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3-15
□胡凱中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唐代詩人孟浩然筆下的這首詩歌短小雋永、意境清雅,寫出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然而,從健康養生的角度看,這首詩也涉及春天的一種生理現象,即春困。
“春困”指的是春季來臨,人體感覺到的疲勞、精力下降或抑郁的狀態,主要表現為夜間心煩意亂、睡眠欠佳,日間頭昏欲睡、手足無力疲乏。
導致“春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人體先天性的生理調節能力可能是導致“春困”的重要原因。在寒冷的冬季,為了減少體內熱量的散失,皮膚中的毛細血管一直處于“收斂含蓄”的狀態。進入春天后,氣溫開始回升,人體不再為防寒而戰斗了,此時的皮膚、血管、毛孔都逐漸擴張。血液循環為適應外界環境變得暢達,身體的新陳代謝加快,體內耗氧量也逐漸增多,隨之而來供給大腦組織活動所需要的血氧量相對減少。由于腦組織需要的“營養”供不應求,繼而發生欲睡情況。
其次,晝漸長夜漸短的季節特征也會對睡眠時長產生影響。褪黑素是改善人體睡眠質量的重要胺類激素,有縮短入睡、覺醒時間的功效。在春季,天明時間提前,導致夜間分泌在體內的褪黑素未及時被身體代謝,殘留的褪黑素會使人體產生“倦意”。雖然光照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但身體需要一定的時間調整。在身體適應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春困”現象。除此之外,春天溫暖氣息的刺激,導致甲狀腺素分泌增強,也是“春困”產生的因素。
從中醫的角度講,“春困”與身體脾陽虛、濕濁內滯有關。脾主升清、運化,脾氣健運則清陽能升,濁陰能降,氣血通暢,神清氣爽。反之,若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則痰濕內生,阻遏清陽,導致乏力困倦。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水濕反過來又加重脾虛的癥狀。外濕加內濕,內外相和,導致患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容易出現昏昏欲睡的情況。
春困與身體肝氣瘀滯、氣機不暢有關。春季宜疏肝,只有保持肝氣的舒暢條達,才能使陽氣自然升發。如果肝郁不暢,就會影響陽氣的正常升發,容易出現急躁、心慌、失眠、頭暈、頭痛等癥狀,并因體虛引起困乏。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患者如果肝膽濕熱、肝火亢盛,還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如何才能擺脫春困呢?
簡單來說,就是食之有道、動之有效、睡之有律。
“食之有道”,主要是從飲食方面調節。俗話說“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春天吃芽菜,有利于疏通肝氣、和胃健脾。春天雖然天氣轉暖,但余寒未消,可以適當食用些溫熱的食物以壯陽御寒,如韭菜、洋蔥、大蒜、生姜等。還可以遵循“省酸增甘”的原則,適當食用甘平補脾之物,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麥、南瓜、扁豆等。
“動之有效”,是說要進行適當的運動。可以進行戶外體育鍛煉,以增加肺活量的有氧運動為主,如慢跑、打太極、爬山等,這樣可以有效改善生理機能,加快體內循環,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大腦的供氧量。此外,也可以選擇“梳頭”“提肩”“提肛”“提足跟”等中醫養生運動改善精氣神。
“睡之有律”,強調要根據天氣變化調節睡眠。堅持入夜即眠,日升則起,使人體的生物鐘同外在的時間變化相一致。由于當下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大部分人無法保障及時入睡,但建議盡量在23點之前就寢,以達到養肝的目的。注意切勿睡懶覺,晨起賴床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陽氣升發,進而加重春困。11點到13點可以小憩一會兒,適當的午間休息有利于身體的陰陽調節,但時間在20分鐘到30分鐘為宜,過長的午睡會適得其反,破壞身體節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