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6-17
記者 朱 姝 通訊員 馬逢春
正是仲夏好時節。行走萬榮鄉村,詩畫村莊,一片繁花似錦好景象,一幅現代農耕圖在記者眼前徐徐鋪開。
“要把‘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作為推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基礎工程、統籌城鄉發展的龍頭工程、優化農村環境的生態工程、造福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
萬榮最美的風景在鄉村,萬榮悠長的文明是千年農耕文明。
萬榮縣持續推進“千萬工程”,是時代使命,更是歷史責任。幾年來,該縣經過不懈努力,累計財政投入8.8億元,群眾自發改廁、改電、改水、改氣投入5億元,撬動社會資本3億元,建成了215個顏值高、氣質佳、產業旺、生態美的高品質美麗鄉村。鄉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群眾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廁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處理“三大革命”落地見效,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如期實現了“農村像城市一樣美麗,農民像生活在城市一樣幸福”的預期目標。
近日,全市召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現場推進會。記者追尋全市上下“千萬工程”推進的熱情,看鄉村巨變,觀黃河潮涌,探時代脈動,記錄萬榮縣鄉村的蓬勃發展與各級關懷的激蕩呼應。
水墨新晉南
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走進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巷道干凈齊整,仿佛與白云相連。道路兩旁一排排民居白墻粉立,黛瓦云鋪,像極了吳冠中筆下“白墻黛瓦,淡墨輕嵐”的水墨江南。
極目遠眺,能見汾河榮光,更賞黃河氣魄,兩河在此處交匯后,奔涌南去。大河東岸宏偉后土祠、巍巍秋風樓,雄踞高崗之上,俯瞰大河滔滔。夏日驕陽下,靜謐的中式院落與大自然交融輝映,美好的人居環境融入絕美的大河風光,和諧共生,美不勝收。
走進廟前村村民賈海菊的家,寬敞明亮的客廳、功能齊全的廚房和舒適溫馨的臥室都讓人贊不絕口。更為稱道的是,民居內還配備了抽油煙機和燃氣灶,讓村民享受到了現代化的生活便利。
“我是咱們廟前村105戶拆遷戶之一。以前我家在后土祠西邊的崖底住著,我們房子離崖底只有3米遠,崖很高,我們怕崖塌下來,門前是個坑,還怕積水,門坡很高,上去不方便。后來政府叫拆遷,我們心里就高興。到這里心情舒暢,又不燒鍋爐又有暖氣,很方便。”賈海菊說道。
賈海菊生活的變化正是源自“千萬工程”的實施。
在“千萬工程”的推動下,廟前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銀杏大道、紅楓廣場、百姓舞臺等公共服務設施在廟前村一應俱全,村內巷道路網全面硬化,主干道與公共場所的綠化亮化工程也已完成。新村內,水管換新與新水表安裝工作已完成,地下排污管道改造超過5000米,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為了打造宜居鄉村,廟前村積極配合后土祠周邊環境整治,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風格、統一圖紙、自行建設”的原則,安置區完成了新村綠化、硬化建設與路燈安裝、下水鋪設。同時,規劃建設了108座布列有序、層次分明的新晉南民居,并在安置區北邊廣場建設了廟前村黨群服務中心,在南邊規劃建設了文化長廊、步道及小游園,進一步完善了宜居新村的配套設施。
“千萬工程”的實施不僅改善了廟前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還激發了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村民紛紛參與到村莊建設中,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如今的廟前村已經成為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和樣板。
美麗鄉村催生美麗經濟,美麗經濟振興鄉村。
“下一步,我們計劃依托后土祠、望河臺等優質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全面建設鄉村旅游振興示范村,把我們的民居變成富有晉南特色的民宿,讓更多的農戶吃上旅游飯、發上旅游財,力爭把我們廟前村建設成為美麗、宜居、共富的和美鄉村。”廟前村黨支部書記王勇說。
便民新社區
生活設施不斷完善
在萬榮縣高村鎮烏停村,一座玻璃外墻、設計前衛的建筑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這里是我們村新建的鄉鄰中心,原先這里是一片廢棄的老房子,我們村集體將這里進行了重新設計和規劃,建設了這座集休閑、娛樂、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鄉村公共服務中心,并且將這里命名為鄉鄰中心。”烏停村黨支部書記閆永生說。
跟隨著閆永生的腳步,記者進入鄉鄰中心一探究竟。一樓寬闊的空間,有衛生室、會議室、代辦中心,寬敞的空間、簡約的設計,讓人絲毫感覺不到這里是農村。上到二樓,還有貝趣坊、停云憩、夢起航等區域。
“這個夢起航區域,就是讓娃娃放學回來來這里寫一會兒作業。而貝趣坊,則是讓村里的小娃娃們有個一起玩的地方。這個停云憩里有兩張床,可以讓在這里活動的村民稍微休息一下。”閆永生說。
據了解,烏停村鄉鄰中心建設項目主要包括新建鄉鄰中心、原有老房子的修繕、室外花崗巖地面鋪裝及苗木綠化等工程。在項目規劃和設計上,充分考慮了村民的實際需求和烏停村的實際情況,確保了項目的實用和美觀。同時,項目還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提高了建設質量和效率。
經過緊張有序的施工,烏停村鄉鄰中心建設項目于近日正式完工。新建成的鄉鄰中心寬敞明亮、設施齊全,包括文化活動室、圖書室、衛生室、健身房等多個功能區,滿足了村民在日常生活和文化娛樂方面的需求。同時,項目的建設也帶動了烏停村及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
從鄉鄰中心出門左轉,記者就看到了門口有著多個根雕藝術品裝飾的烏停村衛生室。據悉,這個衛生室經過全新改造和升級,正式以嶄新的面貌向村民開放,成為守護村民健康的新堡壘。
走進衛生室,這里寬敞明亮,設有診斷室、治療室、藥房等功能區域,配備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和藥品,為村民提供了更為便捷、舒適的就診環境。
衛生室的工作人員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醫護人員,他們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為村民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無論是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還是慢性病的管理和健康教育,衛生室都能為村民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
烏停村衛生室的開放,受到了村民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村民們紛紛表示,新的衛生室讓他們感受到了更加專業、貼心的醫療服務,也為他們的健康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記者遇到來取藥的村民孫文發,老人說:“有了這個衛生室,我們老年人一些頭疼腦熱的小毛病就能在這里看了,不用再往鎮醫院跑。而且這里還可以買到一些醫保藥品,不用我們再去遠處買了。總之,這個衛生室對我們來講太方便了。”
清水潤心田
生態綠色成為動人色彩
記者來到萬榮縣榮河鎮臨河村的一角,這里是該村污水處理廠的所在地。
該處理廠一側是微生態濾床,種植了多種功能植物用于污水凈化,放眼望去一片綠色,讓人在夏日里感受到了一抹清涼;廠子另一側,則是一座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池子里一根水管不斷噴射出過濾后的水,水池中的水清透見底。
據臨河村黨支部副書記孫天成介紹,萬榮縣臨河村污水處理廠總投資320萬余元,設計處理規模為200立方米/天。該廠的建設內容涵蓋了微生態濾床、道路硬化、高負荷厭氧反應池、格柵井等井室、成品管理房、3000立方米蓄水池及附屬配套工程等多個方面。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臨河村的地形地勢、污水產生量、污水集中收集難易程度等因素,確保了污水處理廠的實用性和高效性。
臨河村污水處理廠的建成,有效解決了臨河村、沙石范村和后土大街西段的污水排放問題。此前,這些地區的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不僅污染了環境,也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質。如今,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達到了國家相關排放標準,可用于周邊農田灌溉等,實現了中水的循環利用,最根本的是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為黃河的水質保障作出了臨河貢獻。
萬榮縣臨河村污水處理廠的啟用,不僅改善了當地的水環境質量,也為鄉村環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萬榮縣在鄉村環境治理方面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綜合考慮農村人口規模、區位條件、地形地勢、污水產生量、污水集中收集難易程度、排水去向等因素,規劃設計鄉村污水處理站點。不搞“一刀切”,不搞村村建站,著力減少基礎性投入,提高污水資源利用率。
截至目前,萬榮縣已建成20座鄉村污水處理站點,設計日處理總量達到4460立方米,日常態進水量為2373立方米,受益總人口達14.6萬人。這些污水處理站點的建設和運行,有效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的區域性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為鄉村人居環境治理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徹底根治鄉村污水排放由“分散污染”變為“集中污染”的問題,萬榮縣率先在全省開啟了鄉村兩級污水區域性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試點建設,投資11126萬元建成并運營21個污水處理站點,解決了52個行政村的排水、排污問題,徹底改變了過去鄉村“廁所靠抽、廢水靠倒、污水雨水亂流”的歷史,現代化廚浴設備已走進了千千萬萬個農家小院,更文明、更幸福的田園生活已惠及更多群眾。
展望未來,萬榮縣將繼續加大鄉村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機制。同時,也將積極探索新的治理技術和方法,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和水資源利用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萬榮縣的鄉村環境治理將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