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3-12
□記者 崔萌
隨著“咔噠”一聲,充電槍插入電動汽車充電插口,吳飛掏出手機掃碼、支付,他的新能源汽車隨即開啟充電模式。
3月9日12時14分,市區濱湖一號小區業主吳飛將車開進小區地庫,在新裝的共享充電樁上為愛車充電,他則上樓回家做午飯。
當晚9時4分,吳飛手機上的“驢充充”App提醒他,電量充滿且已自動斷電,充電費用為12.88元。
在手機上支付完費用后,吳飛下樓將車開出了充電區。
日前,濱湖一號小區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安裝完畢,除了5個共享充電樁,還有60多個私人充電樁車位。
和吳飛一樣,該小區擁有新能源汽車的業主們再也不用到小區外的社會公共充電站充電了。
吳飛告訴記者,他的新能源汽車于2021年年底購買。當時,由于小區內沒有共享充電樁,他不得不到小區外充電。
而距離該小區最近的有兩個公共充電站,一個位于該小區南側,一個位于外灘璽園小區東側。
去年冬天的一次挪車經歷讓吳飛記憶猶新。那天下午,吳飛將車開到禹都公園公共充電站充電后,便回家睡覺了。
次日0時許,一陣電話鈴聲將他叫醒,原來他的車子已充電結束,占用了公共充電樁,而下一位新能源汽車車主正等著給愛車充電,所以通知他挪車。
“我仍然記得,那時我睡得正香,突然被叫去挪車,那種無奈無法言說。”
“那晚的風特別刺骨,從小區走到公共充電樁得十來分鐘,感覺好漫長。”
“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如今小區安裝了共享充電樁,充電、挪車就方便多了。”
濱湖一號小區物業經理劉婉瑩告訴記者,有的小區充電樁不足,一方面是因為小區建設規劃存在滯后性,未規劃新能源汽車停車位,沒有場地安裝充電樁;另一方面是因為小區電力容量總體不足,無法建設符合消防標準的充電區域。
“對于濱湖一號小區來說,地庫容量還很充足,完全可以安裝充電樁,方便更多的新能源汽車業主充電。”劉婉瑩說。
對此,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如“燃油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分區停放”等要求,該小區物業于去年年底投資24萬多元,將小區地庫C區專門打造為新能源汽車停放和充電區域。
3月9日上午,記者來到該小區地庫C區看到,6個卷簾門將該區域與燃油車區域隔離,共享充電樁位于其中一個卷簾門兩側,60多個私人充電樁車位靠墻分布,中間則為停車區。
為了符合消防要求,地庫C區還配有補風機房,煙道、自動噴淋、火災自動報警器、應急照明等消防設施。
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楊毅介紹,管線和橋架等供電設施也已安裝到位,業主購買車位后,即可直接申請裝表接電。
采訪期間,業主王薇一家正在地庫預購車位。
現場,王薇預選了自家單元樓下的一個位置,并了解了裝表接電流程、充電費用等事項。
“使用共享充電樁,全天電費0.48元/千瓦·時、服務費0.21元/千瓦·時;若是私人充電樁,電費為0.48元/千瓦·時,沒有服務費。”物業人員向王薇介紹道。
王薇表示,她早已看好一款新能源汽車,因擔心充電問題,一直沒有購買。如今小區建好了充電樁,“這個計劃可以實現了”。
“我打算過幾天就去提車,想盡早把車位定好,然后申請裝表接電,車子到家后就能隨時充電了。”王薇欣喜地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