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1-27
記者 王新欣
初冬時節,在涑水河沿岸,麥田、石壩、濕地與恬靜的村莊、筆直的道路相映生輝,連同蜿蜒流淌的河水,一同繪就了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
涑水河,系黃河一級支流,近年來,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指引下,我市著力打造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統籌推進涑水河的控污、清淤、添綠、暢通、增產等工作,讓涑水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如今的涑水河沿岸,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產業得到更好發展,道路更加暢通,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11月22日,記者來到涑水河沿岸,就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的推進情況進行了解。
河道治理
一泓清水入黃河
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涑水河臨猗段,道路筆直向前延伸,一側的河水緩慢流淌,與遠處的公路交織在一起,壯美和諧。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涑水河臨猗段。記者 陳方斌 攝
很難想象,還是這段河道,就在不久之前,還面臨著諸多生態環境問題——
局部河段兩岸缺少植被、水體受到污染,沿線多處河水斷流,局部河道淤泥堵塞,大部分堤壩是礫石路面或土路面,局部堤壩內側采用的還是水泥抹面……
面對涑水河生態環境問題,強化水污染源頭治理,加快傳統產業清潔化生產、循環化改造、開展入河排污口專項整治成為第一步。
“我們進行了污水治理,在牛杜鎮建設涑水河臨猗段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項目設計進水水質為地表V類標準,出水標準為地表Ⅳ標準,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污染排放。”臨猗縣交通運輸局建養股股長張永峰指著眼前的河道說。
站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涑水河臨猗段向對面遠望,成片的蘆葦在風中搖曳,而蘆葦蕩的下方,正是污水沉淀池。在那里,污水不斷被凈化,涑水河也因之不斷變換著樣貌。
要解決部分河道淤泥、垃圾堵塞問題,則需對主槽進行清淤疏浚,局部束窄河段進行主槽拓寬,淤積嚴重的支溝口進行疏浚處理,以確保河道暢通無阻。同時,還需因地制宜對沿線植被和景觀進行全面布設,恢復當地植物群落、品種,創建多樣化的生物棲息地。
“我們將河道進行了拓寬,對河底進行了硬化,對兩岸護欄進行了拓寬加固,并在擋墻的縫隙間進行了植草綠化。”張永峰補充說。
一路來到永濟,涑水河河道治理工程(永濟段)也在緊張施工中。
該工程起點位于伍姓湖,終點位于涑水河入黃口,全長36.5公里,預計明年7月竣工。
“之前,涑水河河道(永濟段)較為狹窄,水流受阻,河道內雜草叢生、垃圾很多。我們對河道進行了清理,同時將四五米的河道拓寬為12米,在護坡上鋪設連鎖式生態磚,并在其縫隙中植草。”現場負責人何軍說道。
在河道治理的同時,我市還重視做好“路+”工作,依托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涑水河旅游路,推動沿線工業產業、新型農業、旅游觀光、和美鄉村建設的發展。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涑水河永濟段全面竣工后,將串聯起鸛雀樓、普救寺、萬國寺、神潭大峽谷等多家景區景點,進一步帶動文旅產業發展。同時,還將帶動沿線的冬棗、葡萄、鮮桃、柿子種植和蝦養殖等產業發展,對建設和美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等產生重大的積極作用。”在永濟市開張鎮,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涑水河永濟段正在進行路基處理,永濟市交通運輸局辦公室主任馮彬對這條公路的建成充滿了期待。

永濟市開張鎮西開張村千畝南美白對蝦生態產業園。記者 陳方斌 攝
旅游公路
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發展,離不開道路這一“硬要素”。
臨猗縣牛杜鎮水南村,位于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涑水河臨猗段一側。記者來到水南村時,一眼就看到了成片綠油油的白菜,關高興和幾名村民,正一邊說笑一邊把收割好的白菜進行打包,準備外銷。

在臨猗縣水南村白菜種植基地,村民在收獲白菜。記者 陳方斌 攝
關高興是臨猗縣高興富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當天早上9點,他便帶領村民來地里收割白菜了。“就剩這最后兩畝了,今天訂單量少,只雇了3個人,最多的時候要雇三四十人呢。”關高興笑著說道。
據關高興介紹,合作社的白菜從9月19日開始出售,持續了2個多月,現在已經是尾聲了,主要銷往臨猗和鹽湖的超市。
水南村歷史上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其中以種植白菜最為有名。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水南村白菜種植面積最多時達到了2000畝,在臨猗縣享有盛名。水南白菜的特點是個大且瓷實,菜幫子肥厚無絲,做燴菜湯汁濃郁,調涼菜脆甜可口。
“水南白菜之所以口感比別地兒的好,主要原因是水南村大部分耕地處于涑水河流域,水質好、土壤肥沃,適合種植白菜。”關高興的話里頗有些自豪。
現如今,河道得到了治理,路暢通了,水南村又開始對白菜進行規模化種植,利用水南白菜的歷史優勢,打造水南白菜產業,做強“水南白菜”品牌,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
“這條路對我們的影響大得很,之前路沒修好,客商都不愿意來,現在交通運輸方便多了,來的客商是越來越多,白菜也賣得更快了。”關高興說。
為更好地連通村莊和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涑水河臨猗段,水南村的“四好農村路”也在加緊建設。
“今天就能完工,只剩下完善標線標牌了。水南村環村道路圍繞西水南自然村一周,兩頭連接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涑水河臨猗段,貫通后將更好地帶動蔬菜產業發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推動和美鄉村建設。”水南村黨總支書記王曉峰說。
提及下一步的規劃,王曉峰進一步說道:“我們一來打算搞一些路邊采摘,比如黃瓜、西紅柿、圣女果采摘等,二來計劃開展體驗鄉村的‘私人訂制’項目,游客可以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自己種植蔬菜,也可以雇村民幫他們進行種植。另外,我們還打算開發一個垂釣園,供人們休閑娛樂。”
可以說,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建設、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涑水河臨猗段的貫通,給水南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生態保護
構筑一條綠色廊帶
涑水河一路向前,在永濟市,入伍姓湖后向西注入黃河。
來到伍姓湖濕地公園,放眼望去,煙波浩渺,水草豐茂,大片大片的蘆葦叢與湖水相依相伴,粼粼的波紋和蒼茫的遠山相映成趣,美不勝收。

風景如畫的伍姓湖濕地公園。記者 陳方斌 攝
11月,正是伍姓湖濕地公園的最佳觀鳥季。據統計,每年在伍姓湖濕地遷徙、停歇的候鳥有40余種。行走在公園內,大批候鳥成群結隊,或拍水嬉戲,或擇枝而棲,或展翅翱翔。它們徜徉在陽光下,蹁躚的姿態與干凈的湖水融為一色。隨著天氣轉冷,上千只越冬候鳥將陸續抵達伍姓湖,為濕地增添勃勃生機。
湖水兩側,過往的游人,或騎著自行車結伴向前,或跟著音樂翩然起舞,或駐足合影留念。人與湖水、候鳥一起,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靈動畫卷。
伍姓湖,是山西最大的天然淡水內陸湖,水域面積11.3平方公里,是我國候鳥遷徙廊道上的重要一站。
“上世紀60年代以來,涑水河和姚暹渠沿岸工農業生產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加上周邊村莊工廠生產生活垃圾的傾倒,使伍姓湖的水量減少、水質惡化,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伍姓湖濕地公園科普館講解員史榮介紹說。
為此,我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于2017年啟動了伍姓湖生態修復保護治理工程,先后投資2.23億元,伍姓湖水質和周邊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我們做了很多工作,譬如高標準完成了濕地大門、650米引道、16.2公里生物多樣性巡護路和護坡、管涵及東西兩座橋梁的建設;實施了伍姓湖入湖口水生態治理人工濕地項目,日處理規模為2萬立方米,上游涑水河污水經濕地處理后,既能改善涑水河水質又能為伍姓湖補水;實施‘退漁還濕’‘退耕還濕’,取締了4處伍姓湖內的人工養殖企業,對湖邊‘退耕還濕’3000畝,大大改善了伍姓湖的生態環境。”史榮介紹說。
如今的伍姓湖,湖水波光粼粼,成片的蘆葦搖曳其中,游人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這冬日的美景。
“我們繞湖一周大概就是一個小時,一星期能來兩三回,主要是因為這里環境好,騎行讓人很放松。”今年60多歲的崔阿姨和伙伴們剛剛結束她們當天的環湖行。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涑水河永濟段建成之后,也將穿梭于伍姓湖濕地公園中。屆時,觀光旅游的人將會更多,伍姓湖的生態之美也會被更多的人發現和體驗。”馮彬說道。
控污、清淤、添綠、暢通、增產。2023年,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建設工作重點是強化項目引領,繼續開展水污染防治、水量水質提升、河堤生態功能治理、公路暢通建設、旅游康養融合建設、和美鄉村建設、農業增產、產業拓展等八項行動,全面提升涑水河河道行洪抗洪能力,提升沿河城鎮村雨污分流、污水治理能力,持續優化沿河道路網布局,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隨著我市對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建設工作的推進,生態、文旅、康養、農業等相關產業要素將被陸續盤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互利共贏將逐步實現,一條綠色廊帶正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