礦、銅礦的開采,當時的鹽池鎮手工作坊遍地,商鋪林立,商賈云集,成為遠近聞名的池鹽集散、礦業開采的商貿重鎮。
六、蠶坊村
“蠶坊”,一看村名便知與養蠶繅絲有關聯。“嫘祖養蠶繅絲暖天下”,古安邑西陰村女兒嫘祖,教民養蠶繅絲遍走華夏大地,為絲綢之路開起發軔之源。蠶坊村早在西晉時,便以養蠶、抽絲、紡絲、織絲綢等生意為主,絲綢產品遠銷四面八方。由于地處官道通衢,是運鹽車隊、馬幫、客商通往平陸、芮城、河南的必經之路,西通解州、渭南、西安,來往客商絡繹不絕,村里建了很多客棧、飯店。
七、景德馨
景德馨私人鹽號(后為運城鹽化局五廠老四工段)是河東鹽池著名的潞鹽生產鹽號。歷史上曾有阡鋪景德馨和南岸景德馨。現僅存南岸景德馨,位于中條山北麓,運城鹽湖南岸,緊靠鹽池南禁門遺址,故名。鹽號大院保存整體完好,院內房屋是清末民初建筑,形制別樣,老和尚(最高技術權威稱號)與東家掌柜居住東房,為了防止東南風襲擾,后墻沒有窗戶,以求冬暖夏涼。老和尚栽的葡萄樹、柏樹,已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院內有甜水井一眼,至今仍能使用。2015年,市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運城鹽湖在歷史上被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場,同時被劃分為東、中、西三十個鋪。隨著時代變遷,后來的“鋪”又有了新的含義,成為一種獨特的數量單位。每鋪相距一里多,由東向西排列。鋪的標志設在后山,標志也很簡單,就是筑一個像塔一樣的土堆,現在已不明顯,看不見了。在鹽池,有論“鋪”不論理之俗語。東場從東頭鋪李乾勝“畎子”開始一直到現在的解放南路東邊;中場范圍是池神廟向西到中十鋪;西場從中十鋪西邊的西一鋪開始一直到西禁門附近,后來又增加了東西兩阡鋪,東阡鋪又分出東灣和南岸。東阡鋪從景三麟至喬宥;西阡鋪只有王逸隆一家;南岸由東到西分別是景德馨、張青、張昌運、王恒泰、張鼎盛。
八、卞合興
卞合興私人鹽號位于河東鹽池東灣(原鹽化五廠老二工段)富礦區,一般情況下一斤鹵水可產鹽四五兩,產鹽顆粒大,質量高,味美香咸,清末民初時聞名晉、冀、豫、陜、隴等潞鹽消費區。鹽商老板羅眉仙,祖籍介休,寓居稷山楊趙村。他畢業于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前身),民國時曾任天鎮縣、繁峙縣縣長,后因戰亂回到稷山,為了生計到運城投身鹽業,接手父親經營的鹽號“卞合興”。羅家最早來運經銷池鹽的是羅眉仙的祖父,鹽號卞合興創建時期不詳,民國初時共有股金12萬元,固定長工二三百人,通常年景“產鹽900萬市斤”。因經營有方,生意興隆,羅家后來還經營起“裕成源”錢莊,在稷山、聞喜等地開有多家藥材商店(公私合營后運城市藥材公司前身)。當年運城老東街羅家閣樓上的鹽帖(出入庫單),都是用雕版印刷的麻紙鹽帖,每張上都印有“出鹽1500擔”,足見當年卞合興鹽號生意之大。
抗日戰爭爆發后,卞合興鹽號老板羅眉仙多次給八路軍捐款捐物,為抗日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早年,羅眉仙還在稷山楊趙村建了一座私塾,免費接收村里適齡兒童求學。至今楊趙村80歲以上老人沒有一個文盲,這在全國也是一個奇跡。
九、盬宗廟
據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鹽運使蔣兆奎編寫的《河東鹽法備覽》記載:唐代以前河東鹽池就有“盬宗廟”,廟址在鹽池東禁門北方偏東100米的一塊平地上。《太平御覽》引《世本》稱:盬宗廟在縣(安邑)東南10里,“宿沙作煮海,謂之盬宗,尊之也。以其滋潤生人,可得置祠”。傳說宿沙氏是黃帝的臣子,煮海為鹽,死后人們為紀念他,尊敬他,封為“鹽神”“盬宗”。由于年代久遠,自然毀壞和戰爭的破壞,盬宗廟早已蕩然無存。“廟村”因盬宗廟建在該村,而得名。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廟村有一個年輕人,父母親早亡,生活困難,吃百家飯長大,村民們便稱他為“苦鹵”。苦鹵無意中在“鐵岔山”下鹽池灘里,發現經太陽暴曬后結晶的白色顆粒,不知為何物。偶爾一次他把白色顆粒放在乞討的食物里,發現非常好吃,沒有幾年身體變得強壯起來。由于他勤勞勇敢,不怕吃苦,長年累月偷偷撈取,用以交換物品,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后又一連生了4個男娃,長大后個個身強力壯,跟著父親撈取結晶物過好日子。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人們便稱這種白色晶體為“苦鹵”。苦鹵死后,被村民封為“苦鹵神”,春秋時修廟祭祀,稱為“苦宗”,后改為“盬宗”。由于傳說中河東鹽池是“麒麟臥池”而成鹽,在當地老百姓中間又有“麒麟送子”的說法。
十、營部窯
在清代除延續明代鹽池鎮、圣惠鎮、長樂鎮三鎮巡檢司外,清政府在運城設立“運城營”。“運城為鹽顆重地,清政府應添官兵以資守御”。到了民國二年(1913),在河東鹽池建立河東鹽運使府,第一個緝私鹽組織稱“運衛營”,主要負責鹽池緝私事項。第二年,改為“緝私營”,設兩個營和一個騎兵隊。第一營駐扎解場內,第二營駐在鹽池外產鹽各處,往來巡查。鹽池東禁門甕城常駐兵營,鹽池東便門旁邊鐵岔下,“營部窯”村因清末及民國緝私營營部駐扎而得名。
(作者系運城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運城市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