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6-04
記者 杜磊 見習記者 陳怡霏
將等比例的白砂糖和小蘇打混合,放置在倒入酒精的沙子上點燃,一條“法老之蛇”便隨之產生……5月30日上午,在永濟市實驗中學學科文化節現場,這一奇妙的化學實驗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低年級的學生認真聆聽著高年級學長的講解,好奇地探秘背后的原理,在心里萌生出科學的種子。

神奇的科學實驗
本次文化節“新”意滿滿,既有炫酷的機器人“賓果”,又有同學們奇思妙想的發明創造。通過一張張展臺、一件件作品,孩子們充分展示自我、交流互動,收獲成長的喜悅。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為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該校秉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初心,把2024年工作主題確立為“科學之光 點亮未來”,積極開展科學教育,把學科教學與科學教育緊密融合,從學科中挖掘科學元素,掌握科學知識的學習方法。
AI激發科技興趣
炫酷的舞蹈、整齊的動作、動感的音樂……開幕式上,科技感十足的機器人一登場就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它們活力滿滿地舞動起來,“舉手投足”都成為大家的焦點。自去年起,該校建起AI實驗室,引進多種類型的機器人,讓孩子們開闊視野的同時,加深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了解。
“你好,我是賓果助教,有問題的話可以隨時找我。”這是學校的機器人助教“賓果”。它不僅可以和學生進行人機互動,還能幫助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課堂的好幫手。

創意作品貼近生活
“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教師+機器人助教的‘雙師’課堂已成現實,這樣的AI課堂可以極大提高學生興趣,孩子們可以通過平板對機器人下達指令,學習編程思維,提高動手能力,培養科技核心素養。”小學部AI社團負責人張衛兵告訴記者,目前,該校仍在加大對人工智能課程的投入,期待在未來更好地賦能教育教學。
創意作品貼近生活
迷你版過山車、夢幻的小屋、自動感應窗戶……在這屆文化節上,學生們的作品創意十足,令人腦洞大開。“這是在爸爸的幫助下制作的自動感應窗戶,上面安裝了光線傳感器和雨滴傳感器,通過判斷晴天和雨天來實現窗戶的自動開合,這樣下雨天就不用擔心忘記關窗戶了。”三年級學生馮薏萱介紹。

奇思妙想重實踐
“這是我根據科學課中的知識自己搭建的過山車滑道,小球放上后便會按照軌道行駛。中途軌道翻轉,小球由于受到離心力的作用,也不會受引力的影響掉落。”學生楊尚雨一邊向同學介紹,一邊在起點放置了一顆玻璃球,只見小球翻轉幾圈后平穩落在終點。
“這個房屋的頂端安裝了太陽能板,它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儲存起來,用來滿足電燈、門鈴和電扇需要的電量。”三年級學生薛欣怡表示,制作房屋的過程提高了她的動手能力,更讓她知道了電能的來源和重要性。
“這些設計的背后依賴孩子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更需要他們有鉆研精神和不斷求學的意識。”該校小學部校長樊紅娟表示,孩子們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將知識活學活用的同時,也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科學原理源于生活
談及科學,大家本能想到與之聯系更為密切的物化生等學科,但其實,古詩詞中也隱藏著科學原理,也是孩子們接觸自然、了解自然的一個窗口。
“寒山寺的鐘聲為何能到客船?”展板前,一名小小講解員向圍觀同學提問。在大家思索片刻后,她緊接著解釋,“這是因為聲音傳播不僅受傳播介質的影響,還與空氣溫度有關。白天地面溫度高,高空溫度低,地面不容易聽到聲音;而晚上由于地面失去太陽輻射,溫度低于高空,因而地面更容易聽到遠方的聲音。”“原來,聲音傳播還和空氣溫度有關啊。”學生中發出陣陣感嘆。
樊紅娟說:“無論是語文還是體育,各學科之間都有密切聯系。通過本次活動,我們希望培養孩子們的科學思維,學會從多種視角看問題、分析問題,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該校總校長關林峰表示,希望活動成為孩子們展示自我、發揮潛能的平臺,讓孩子對科學世界產生更多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