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1-20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辦)
運城是農業大市,全市總耕地877.3萬畝,年糧食生產260萬噸以上,占全省糧食產量的五分之一。今年以來,全市抓住全省推進“田長制”改革機遇,推動建立全流程、全鏈條、全覆蓋的農田保護機制和監管網絡,多措并舉推動“田長制”改革,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用“田長制”治田,讓良田變糧田。
強化守田有責 建立責任體系
建立田長責任體系。全市通過建立四級田長責任體系,出臺運城市“田長制”實施方案,建立市縣鄉村四級“田長制”管理體系,構建黨政主導、部門協同的農田保護責任體系,分別設市級總田長兩人,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副田長由分管領導擔任;縣級田長26人,由縣級黨政領導同志擔任,副田長26人由分管副職擔任;鄉級田長292人,由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村級田長4244人,由行政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社區)主任擔任,根據村級自然村實際情況,在村級田長下設立網格員,配合村級田長工作,實現耕地保護責任全覆蓋。
建立田長運行機制。市、縣(市、區)設立田長制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同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承擔田長制日常事務。同級紀委監委、組織、宣傳、發展改革、公安、財政、生態環境、住建、水利、農業農村、統計等部門為田長制責任單位。逐級簽訂基本農田保護“田長制”目標責任書,由縣級政府每年對各級田長、護田員履職情況進行考核。健全完善四級田長制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會商制度、定期督查制度和工作通報等制度,并建立完善考核機制,一級對一級負責,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網格化、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監管格局。
明確田長日常責任。市級田長對全市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工作負總責,統籌全市耕地保護、建設、利用和監管工作。市、縣(區)級田長對轄區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工作負主體責任,落實田長制配套措施,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組織落實對下級田長耕地保護工作的考核和監管,保障田長制工作經費,公示公告田長制信息,做好耕地保護政策法規宣傳工作,查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行為,落實激勵和獎懲措施。鄉、村級田長對轄區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工作負直接責任,負責落實上級耕地保護工作決策部署,建立耕地保護監管網格員隊伍,把保護責任落實到每一塊耕地,組織巡查并建立臺賬,第一時間發現、制止、報告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等行為。
確保守田有方 全面推動改革
試點先行探路。積極爭取芮城縣承擔全省“田長制”首批改革試點縣,堅持先行先試,以“田”為主題、以“長”為關鍵、以“制”為保障,全力推進“田長制”試點工作。芮城縣依托社會治理聯動機制,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落實到責任人、責任地塊和責任網格,完善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實現耕地保護責任全覆蓋,形成部門密切合作、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縣政府抽調精干力量成立工作專班,在日常巡查、填表程序、上報流程等方面對村級田長進行輔導,指導推行“一田一牌一人”管理模式,標志牌上標注各級田長的姓名、保護區面積、工作職責和監督電話等信息。目前,全縣151個行政村已實現標志牌全覆蓋。
監管改造并舉。按照“一田一牌、一牌一人”的方式布置耕地保護標志牌和田長信息公示牌,標明農田保護區域、土質等級、責任村組、舉報電話等內容,采取群眾監督加田長巡查的方式,對排放污水、傾倒污染物等毀田行為,推行舉報獎勵制度,做到耕育防護有機結合。同時,通過田長制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引導農民采取土地翻耕、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生物菌調理等改良土壤,宣傳推廣綠色安全、精量精準、高效簡便的優質種糧技術,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助推產業發展。市縣兩級田長立足本地氣候條件、土壤屬性、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種植習慣、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科學把握“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內涵和要求,開創性探索建設“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在沿黃河津市、萬榮縣、臨猗縣、永濟市、芮城縣、平陸縣、夏縣、垣曲縣8縣(市),重點發展以小麥、玉米、雜糧、蔬菜和干鮮果為主的種植作物,發展定位全市的糧食主產區。在沿汾河的新絳、稷山、河津、萬榮4縣(市),集中打造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蔬菜和干鮮果作物,發展定位為全市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人口密集區和糧食主產區。
做到守田有效 常態長效保障
制度保障常態化。通過全面建立完善“田長制”會議制度、信息公開制度、督查制度、考核制度、部門協作制度、巡查制度等6項試行制度,促進田長制常態長效。實現巡查制度常態化,四級田長對轄區內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責任田進行定期定時巡查,對日常巡查發現的違規違法行為及時制止,并向上一級田長報告,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置。推動考核制度科學化,通過制定“田長制”考核辦法,結合日常巡查情況、年度衛片執法結果、信訪舉報等內容進行考核,每年對各級田長履職情況進行檢查、考核、通報,對工作盡職盡責的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的進行約談、問責;對嚴重失職瀆職的,追究其黨紀政紀責任。
源頭監控全覆蓋。強化源頭防控,建立快捷高效違法占用耕地發現查處機制,充分運用衛星遙感、智能視頻監控、無人機監測等手段,結合實地巡查,構建“空地”一體化全覆蓋的耕地動態監測體系,拓寬群眾舉報、媒體監督等違法占用耕地發現途徑,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改進違法占用耕地行為的受理、制止、報告、查處流程和辦法,完善規劃和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城市綜合執法等部門和鄉級政府聯動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厘清職能邊界,加大耕地保護執法力度,嚴肅查處各種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芮城縣永樂鎮永樂村李某,建大棚用的鋼架剛拉進地里,就被“三級田長”吉兵杰在例行巡查時發現,由于發現及時,不但沒有給當事人造成財產損失,還有效地保障了耕地和基本農田數量。
形成合力守良田。強化宣傳引導,結合“四下基層”活動,采取村民大會、座談會及入戶走訪等形式,開展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農村建房“八不準”等政策方針的宣傳普及,提高干部群眾的耕地保護意識,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監督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嚴格落實“衛星天上拍、田長地上察”的監管機制,動態掌握轄區內耕地保護利用情況,針對破壞基本農田情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查處。芮城縣實施“田長制”以來,通過構建政府牽頭、部門履職、上下協同、左右協同的責任落實格局,全市通報農村亂占耕地建房258起,芮城縣無一起違法占地行為;自然資源部下發全市耕地衛片監督核實圖斑202宗,芮城縣沒有一宗,衛片執法違法占用耕地比例由實施田長制前的3.5%下降至0.9%。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