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1-02
■趙藝宏
回民街是西安的一個地標性街道,也是古長安的一個文化符號。
回民街是一條小吃街。幾條東西南北橫豎交錯的街道上,全是回族獨具特色的小吃。有多少種?數百種吧。這兒是“吃貨”的天堂,到了回民街,好吃的你都吃不過來。
回民街兩邊的建筑,高低不平,不很統一,加上年代久遠,規劃的時候,不像現在追求寬敞的概念,因而,街道相對狹窄。街兩邊鑲滿鱗次櫛比的商鋪,其中不乏賈平凹、王西京等名人的題匾。
記得是1992年的深秋,我還在太原工作,利用一個周末,和報社一位同事到西安《女友》還有《喜劇世界》編輯部送稿件。辦完事后,晚上我們去逛回民街。從鼓樓“文武盛地”步入回民街,好家伙,燈火璀璨、人潮涌動,兩邊數公里長的商鋪裹挾著不寬的街道,熙來攘往的人流像煮沸的稠粥。
回民街上美食太多,但你可不能一個地兒吃飽喝足,得排隊少量小份購買。吃了肉夾饃、麻醬涼皮、肚包肉,還要吃烤牛羊肉串、羊肉泡饃;嘗了酸湯餃子,你還要喝黃桂稠酒、酸梅汁……滿街的游人,一邊學著老陜的話“咥”“美得很”“嘹扎咧”,一邊大快朵頤。那情形,至今依然是清晰如昨。
還記得,那次路過晉南老家時,我和同事下車短暫停留。跟親人們團聚后,在運城銀湖飯店附近的街上買了兩大袋石榴,送西安的朋友品嘗。晚上逛回民街,才知道西安臨潼的石榴全國有名。街邊攤位上擺滿了石榴,咧著嘴,紅紅的皮,紅紅的籽。有榨石榴汁的,桶里的和杯里的汁,都是通紅通紅的。我們忍俊不禁,相視而笑。我們要了兩杯石榴汁,不約而同去碰杯,一飲而盡,嘴里滿是對孤陋寡聞的回味。
后來,多少次來回民街,已經記不清了。不過,飲食是有記憶的,每次來,都喜歡吃那幾樣。肉夾饃的肉是臘牛肉,煮得爛,入味深;肉夾饃的餅子烤熟后,溢滿著面香,吃到嘴里,面的香甜、肉的香醇沁入心脾,就著胡辣湯,一口下去,咀嚼下咽,美得很……
2010年元旦,因為工作的關系,舉家搬遷至西安。后來接父親來西安小住過幾次,每次帶他到回民街,他都有把回民街和晉南家鄉集市比較的習慣。走得慢,看得多,吃得少,卻有幾樣是他不二的選擇:一個是甑糕,一個是炒涼粉,再一個是柿子餅。
回民街是條小吃街,沒有大的餐廳飯店,因此,沒有排場可擺,不需一擲千金,沒有貧富貴賤,又因為人流稠密,不能慢騰騰去吃。排好隊買中意的產品,買了就吃,吃了就走,走動中再買。那年帶父親來回民街吃小吃,我特意安排在賈三灌湯包飯店內,又從街上買他喜歡的幾樣小吃,看到他坐下來認真地吃,尤其是吃甑糕,糯米香軟,蕓豆綿密,紅棗香甜,慢慢吃著,父親很是滿足,還跟我講在老家試種糯米的故事。
父親做過教師,后回村里當過村委會主任,也做過居民組組長。有一年,他突發奇想,想在家鄉青龍河畔一大片鹽堿地試種糯米(家鄉叫糯米為江米)。沒有想到,這種試驗出奇順利,各個生長階段都生機勃勃,結果是收獲季節,大家都分到了糯米。這樣,過節就能夠蒸糯米甑糕吃了。
在夏縣老家蒸甑糕,一般是把糯米泡軟,然后用水煮熟放到碗內,糯米表層鋪上大紅棗放鍋里蒸。蒸熟后,放白糖或紅糖,有趁熱吃的,有放涼吃的。當時,沒有冰箱,剩余的糯米甑糕吊放在院內的水井三分之二處,以防變質。甑糕放涼后,吃起來涼絲絲的、美滋滋的,香甜可口。父親說,江米種植的成功,惹得鄰村村民很是羨慕。
對于吃的回憶和吃的憧憬,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但對于一條小吃街,卻有著大同小異的需求,那就是小吃的地域性、味道的獨特性、品種的多樣性、價格的合理性、街道的別致性……而最為重要的,是圍繞這一切形成的文化和人氣?;孛窠终腥舜?,是因為常說的煙火氣息,煙火氣息一定可以組成煙火人生。
回民街承載著古城的一脈文明。流動的街,流動的人,流動的風景,流動的美食,組成了斑斑駁駁的影像,形成了豁達樂觀的文化。這些常態化的生活,或者生活的常態化,你能懷疑它不是幸福生活的真正含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