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1-05
記者 李宏偉
走進農場,種下希望;特色課程,收獲成長;烹飪美食,共同分享,孩子們參加勞動實踐活動,收獲勞動快樂,體悟勞動精神……這是前不久運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之勞動教育專題培訓暨平陸觀摩現場會上的場景。
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勞”有所獲。近年來,平陸縣積極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在體制機制、課程構建、資源共享、隊伍培育上下功夫,著力建設高質量思政教育體系,全力打造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進一步推動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與創新,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平陸縣各中小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進一步豐富“雙減”政策下的課程設置,讓勞動教育落地生根,提高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積極開展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在熱火朝天的勞動中,“播”下希望,收獲成長。

體驗傳統勞動,在勞動中收獲快樂(資料照片)。
田園中體驗——
感悟勞動之美
“第一次參加剝玉米勞動,雖然手剝得又酸又累,但是看到了自己的勞動果實——一堆黃澄澄的玉米粒,感到很高興。同時,我們還參加了古代版筑技術勞動實踐,了解了版筑發源于平陸的歷史知識,還知曉了樹木花草知識,今天的收獲很大。”這是平陸縣第四小學五(4)班學生張雅涵在平陸縣利豐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里參加勞動實踐課后寫下的心得體會。
前不久,作為首批“運城市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平陸利豐職業培訓學校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迎來了一批來自平陸縣直幾所小學的小學生。孩子們在該校的勞動實踐基地里,體驗種小麥、編制籬笆、剝玉米、碾玉米、栽種蔬菜以及面點制作等勞動實踐,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勞動中,收獲了勞動教育的快樂,感受勞動之美。

平陸縣中小學生在利豐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展活動(資料照片)。
瀕臨黃河,風景宜人。地塊錯落有致,土肥水美,樹木花草種類繁多,這是以“詩意田園”為主題的利豐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二區的田園場景。在這里,學校可以開展農業生產勞動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側重于傳統農耕勞動,具體開設種植花生、栽植紅薯、苗木培育、收割小麥、收獲玉米紅薯等。
據介紹,平陸縣利豐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以“走進田園、動手實踐、快樂成長、收獲幸福”為辦學理念,以豐厚的勞動教育資源為依托,針對大中小學生不同學段、不同年齡的特點,設置不同的勞動教育實踐課內容,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各種勞動實踐場地,親身體驗勞動的艱辛,感受勞動的快樂,收獲勞動的幸福,在孩子的心中播撒勞動的種子。
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顯著的實踐性是勞動教育的一大特征。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在勞動教育過程中,“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性”。
勞動教育,重在實踐。近年來,平陸縣教育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五育并舉”、全面發展育人體系,把勞動教育同文化課擺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初步保證勞動教育的師資與課時后,走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道路,該局借助社會力量,建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在多番考察、反復比較、優中選優后,最終確定將平陸利豐職業培訓學校建設為平陸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通過基地上課、送課到校、線上教育等方式,平陸縣將勞動教育落實落細,并讓專業團隊積極服務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通過專業的課程設計、師資團隊幫助中小學生在勞動中收獲成長,獲得滿滿的勞動幸福感。
“思政+勞動”——
學科融通有成長
孩子們邁著歡快的腳步走進田間,呼吸著新鮮泥土的氣息,收獲金黃的玉米、紅彤彤的蘋果,喜悅之情“寫”在了他們稚嫩的臉上。孩子們還走進學校灶房幫灶,走進校內勞動實踐基地勞動,走進社區義務勞動……前一段時間,平陸縣開發區中心校利用節假日和勞動課,組織少先隊員開展“我勞動、我快樂、我光榮”主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勞動實踐引導學生學習勞動者優秀品質,享受收獲的快樂與幸福。
“我學會了怎樣照顧老人,會推輪椅,幫助老人使用輪椅出行,以后我要進社區義務幫助老爺爺、老奶奶……”平陸縣第三小學五(3)班學生趙培玉在參加該縣利豐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實踐后這樣寫下參加勞動的體會。
勞動教育,起于“勞”,終于“育”。為了將利豐職校原生態的資源轉化成勞動教育資源,開發出合適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去年以來,平陸縣教育局積極構建勞動課程體系,深入挖掘勞動教育課程的思政元素,學科融通,實現勞動教育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推進勞動觀念與思想道德融合共育,最終構建了具有平陸特色的勞動實踐課程體系。
多樣服務課程。該課程以“自立自強、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工匠精神”為主題,開展生活勞動課程、服務性勞動課程及工業生產勞動課程。開設面食制作、收納整理、保健按摩、老人護理、焊工基本操作、電工基本技術等課程。
詩意田園課程。該課程以“詩意田園”為主題,開展農業生產勞動教育課程,側重于傳統農耕勞動。開設花生種植、紅薯栽植、小麥收割、玉米收獲等課程。
綠色環保課程。該課程以“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為主題,開展農業生產勞動教育課程,側重于傳統農藝勞動。開設菜園管護、采收勞動、竹編系列等課程。
科技賦能課程。該課程以“科技賦能農業”為主題,開設無人機操作、中藥材種植等課程。
在教學實踐中,平陸縣教育局不遺余力打造一些精品課程,樹立課程標桿,通過挖掘本地的文化資源,依據平陸文化名人傅說的事跡,打造了版筑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版筑勞動教育實踐課程,既繼承優良傳統,又彰顯時代特征,課程內涵豐富、積極上進、形式新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十分喜愛。
家校協同——
提升實踐育人實效
孩子們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掃地,拖地,洗衣服;有的成為廚房小幫手,幫媽媽洗菜、擇菜、洗碗、倒垃圾……在每個周末,平陸縣第三小學給孩子留的另一個“作業”,就是幫家長干家務。通過勞動,讓學生懂得了家務不再是父母的事情,也是他們理應做的分內事。同時,讓家長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長。
通過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來感恩家人,讓孩子給親人倒一杯熱水,為親人洗一次腳,為親人捶一次背,洗一次碗、拖一次地、整理一回房間……事情雖小,心意卻可以在這個冬天溫暖家人。孩子們借此機會,用溫暖的行動向家人表達感恩之情。這是平陸縣第四小學開展的感恩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感恩主題教育活動,孩子們的心靈經歷了一次愛的洗禮,增強了感恩意識和責任擔當。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勞動教育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需要家校雙方協同努力。勞動教育離不開家校的和諧合作,勞動育人在讓孩子們成長的同時,也帶來家長的同向同行,使他們一起成長。
“作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教師,家長要從傳統教育出發,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增強孩子們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的意識。”平陸縣第四小學學生家長劉新建說。
平陸縣第三小學校長馬永奎表示,勞動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庭和整個社會的重要任務。在勞動教育的推進中,需要牢記協同育人的大教育觀,在統籌各方資源和力量的同時,動員全社會支持和參與勞動教育,使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得以切實落實。
在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勞動教育的實踐中,平陸縣教育局在做好學校育人、社會育人的同時,積極做好家校共育,讓廣大家長也參與到教育的行動中來,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在實踐中,該縣各學校針對家校協同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施,和家庭之間加強交流,家校達成教育共識,形成共育的一致態度。在勞動教育中,各學校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并通過勞動體驗來深入理解勞動精神的偉大。同時,各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到實踐基地進行研學,聯手校級家委會、社區、公園、敬老院等建立教育共同體,打造多元的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并將這些資源巧妙地融入學校課程,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開放性課程體系,達到了共同育人的目的。
“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基礎,下一步,平陸縣教育局將立足《平陸縣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堅持不斷完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提升教育教學實效,拓展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最大限度地提升勞動教育實踐成效,將平陸特色的勞動教育打造成‘金字品牌’,為我市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思政力量。”平陸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趙興輝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