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7-11
□楊穎琦

由湖南衛視、芒果TV聯合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國內首檔大熊貓紀實科普類節目《熊貓一家人》正在熱播。節目首次聚焦國寶大熊貓的保護和繁育事業,通過細膩的拍攝手法和真實的記錄風格,帶領觀眾走進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深入了解大熊貓的真實生活和熊貓飼養員的日常工作。
《熊貓一家人》一經播出,多個話題登上熱搜榜,許多觀眾被軟萌可愛的熊貓吸引,更被節目中人與熊貓和諧相處的溫馨畫面感動,紛紛留言表示喜愛:“通過鏡頭能夠近距離看大熊貓,太治愈了”“看到大熊貓朝著鏡頭跑過來的那一瞬間,感覺能成為熊貓飼養員的人生太值了”……

在翠竹環繞的棲息地,大熊貓們呼吸著自然的空氣,它們或悠閑地啃食竹葉,或快樂地在樹上攀爬嬉戲。這一幕幕生動的場景,被鏡頭精心捕捉并細膩呈現,讓觀眾近距離了解大熊貓的真實生活狀態。節目通過飼養員的視角為觀眾普及大熊貓的相關科學知識:大熊貓的豐榮玩具選擇標準,如何為大熊貓準備輔食,再到熊貓媽媽如何教崽生存技能等。例如,游客們經常好奇“那些臟了的大熊貓為什么不洗澡”,在節目里,飼養員劉懷庭為大家解惑道:“大熊貓皮膚表面有一層油脂,經常洗澡會破壞這層油脂,大熊貓就會失去這樣一道自我保護的屏障,從而更容易生病。”
除了大熊貓們的可愛日常,節目還真實記錄了基地中3組熊貓的保育日常,通過3位在基地工作的“奶爸奶媽”——驕陽和優悠的飼養員李德紅、鑫鑫一家的飼養員劉懷庭、蕊蕊一家的飼養員李蓉及6位實習飼養員的視角,揭開大熊貓飼養員們的神秘面紗,科學講解大熊貓日常護理和保育工作,感受大熊貓與熊貓飼養員之間獨特的情感羈絆。對于飼養員來說,當可愛的大熊貓在自己面前耍萌黏人,抑或是當熟悉的大熊貓聽到自己的呼喚、不顧一切奔向自己時,就是最幸福的治愈時刻。
在第3期《回家之路》中,大熊貓賢賢的野培現場更是引得節目內外的大家淚目和深思。讓圈養大熊貓回歸自然,是壯大和重建大熊貓野生種群的重要一項,對于保護我們的國寶大熊貓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一課題上,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開創了母獸帶崽回歸自然的野培方式,將被救護的野生大熊貓或人工飼養大熊貓進行野化培訓,最后放其回歸自然。
節目中,6位實習飼養員跟隨基地的野培團隊,淌過蜿蜒的溪流,爬過陡坡,跨過河溝的橋梁,順利將賢賢和它的幼崽分籠轉運到野培適應籠。面對陌生的環境與未知的生存挑戰,合籠時,賢賢第一時間緊緊抱住自己的崽崽。這一刻,母愛的力量跨越了種群的界限,深深觸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適應新環境的賢賢和它的幼崽從籠舍走向山林,勇敢地踏進更大的野化培訓圈。鏡頭下,賢賢和崽崽堅定地走向遠處的山林,它們的身影逐漸隱沒在綠意盎然的樹叢中,回歸大自然的懷抱。“走出籠舍、踏入自然的瞬間真的太讓人震撼了”“希望賢賢和崽崽野培順利”,網友們也通過這一幕,理解了大熊貓野培的意義。
在轉運途中,實習生馬曉鈺得知被送去野化的熊貓正是她在基地照顧的賢賢崽的家人時,眼眶便忍不住泛起了淚花。這兩只擁有同樣血脈的熊貓幼崽,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軌道:一只被稱為“媽寶熊”,在干媽蕊蕊和基地飼養員的呵護下長大;另一只則跟隨媽媽奔向更廣闊的大自然,開始獨立生存的挑戰。正如節目中所說的:“大熊貓圈養是為了擴大種群基數;大熊貓野培是為了復壯野外瀕危小種群,增加基因多樣性。”在談到對大熊貓飼養員這份工作的理解時,有過救治野生動物經驗的馬曉鈺的發言引起很多網友的熱議,她說:“自己不太敢跟某一只熊貓建立特別深厚的感情,認為野生動物和寵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不應該把野生動物萌寵化。”
“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近兩年,“花花”“萌蘭”“福寶”等大熊貓憑借憨態可掬的外貌、獨特的個性魅力成為很多人的“心上熊”,不少人特地跑到現場去看它們。《熊貓一家人》作為國內首檔聚焦大熊貓與熊貓保育員的科普紀實節目,也備受大家關注。節目不僅是對大熊貓日常生活的記錄,更是對大熊貓保護事業的一次深刻闡釋。節目真實展示了熊貓飼養員在繁育工作中的辛勤和對大熊貓的關愛,同時,也巧妙融合了豐富的科普知識,為觀眾打開了了解自然和動物保護事業的全新視野,傳遞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理念。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