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伏伯、連伯的“伯”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3-28

張信心

河津市有兩個村莊,一個是位于東北部、屬于趙家莊街道的伏伯村,一個是位于西南方向汾河灘、屬于陽村街道的連伯村。它們相距較遠,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名字極相似,且其中的“伯”字本地方言讀作bia,所以好些外地人往往將它們混為一談,分辨不清,還有人好奇地問,二者的“伯”有關系嗎,是什么意思?筆者在拜讀了張桂祿、任羅樂老師編寫的《河津傳說故事擷萃》后,發現從它們的村名來歷中可以尋到答案。

先說伏伯。

史書記載,隋朝末年,社會矛盾日益加劇,隋煬帝攻打高句麗,修建大運河,繁重的兵役徭役讓百姓苦不堪言,各地農民揭竿而起,以瓦崗軍為核心的農民大起義風起云涌、橫掃中原。龍門人毋端兒也奮起響應,在家鄉舉起義旗,發動起義。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派河東撫慰使李淵前往龍門鎮壓起義,雙方在霍邑展開激戰,起義軍一萬多人被斬殺,六萬多人被俘獲,毋端兒也英勇戰死,龍門起義的熊熊烈火就這樣被撲滅了。

相傳,毋端兒臨戰前夕恐有不測,將他的大兒子托付給身邊的武教頭。起義失敗后,武教頭面對險惡的政治環境,帶著毋端兒的大兒子隱姓埋名,躲藏起來,長期潛伏在縣城北坡上的一個偏遠村子里,所以這個村子后來就更名為“伏伯”。所謂“伯”,即伯仲叔季的“伯”,是男子排行老大的意思。直到現在,毋姓還是伏伯的大姓,這支毋姓人家可能就是毋端兒的后裔。這位武教頭重于然諾,受托撫孤,使毋端兒的香火能夠延續下來,堪稱一代俠客。

話說武教頭在隱居期間,每天佩刀劍持鋼杈,憑著自己的高超武功,沿著北山一帶打獵謀生。一日,他在遮馬峪遇上靠背炭養家的薛仁貴,發現這后生知孝懂禮,力壯如牛,性情剛烈,敢打路見不平,是難得的可塑之材。薛仁貴聽到老人吟誦“過了篩子崖(nai),直奔上馬臺,白天射狼虎,晚上思興衰”的詩句,敬佩老人家憂國憂民,有抱負、有來頭。二人惺惺相惜,薛仁貴拜老人為師,練槍射箭,刻苦學藝,老人以“圖謀大事、報效國家”相激勵,將一身武功全部傳授給薛仁貴,為大唐造就了“一戟安社稷,三箭定天山”的一代名將。

傳說中的武教頭雖然默默無聞,沒有留下赴湯蹈火、壯懷激烈的英雄舉動,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沒有留下,但他為了理想和情懷,心憂天下、以身報國、勇于任事、倜儻豪邁的游俠風范,永遠值得人們銘記!

與伏伯不同,“連伯”這個村名卻是經過演變逐步形成的。

連伯位于汾河與黃河交匯之處的灘地,直到現在,人們還俗稱此地為“連伯灘”。相傳在殷商以至漢代,這里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許多,風調雨順,土地肥沃。黃河河床深,河水比現在大而清;汾河碧波蕩漾,清澈見底。汾河北岸湖泊相連,廣植蓮藕,十里“蓮泊”風景如畫,異彩紛呈。每當郊祭之日,人們從高禖廟祭祀出來,都紛紛涌向蓮泊郊游,欣賞綠荷紅蓮的美麗景色,所以此地稱“蓮泊”。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到汾陰祭祀后土,泛舟于河汾之間,觸景生情,心潮澎湃,寫下千古絕唱《秋風辭》,這也反映了當時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的情況。

從大氣候演變的歷史而言,地球存在大冰期與小冰期的間隔。而在小冰期之中,則存在與暖濕氣候相間隔的冷期。秦漢以來,中國東部地區的氣候經歷了多次暖濕、冷干的交替變化,農牧業交錯帶也出現了明顯的北進和南退。

根據竺可楨等氣候學家測算,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部落聯盟時代和夏朝、商朝,中國整體處于溫暖時期,北亞熱帶的北界比現在要北移2.5個緯度,氣溫也要高出2至3攝氏度。從歷史記載情況看,商朝一位國王曾一次捕獲過71頭犀牛;秦漢時期,內蒙古陰山一帶、河西走廊等地區還遍布著大規模的原始森林,中原農業文明甚至延伸到居延海和烏蘭布地區。所以,當時河汾交匯之處出現的蓮泊氣象的傳說是可信的。

然而,從公元1世紀開始,新千年的第一個冷期逐漸光臨北亞大地,并從北向南蔓延到中國境內,帶來了長期的氣候變化,在公元4至5世紀達到最低點,平均氣溫下降了2.5至3攝氏度。到三國時期,上述的陰山、河西走廊等地區在長期的冷干氣候影響下遂變成了戈壁沙漠,北方的農區大幅度向南退縮,牧業區域一度挺進到華北平原,黃河流域的森林植被再也恢復不到以前了。此后,唐朝、宋朝、明清時期,中國先后出現過幾個冷期。而與每個冷期相伴而來的,都是風沙侵襲、河水泛濫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和生態環境的持續劣化。

這樣,在氣候變化冷暖交替的大背景下,上古時期風光旖旎、環境優美的蓮泊,遭受到毀滅性破壞,經歷了滄海桑田的歷史巨變。傳說,河津西部大風沙曾連刮三天三夜,一次壓埋了“一里十八村”。關于“沙壓十八村”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前期,歷史地理學家、河津中學地理教員田世英先生在《山西省河津地區農業發展的歷史問題》一文中做過深入探析。這次沙暴肆虐中幸免于難的百戶人家集中居住在“蓮泊”,遂改村名為“連佰”。“佰”,取的是連接一百戶人家的意思,后來寫為“伯”,即為“連伯”。我們從村名由“蓮泊”到“連伯”的演變中,可以窺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歷史變化的一點脈絡。

綜上所述,伏伯、連伯的“伯”,其音雖相同,但由于二者蘊含著各不相同的歷史文化內容,所以含義是不同的。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