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究好“鹽池學”

——我市扎實做好鹽池科學研究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1

記者 楊穎琦

從“一池雪”到“七彩光”,我市自2020年正式啟動“退鹽還湖”“還湖于民”以來,千年鹽湖實現了從產鹽區、工業區到生態保護區、旅游打卡地的華麗轉身。如今,古老鹽湖迎來新機遇,再繪高質量發展新畫卷,這些新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科研隊伍的支持和助力。

七彩鹽湖  記者 茹雅 攝

新模式:市校合作超越“單打獨斗”

進行鹽湖水樣及底泥樣品取樣、水質采樣、空氣采樣、氣溶膠采樣、藻類采樣、巖石和土壤采樣……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凜冽,科研團隊都會如約來到鹽湖岸畔,收集最新的鹽湖樣本數據。每一次采集,每一項研究,每一個成果,都讓他們激動不已,對大家而言,鹽湖是一個生態資源寶庫,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寶庫,更是一個科研資源寶庫。

從2023年1月,“鹽湖生態環境本底調查與研究項目”啟動以來,我市鹽保中心與山西大學科研團隊開展市校合作,以運城鹽湖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積極探索運城鹽湖如何以“生產鹽湖”向“生態鹽湖”轉變的路徑。過去一年,科研團隊開展了鹽湖植被多樣性、大氣環境、土壤、水環境及水生物研究等5個課題研究,已完成3次階段性成果匯報。從中條山和鹽湖的誕生到各種古老而神秘的藻類,從1億年前光合作用下的原始生態系統到“七彩鹽湖”的形成,鹽湖特殊生境微生物、鹵蟲資源,以及火烈鳥、天鵝、黑鸛等鳥類的棲息習慣……多年來,經科研人員研究和編寫關于鹽湖生物多樣性的著作與論文數量可觀。

2023年6月16日,山西省運城鹽湖保護利用研究院在運城學院掛牌。立足科研治湖,研究院開展了鹽湖生態環境特征及其演變規律、鹽湖地質探源、鹽湖特殊氣象4項研究,為厘清鹽湖本色、科學保護鹽湖、充分利用鹽湖提供數據支撐。研究院的成立,是我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五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有力舉措,標志著運城鹽湖的研究和發展步入快車道、開啟新階段。

圍繞鹽湖生態保護和利用,研究院組建科研團隊,搭建學術研究平臺。凝練出嗜鹽微生物、鹽文化、鹽化工、鹽湖生態保護、鹽湖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等10個科研團隊。“嗜鹽微生物資源利用團隊”入選山西省科技創新人才團隊。研究院牽頭的運城鹽湖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廳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獲批,這將為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鹽湖保護與利用學術研究高地、鹽湖研究人才引進培育基地、鹽湖文化傳播交流陣地提供有力支撐。

圍繞鹽湖生態保護和水污染治理、鹽湖保護利用和高質量發展、鹽湖及其周邊歷史文化遺產3方面,研究院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嗜鹽微生物資源利用團隊已從鹽湖中分離嗜鹽細菌菌株,并發現新物種15個;在鹽文化方面發表相關論文報道5篇,撰寫有關鹽湖保護利用的資政報告兩項。

2024年3月14日,“運城鹽湖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廳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在市鹽保中心揭牌,該重點實驗室將依托鹽湖的地域優勢和特色資源優勢,圍繞特色生態資源發掘與多樣性保護、重要生態資源功能發掘與開發利用、鹽湖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研究領域等方向開展科學研究,加強微生物學、化學、分子生物學、植物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重點針對鹽湖嗜鹽微生物、鹵蟲、鹽生植物、黑泥、生態修復等方面開展相關研究,依托獨特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打造省內一流的鹽湖領域戰略科技力量。

“這一年來,運城學院作為鹽湖科學研究工作的牽頭單位,共申報鹽湖相關自然科學項目立項22項,鹽湖研究相關社科項目立項13項,舉辦講座、筆談及研討等其他相關成果17項……”運城學院教授咸增強說,“讓鹽湖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是我們當下的科研目標。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優化運作模式,借鑒省內外經驗,建立以運城學院為主體,省、市共同支持的高效運作模式,加快打造鹽湖綠色生態產業鏈,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作出貢獻。”

新路徑:實地調研彌補歷史空缺

一池河東鹽,半部華夏史。因此,厘清池鹽文化,讓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一代代傳承下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為了更好地厘清鹽文化歷史,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鹽湖獨特的生態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我市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大興調研之風,全面探索“厘清本底、保護鹽湖”的新路徑,為科學治理鹽湖提供了科學依據。

2023年5月16日起,市鹽保中心持續開展鹽湖水系調研。調研主要圍繞鹽湖周邊來進行,重點摸排了客(污)水進入鹽湖的情況和危害。組織市水利勘測設計院10余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對鹽湖內的排水進行了深入調研,摸清了中條山31條溝道排水情況,并提出科學解決曲村、義同、西姚3個水庫向鹽湖排放客水的方案。

2023年7月、9月,在市鹽保中心的組織下,市鹽文化研究會集運城人文歷史、地質勘探、考古文保等領域的專家和學者,開啟“河東鹽文化萬里行”洛陽與西安兩段不同路徑的調研活動,在行走中探尋鹽歷史遺跡,歸納鹽衍生文化,全方位研究和佐證運城鹽湖在北方乃至全國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影響力,為運城鹽湖保護和利用提供強有力的歷史文化支撐。

“‘河東鹽文化調研萬里行’沿著河東大鹽曾經的足跡,打破河東鹽池歷史研究的局限性,探尋歷史長河中河東大鹽的輻射蹤跡,重新激活‘洛陽與西安,同食河東鹽’的文化認同,對傳承發揚河東池鹽文化、探尋鹽文化命脈具有重要意義。”咸增強說。作為調研組成員,咸增強實地走訪探尋河東大鹽的輻射歷史和范圍,進一步溯源河東池鹽文化。

與此同時,研究院圍繞運城鹽湖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資源利用等領域舉辦多場講座和專家論壇,進行了廣泛研討和交流,對推進運城鹽湖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相關研究人員廣泛參加各類學術研究會,通過學術思想碰撞和交流,將為推進運城鹽湖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及新路徑,旨在多角度為古老的運城鹽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新平臺:科學普及加深鹽湖認知

“盬,這個字讀‘gǔ’。《說文解字》里講‘盬,河東鹽池也’。這是專屬于運城鹽池的文字。”走進河東池鹽博物館,參觀者可了解鹽湖的形成過程。

“這張圖展示的是‘墾畦澆曬法’,又稱五步產鹽法。這一工藝孕育于春秋戰國時期,終成于隋末唐初,是先民在長期勞作過程中創造的智慧結晶,是中國乃至世界鹽業生產史的重大技術貢獻,比歐洲曬鹽法早了近1000年,2021年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張張稚嫩的臉龐中間,河東池鹽博物館的講解員正在為研學的小朋友講解鹽湖的形成、發展和利用。一粒鹽,從日常生活上升到國家命脈,又從國家命脈轉為生活日常。河東池鹽博物館依托聲、光、電等先進技術,將5000年人類開采利用鹽池的歷史濃縮于一館,做好科普工作,讓更多人了解河東歷史、了解池鹽文化。

利用假期,鹽湖區黨校教師張建芳來到河東池鹽博物館進行課題調研,尋找鹽湖生態保護和修復課題的相關素材。她說:“這幾年鹽湖周邊的變化非常大,博物館展品也非常豐富,具體生動地給我們展現了河東鹽歷史和鹽文化,不論是對當地人還是游客來說,都是很好的科普平臺,能更好地了解河東歷史,感受鹽文化的魅力。”

在河東池鹽博物館不遠處,就是我市鹽湖保護和開發中心,也是鹽保中心基于科研成果建立的科普教育基地。鹽保中心與山西大學合作共建,建立了中條鹽池生物多樣性館、地質館、人文資料館等科普6館,包括中條動物館、鹽湖生態館和中條植物館等展廳,將大家的科研成果科學、具體地呈現給每一個前來參觀的人。

在這里,近可參觀科研數據和科研結果,遠可登悅來閣觀看鹽湖科研現場。2023年6月以來,市鹽保中心初步統計并整理了有史以來近600名鹽官、38個鹽商家族,以及池鹽產、運、銷等鹽湖歷史文化資料;2024年開年,市鹽保中心圍繞鹽湖生態保護主題,出品《七彩鹽湖的秘密》系列科普教育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向觀眾解密鹽湖的水、藻類、土壤、植物、氣溶膠等,了解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