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河東的清明與風箏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4-03

□李汝珍

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歷史。在二十四節氣中,演變為節日的主要是清明節,清明節也成為其中唯一具有人文歷史的節日。清明通常在農歷三月前后,恰是大地回春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后,人們紛紛走出戶外,來到田野上春游、賞花、踏青。在春風中放飛風箏,也成為國人喜愛的一項老少皆宜的活動。這項活動在河東大地亦頗有特色。

“又是一年春來到,風箏滿天飄”,正是對河東風箏的贊譽。現今發現的民國時期河東印制的小學春季課本上,就有針對兒童風箏制作和放飛的課文。文中講到,河東“風箏之狀,有鳥,有魚,有蝴蝶,有蜈蚣,放飛時趁勢一人持尾登高,一人急振其繩,風箏乘風而上。其大者,縛弓弦,風擊弦鳴,其聲泱泱,故名風箏”。

另一篇課文則專門介紹了放風箏的基本技巧:“風箏飛,風箏飛,靠好風吹,有時吹到云中去,有時落在池邊樹。風箏向下走,趕快把繩收,風箏向上沖,不要把繩松。”使兒童從小接受了風箏活動的傳承啟蒙。

“三月三,河東風箏飛滿天”。《河東民歌選集》就收集了多首關于風箏的民歌,再現了河東人傳統清明踏青放風箏的壯觀場景。其中一首民歌這樣唱道:“哥嫂二人去踏青,捎帶放風箏,哥嫂二人往前行,哎喲喲,嘰嘰喳喳實快活。哪哈哪衣呀哈。”從中可以體味和聯想到當時河東人清明戶外放風箏熱鬧非凡的快樂景象。

另一首民歌,則充分體現了河東人以風箏為媒的獨特景象。其中這樣寫道:“三月里來是清明,姐妹二人去踏青,捎帶放風箏。娘問女兒哪里去?小妹妹稟一聲,我和姐上村東,十里長亭好風景,萬花樓下去踏青。姐妹二人往前行,又來了個武生來踏青,騎白馬,跨銀鐙,鵝毛箭,系腰中,胡棱棱,風擺動;鹿角弓,握手中,來得快,去得輕,一馬三箭不落空,捎帶放風箏。姐妹二人放風箏,又來了二書生,一個放的是蝴蝶,一個放的是蜜蜂。蝴蝶好似天仙女,蜜蜂好似牛郎星,一雙蝴蝶飛上天,好似張生和鶯鶯。蜜蜂采花嗡嗡嗡,恰似七女找董永。喲,大姐,你看那書生,兩眼不住看著咱,大姐呆呆不吭聲,莫非看中那書生?叫妹妹,別胡想,姐妹迎春來踏青,一心放風箏。風箏放在半懸空,蒼天不住刮大風,刮斷了風箏繩。這回風箏沒放成,都怨姐姐心不靜。風箏掛在半懸空,都怨那書生。”這首鮮活生動的河東民歌,通過放風箏充分表達了河東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愛情的愿望。

根據河東民間故事改編的新編大型蒲劇傳統戲《風箏緣》,也展現了河東人在清明時節以風箏傳情、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狀態。

河東還有一個獨特的民俗,就是清明當日通過放風箏來表達對過世親人的思念之情。清明時節,民間常常在風箏骨架上,蒙上白黃兩種色紙,并畫上金銀財寶、衣物等圖案,或寫上相關福祿祝愿和思念的文字,于親人墳前乘風放飛寄托哀思。正如清人潘榮陸《帝京歲時紀勝》中所言:“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一些民國時期小學生的日記中,就寫了清明上墳祭祖放風箏的過程。

清明時節,河東沿河一帶還有用風箏釣魚的民俗游戲,即在放飛的風箏上拴上引線和魚鉤,將其放入河中,待魚上鉤,便迅速釣起。大伙兒一塊野炊,寓意全年生活美滿、年年有余。有的還把它稱為“魚躍龍門”,期盼未來能飛黃騰達。

清明是氣候由冷變暖、農事由閑變忙的交替時節,也是人精神煥發、充滿夢想和追求的黃金時期,因而河東逐漸形成清明放風箏的傳統習俗,清明節也成為當地多彩的“風箏節”,一直傳承至今。運城風箏也成為頗有特色、有影響的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中國體育旅游精品項目,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