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7-25
□楊穎琦
“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在中華大地上,歷史留下的痕跡如同璀璨的星辰,散落在三晉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山西作為文物大省,擁有52875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古建筑、古城、古村落、石窟、壁畫、造像等,無一不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和血脈。

近年來,隨著山西古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的持續“出圈”,古建相關熱度不斷攀升,運城等地成為很多小眾旅游愛好者的新興目的地。而千年前的古建筑到今天仍能煥發新的光彩,除了古代匠人的建筑技藝,也少不了千百年來文物守護人的堅守。近日,由嗶哩嗶哩和山西省文物局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文物守護人》開播,通過不可移動文物和文物守護人的雙重視角,講述了他們彼此之間守護與傳承的故事。
從晉北到晉東南再到晉西南,從城市到鄉村,從唐木構建筑到宋元石窟,從考古挖掘到古建修復,紀錄片《文物守護人》全景式地展現了山西省不同地域、不同文物、不同人面臨的文物守護困境。從“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到“全國孤例”金燈寺水陸殿,再到被譽為“世界繪畫史上群像構圖發展的頂峰代表作”的永樂宮《朝元圖》壁畫,每一處文物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開場,熟悉的鄉音傳來,仿佛那些守護人就是我們的身邊人。紀錄片深入挖掘每一處不可移動文物背后守護人的故事,展現了他們面對困難與挑戰時的堅韌勇氣和奉獻精神。紀錄片中的守護者們,無論是位于海拔1700米的金燈寺守寺人馮開平,還是大同考古所考古領隊侯曉剛,抑或是佛光寺的胡俊英,以及“斜杠古建人”王永先,他們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充滿了對文物的深情和責任。從馮開平的孤獨堅守,到侯曉剛對壁畫墓的悉心搬遷;從胡俊英帶領一群年輕人守護佛光寺,到73歲“斗拱爺爺”王永先將古建筑知識傳播到網絡……他們的故事不僅是對文物的守護,更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傳承。

在《孤山守石窟》中,高懸在海拔1700米絕壁之上的金燈寺,被稱為“中國石窟造像尾聲中的巔峰之作”,寺中的明代石窟造像吸引著眾多不顧艱險前來瞻仰的愛好者,也串聯起守寺人老馮迎來送往的日常。今年64歲的老馮是金燈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常駐守寺人。30年來,他經歷過路不通、沒電沒水,也見過文物偷盜者,遇到過觀點不合的來客,老馮知道什么就說什么,從不逞強爭辯。在老馮的關照下,那些石疙瘩好像也“活”了起來,成了他嘴里的“老人家”,每當夜深人靜時,他都會和“老人家”們絮叨:“照顧好自己,看守好游客?!?/p>

《留住滿堂彩》中,兩位文保人田命槐與王進,分別守望著平遙雙林寺的彩塑之魂和隰縣千佛庵的懸塑絕唱,面對2021年的那場暴雨,他們以堅定的意志和獨特的方法,對抗自然侵蝕,努力延續文物的生命。
永樂宮的搬遷工程,被譽為“世界文物史上人工搬遷的第一工程”。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奇跡》預告片中,出生于永樂宮遷建之時的馮建國作為永樂宮的“二代”守護人,接過了父親手中文物保護的“接力棒”,繼續守護這座蘊含豐富壁畫與道教文化的古建筑。代代相傳的文保人讓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在今天仍能煥發新的生機。
此外,《文物守護人》不僅聚焦于基層文保員和義務守護人,還將“守護人”的概念進一步擴大,涵蓋了專家學者、自媒體人、古建愛好者、新生力量等,構建起每個人都可以是文物守護人的深層主題。更多人的參與,讓文物不再僅僅是靜態的、不可移動的歷史遺留,而是成了連接現在和過去的橋梁,讓歷史與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
紀錄片《文物守護人》不僅是對文物故事的記錄,更是一次對文物守護者們的致敬。這些守護者們,有的面對自然的摧殘,有的面對歲月的侵蝕,但他們始終堅守崗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而鏡頭外,每一處文物的背后,都有一個或一群文物守護人,在默默地守護著這些歷史和文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