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情感講述>

馮勝林,愛折騰的“甜柿大王”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11-17

□記者 孫蕓苓 

見習記者 楊穎琦  文圖

◆本期嘉賓:馮勝林,男,72歲,農民

初見馮勝林,一點都看不出他是已經72歲的“古稀老人”,歲月的偏愛,讓他看起來也就是六十出頭的樣子。祖籍山東的他身材挺拔,聲音洪亮。一進門,他便拿出今年剛成熟采摘下來的甜柿,興高采烈地與我們分享著他這一輩子的“折騰”經歷,老伴謝青菊在旁邊笑著附和。

馮勝林在示范冬季剪枝 

這個60多畝的甜柿基地,柿樹正值盛果期,是馮勝林最引以為傲的。這個甜柿基地,讓他真正擁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城里買了房子,給孩子和他買了汽車。也是這個甜柿基地,讓他更熱愛這片土地,更珍惜他所擁有的一切。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從小就有渴望富裕的夢想

馮勝林的老家是山東的,很多年前,爺爺帶著三個孩子一路推車從山東逃荒到運城臨猗的一個小村莊,住進了窯洞里不再居無定所。

父親是個老實的農民,家里四個男孩,馮勝林是老三。雖然人丁興旺,但人口多,家里的糧食總是不夠吃。記事起,父母和兄弟們每天都在地里忙碌著,打糧食,掙工分。小小的馮勝林農忙時也會幫家里割麥,一家幾口為生計努力奮斗著。

馮勝林雖然只上過幾年學,但腦子聰明的他頗得老師喜歡,背書時總是第一個跑到老師面前背誦,背完后老師會把手邊的籃球遞給他,讓他自己出去玩一會兒。

小時候的馮勝林雖然調皮搗蛋,但十分喜歡看書,農忙割完麥回家,為了不讓家里老人發現他半夜看書影響第二天的活計,他就把房間的小木門一關,點起煤油燈偷偷看。

他看的書很雜,但很多都是男孩子喜歡的戰爭書、歷史書,尤其是英雄事跡的書,他看得津津有味,熱血沸騰,都忘記白天割麥的辛苦了。

后來,不再上學的馮勝林跟著哥哥們在外到處打工,補貼家用。十八歲時,臨汾鄉寧的一個煤礦來村里招工,他與四個老鄉一起被招上,對煤礦生活一無所知的他,也沒多想便和四個同鄉到臨汾鄉寧的煤礦做工。

一道同去的老鄉看到礦山上惡劣的生活條件,便一個個打了退堂鼓,只有馮勝林堅持了下來。

在馮勝林看來,為了養活自己、補貼家庭,多臟多累的活都能堅持。于是,白天下礦干活,晚上回來簡單洗漱后就躺下休息,這樣簡單的日子持續了一段時間。

后來由于宿舍跳蚤盛行,他實在受不了,便向工頭反映。一次不理就第二次,再不理就第三次,執著的馮勝林最終也沒有得到住宿條件的改善,于是就決定離開這個礦場。

離開后,人生地不熟的他在山上走了一晚上才下山,路上遇到車就搭,遇到農戶便在麥秸堆里休息一會,就這樣靠著兩條腿走出了大山,然后再搭便車才回到老家。回到老家后,他卻被告知戶口不在家,已隨著工作遷到了鄉寧,沒有戶口就意味著沒有糧食,他便一個人又踏上了到鄉寧遷戶口的路程。

幾經折騰,他竟然機緣巧合地在侯馬見到了當初去村里招工的其中一人,終于在那人的幫助下把戶口又遷了回來。

小時候的生活雖然十分艱苦,但馮勝林一直記著院子里的那顆老蘋果樹,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每次看到它心里滿是喜悅。他希望生活也能像那棵蘋果樹一樣碩果累累。

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他是個“不安分”的農民

1972年冬天,馮勝林應征入伍。體格健碩的他一下子就通過了入伍的考核。在部隊里,個子高挑的馮勝林在警衛排工作過,也在工兵排學習過如何探雷,還是籃球隊的主力。部隊的生活使他開闊了眼界,也讓他學習了更多知識。

由于排雷工作的特殊性,首長經常告訴他們工作時只能有經驗,不能有教訓,要把危險和失敗遏制在萌芽階段。馮勝林將這句話一直牢記在自己心里,不管是在部隊里還是退伍回家創業,他都把這句話當作他做事的標準。

1977年退伍返鄉后,馮勝林經人介紹,與妻子謝青菊相識。

謝青菊回憶說,當初看他家太窮,父親死活不同意這門親事,但陰差陽錯兩年之后,他們又遇到了,謝青菊看著這個挺拔直爽的青年還是暗自喜歡。經過和父母多次爭取,兩人的婚事終于有了著落。

謝青菊說,他們結婚的時候,土炕上的鋪蓋就是他從部隊帶回來的,炕上的褥子都很薄,好在還有兩件像樣的桌椅,來了人還能坐坐。誰想婚后第二天,客人走后,她才知家里唯有的桌子椅子都是借鄰居的。看著妻子失望的表情,馮勝林暗想,將來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讓妻子過上好日子。

婚后的兩人精心經營著自己的婚姻,生育了一雙兒女。盡管生活中時不時吵吵鬧鬧,但越吵感情越好,相伴至老年仍是不離不棄。馮勝林脾氣有些急躁,愛打抱不平,妻子謝青菊便提醒他收斂脾氣,遇事要和氣。

婚后兩個人承包過蘋果園,開過木器廠,也為別的果農管理過果園。只要能讓生活過得更好,兩個人什么都愿意做。

承包蘋果園時,沒有錢給工人們發工資,馮勝林便到山上去打野兔賣錢。當時一只兔子一塊錢,可以用來支付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妻子則是他的堅強后盾,在家里為他和工人們準備飯食。

一個偶然機會,馮勝林看到一家木材店倒閉了,就把木材店和旁邊空著的雜貨鋪都承包了下來,自己招攬業務、畫圖紙、打柜子。剛承包下來時,他在外面跑業務,謝青菊就拉著小平車去荒地里撿別人不要的磚和木條,拉回來自己搭工棚。由于馮勝林設計的柜子樣子時髦、質量又好,很多人都慕名而來請他為自家打柜子。

管理果園時,他把在部隊里學到的管理辦法和組織紀律要求都用到其中。不許工人們出去擾民、及時與工人們談心、幫助有困難的工人解決難題,工人們都十分佩服他。

就這么折騰了十幾年,折騰出了一些家底,又因輕信于人損失慘重,但馮勝林從沒有氣餒過,50多歲時,他又回到了老家,回歸到那塊熟悉的土地,用20多年時間折騰甜柿種植。

60多畝甜柿基地,是他這一生最大的財富

站在甜柿園里,馮勝林說,今年的柿子已經被客商搶購一空。在采訪間隙,時不時有遠方的客商詢問今年的訂單,卻只能被告知明年早些來訂貨吧。馮勝林的甜柿早在2007年就遠銷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

2002年,50歲的馮勝林和老伴謝青菊休息在家照顧孫女。聽到村里有60多畝地的舊果園,便又起了重新創業的心思。馮勝林還是那個實干家,跟老伴商量后,便直接把這塊地接過來,開著鏟車把地鏟平,把地里遺留的大棚支架全部搬走。看著平整的土地,馮勝林這才思考種些什么。臨猗縣是水果大縣,村子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種了果樹,蘋果、桃、梨都有人種,馮勝林想,要種就種沒有人嘗試過的。于是他騎著摩托車到市場轉了一圈,終于決定就種甜度高、口感清脆的甜柿。

那時甜柿的市場很小,樹苗也不好買,市場上一棵樹苗五毛都買不到。馮勝林咬咬牙堅持了下來,采買樹苗、栽種、澆水施藥、剪枝、疏果,每一件事都是他和老伴親力親為。為了治好柿子樹的腐爛病,他翻閱書籍、詢問專家、比較各種藥劑;為了增加果園土壤的肥力,讓柿子樹把根扎得牢靠,他根據經驗用農家肥一棵一棵地灌,他知道只有樹根扎得深,樹木才能長得健碩,將來才能多結果子。

馮勝林的甜柿種得好也賣得好,但他沒有滿足于現狀,還想繼續發揮在甜柿種植上的優勢,出技術、出指導,動員周邊還未種植甜柿的農戶加入甜柿種植的隊伍中來,擴大甜柿種植規模。如今,在臨猗縣,馮勝林甜柿也算小有名氣,除了村里的柿農趕來向他請教,還有其他縣的柿農開著車前來向他請教,對來請教的人他總是熱心地幫助,從來不收費用。

“好的產品為什么推廣不出去?”馮勝林種植甜柿后一直想不明白。在多次觀察之后,他發現一些柿農為了搶占市場,還沒等甜柿完全成熟就采摘下來,這樣口感不佳的甜柿走進市場也就不會引起好的反響。馮勝林看到這一做法,便連忙把經驗與其他柿農分享,一起維護好甜柿的口碑。

種植之余,他還和村民們一起成立甜柿種植合作社,在合作社里,他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總結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如何進行疏花疏果、如何提高坐果率、如何防治常見病蟲害……

就這樣,馮勝林的甜柿種植越來越好,甜柿品質穩步提高,口碑也越來越好,合作社的村民們也跟著一起致富。

漸漸地,個大甜度高的甜柿獲得了外地客商的青睞。2007年,來自浙江嘉興的3個客商把他一年的產量都訂完了,這一下就掙了60萬元。

好口碑傳了出去,越來越多的外地客商前來訂貨,更有來自國外的客商來找他談合作。他的甜柿越銷越遠,他笑著說,自己都沒有去過的那些地方,他的甜柿已經替他去過了。

喜歡折騰的馮勝林,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擁有這60多畝碩果累累的甜柿園,是這位已過七旬的老人最大的驕傲,他還給自己起了一個“甜柿大王”的微信名。如今,經驗豐富的他也當起了年輕柿農的老師,我們采訪馮勝林時,就有一對在鹽湖區金井鄉種植了十幾畝甜柿的年輕夫妻,特地來向經驗豐富的馮勝林請教。馮勝林對這樣的年輕人總是傾囊相授,耐心給他們講解冬天柿樹剪枝的要領。

讓馮勝林欣慰的是,如今依然有年輕人樂于在這片土地上耕耘。跟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馮勝林也有自己的體悟,土地是不會辜負每個農人辛勤的勞作,只要你在春天播下希望,并無悔地付出,那么秋天總會迎來豐碩的收成。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