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6-03
記者 朱 姝
青山綠水,碧空白云,人民幸福。
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如今芮城的10個鄉鎮,已全部建成“省級生態鄉鎮”,其中7個鄉鎮為“國家級生態鄉鎮”,17個建制村被命名為“省級生態村”。
近年來,芮城按照“復綠、治亂、興業、惠民”總要求……通過實施綠滿芮城、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化工騰退、節水增效、環境整治、文化傳承、法治護航“八大行動”,不斷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水平,著力打造山青、水秀、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環境,以高水平保護擦亮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春末夏初,記者走進生態芮城,試圖捕捉一個個生態保護水平不斷提升的綠色畫面。
礦山修復 綠色重生
曾經的機器轟鳴、人聲鼎沸已經湮滅,私挖亂采多年的芮城縣古魏鎮王窯村砂石礦早已不復舊日的喧囂。取而代之的是,關停的礦山,以及周圍一片正在蔓延的綠色。
“從這個痕跡可以看出來,這是一片連著的4個砂石礦。它們都是被私挖亂采多年,經過關停整治等措施后成為無主礦山,由政府接手修復的。沒有修復之前,這里多年都是石塊石渣堆積的狀態,導致周邊土壤貧瘠,植被受損,社會公共利益持續受到侵害。”芮城縣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王江波告訴記者。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片露天砂石礦經過多年無序開采,造成了山體千瘡百孔,形成高陡挖方邊坡,部分坡體近乎直立,且無序開挖改變了山坡坡體原始的應力狀態,進而破壞了坡體整體結構。
露天開采礦山在占用與損毀大量土地資源的同時,采掘、剝離對覆蓋其上的自然景觀的肢解和蠶食也相當嚴重,原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群落嚴重受損,地表植物蕩然無存,石料采盡后形成大片的裸地和陡立的不規則坡面,甚至出現倒坡,垂直的峭壁、反傾的石壁和危巖,幾乎無可攀附之處。
原來一座座秀美的青山變成亂石堆,到處可見光禿禿的采石坑散布在翠綠的山間,廢石渣胡亂堆放,嚴重破壞了山體原有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和生態功能,景觀的破碎化增加,生態連通性和生物多樣性降低。
露天開采后形成的采石場廢棄地原有的土地生態系統功能大大退化乃至消失,處于生態系統極度退化狀態,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急需生態恢復。
“由此,芮城開啟了黃河流域及重點地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環境修復治理項目。項目的實施,不僅能消除其地質災害風險、改善礦區人居環境、恢復礦區的植被,還能復墾為耕地用于農業生產,騰退出建設用地,在保護修復生態的同時,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王江波說道。
如今關停的礦山周圍已是滿眼綠色。據介紹,項目在坡底平臺上進行喬木林草混植,栽植油松、側柏、杜梨、國槐等樹木;對治理區內邊坡坡面進行栽植灌木植被恢復,主要種植丁香、連翹、紫穗槐,逐步將其恢復為灌木林地;對治理區內栽植林地植物的同時林下播草覆綠,草籽采用紫花苜蓿、艾蒿、野菊花。
植被重建后,項目還繼續對這些區域進行為期三年的管護和監測,保障“綠色”落地生根。
王窯村的礦山治理是此次芮城全部修復完成12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的一個。過去的砂石礦,如今綠色正蔓延……
污水處理 一泓清水
在芮城縣城西南部一角、與芮城縣污水處理廠一街之隔,坐落著芮城縣濕地公園。
走進芮城縣濕地公園,放眼望去都是將近一人高的香蒲、水蔥、蘆葦等綠色植物。初夏的風吹過,這些綠色植物化身為層層碧浪,讓人仿佛置身綠海。

芮城縣濕地公園俯瞰圖。
此情此景,讓人很難相信這里在三年前,還是一個廢棄的磚瓦窯。然而“顏值高”,只是這個濕地公園眾多特點中的一個。
改善排入黃河的水質標準,是這個濕地公園更重要的“內涵”。
“原先的污水處理程序,污水處理廠處理過后的污水,從周邊管道排出,經由周邊葡萄澗13公里的土溝后排入黃河。污水如果出現富營養化,排入黃河后,將會造成水質的污染,水藻聚集,甚至影響黃河的生態系統平衡。”運城市生態環境局芮城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由此,芮城縣委、縣政府多次組織專家論證,配合截污導流工程,確定在污水處理廠周邊建設人工濕地。具體作業程序中,芮城縣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排入人工濕地中的復合流潛流濕地,通過微生物、物理、植物吸收等作用凈化后,再排入表流濕地,以此穩定潛流濕地出水,并形成一定的景觀效果。該項目設計日處理水量2.5萬立方米,處理工藝采用“潛流人工濕地+表流人工濕地”組合工藝,總面積約192畝,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生態治理工程。
現場施工單位負責人表示,該項目將在不同水深的區域種植不同的水生植物,水深較淺的地方種植蘆葦、蒲草等,水深的地方種植水藻、浮萍、深水藕等。同時,對濕地進行水土保持,種植垂柳、紫穗槐和池杉等濕生喬木。
運城市生態環境局芮城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建成后,年可消減污染物化學需氧量91.25噸、生化需氧量36.5噸、氨氮4.56噸、總磷0.91噸,還可以將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由地表水Ⅳ類標準提升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改善入黃斷面水質。此外,經深度處理后的污水可以用于補充城市景觀和綠化用水,提升社會效益;同時,人工濕地可以起到涵養水源、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將進一步改善芮城縣西南部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還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又一新亮點。
近年來,芮城積極開展污染防治行動,持續抓好污染防治,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一泓清水入黃河”12個項目加快推進,地下水水質達標率100%,兩個入黃斷面穩定達標,空氣質量穩居全省、全市前列。
節水增效 生態優先
在芮城縣南磑鎮黃斜村,汩汩黃河水流進了農田,澆灌著村民肖少春家的梨園。

芮城縣黃斜村村民在使用黃河水灌溉。
“我們村基本上都用的灌區黃河水澆地,用黃河水澆地總的來說還是水流更大、時間更短,更節約。”肖少春說道。
肖少春所說的灌區正是大禹渡灌區。大禹渡灌區地處芮城縣黃河岸邊,灌溉面積54.62萬畝,占芮城縣水澆地面積的70%以上。
近年來,大禹渡灌區緊緊抓住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實施高效節水灌溉、續建配套與現代化灌區改造等機遇,依托現代水利科技手段,加快灌區信息化建設步伐。通過實施大禹渡灌區一級站續建配套改造工程,灌區總提水流量由改造前的16.3立方米/秒提升到20.7立方米/秒,日均增加提水量38萬立方米以上,每天可多澆灌面積4000余畝,不僅解決了源頭供水不足的問題,也縮短了灌溉周期,提高了灌溉效率,更保證了灌區群眾用水需求。
走進大禹渡灌區,大禹渡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正在火熱建設當中。
大禹渡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是國家150項重大水利項目之一,還是山西省重大水利工程項目、運城市“1311”重大工程項目、芮城縣“十大生態保護”項目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重點工程建設項目。

大禹渡揚水工程樞紐站全貌。
據悉,該項目總投資2.8479億元,分年度投資實施。2021年度項目投資8333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樞紐二級站舊廠房拆除重建、機組更新改造及附屬建筑物改造;2022年度項目投資10073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灌區5個再提泵站的建設、12千米干渠改造和4.9千米支渠改造、計量監測工程和智慧管理工程建設;2023年度項目計劃投資10073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兩個水源站的配套設施工程、禮教站杜村片區渠道建設和計量監測工程、智能應用體系建設。項目建成后將改善灌溉面積29.12萬畝,恢復灌溉面積2.23萬畝,年新增節水能力838.8萬立方米,新增糧食產能2005.8萬公斤。
除了大禹渡灌區,在農業節水增產上,芮城還有序推進馬崖、古賢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成為水利部確定的第一批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在工業節水減排上,芮城縣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加快節水技術裝備推廣應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