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10-23
運城市委政研室(改革辦)
我市把改革作為推動轉型發展的關鍵一招,針對束縛市場主體活力、阻礙市場機制發揮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促轉型,向改革要動力,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標準化市場體系建設改革、開發區改革等,在經濟體制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創新,激發全市轉型發展動力活力。
放管服改革
營造轉型良好環境
全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三無”“三可”營商環境,辦事情“靠制度不靠關系”的社會氛圍漸濃,“新官理舊賬”的穩定預期逐漸成型。深入推進“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全面落實“四零”服務機制、商事登記全幫辦、政務服務全程辦,獲國家、省批準新增建設用地畝數、歸集涉企行政許可信息數、企業設立網上審批當日辦結率等3項工作排名全省第一。深化“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連續開展電視問政大型活動,在全省率先實現“7×24小時不打烊”自助政務服務超市市縣兩級全覆蓋,政務服務便民化水平顯著提升,企業開辦實現“0.5天、零成本”。2022年,企業登記注冊便利化、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搭建零工市場助力務工人員靈活就業等3項工作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督查激勵。
深化招商引資體制機制改革,組建“7+17”駐點招商隊伍,開展領導招商、以商招商、鄉情招商,推動招商引資的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得到明顯提高。100多名干部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都市圈駐點招商,圍繞裝備制造、新材料、精品鋼、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大健康等10個重點產業鏈和“合汽生材”新興產業地標,動態更新“產業鏈、技術路線、應用領域、區域分布、企業協作”5個招商圖譜,招引了一大批以正威新材料產業園、建龍千億級鋼鐵深加工產業集群、清控科創等為代表的“填空型”企業、“補充型”項目。近3年來,全市共招引項目1810個,總投資10370億元,已開工1544個、開工率85%,落地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35億元,連續3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陣。
改革添活力
激發產業轉型動能
在工業轉型上抓提質,全力推進培育“415”十大工業產業集群,打造“合汽生材”新興產業地標,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迭代升級,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戰新產業初具規模。持續用好項目謀劃庫、儲備庫、建設庫、達產達效庫“四庫”管理模式,滾動實施“1311”重大工程項目,嚴格落實市級領導“一聯五”和“五個一”項目推進機制,布局建設了一批具有根本性、前瞻性、基礎性的大項目好項目,不斷掀起項目建設熱潮。截至2022年底,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增加值118.8億元,較2019年增長了171.2%,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較2019年提高5.4個百分點。萬榮外加劑入選全省首批十大特色專業鎮。
在農業轉型上抓延鏈,堅持“特”“優”戰略,強化項目支撐,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建成運營,農業生產托管改革全面推進,被國家、省政府通報表揚,在促進產業轉型上取得豐碩成果。強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占全市永久基本農田比重達73.1%,糧菜產量占全省五分之一,果漁產量占全省半壁江山。“2022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活動會上,“運城蘋果”“臨猗蘋果”“萬榮蘋果”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分別以70.34億元、53.54億元、36.55億元的品牌價值成功入選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百強榜,運城成為全省唯一上榜地市。現有國家精品品牌1個、地理標志農產品32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39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總數位居全國第六、全省第一。在推進鄉村產業轉型綜改試點中,臨猗廟上鄉、北辛鄉入選2022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十億元鎮名單。
在文旅轉型上抓融合,通過開展鹽池神廟提升改造工程、關公文化產業園工程、永樂宮文化創意園建設工程、五老峰5A景區創建工程等文旅融合“雙十工程”,培育壯大盬街、平常街、嵐山根等文旅景區,建成黃河一號旅游公路823公里,全面塑造“游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品牌形象,成功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推出“走進河東”歷史研學之旅、“文脈千年”唐詩之路研學之旅、“曲韻芳華”戲劇研學之旅等一批研學旅游產品,打造圣天湖、司馬光祠等50個研學實踐基地。永濟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到2022年底,全市文旅市場新增主體1787家,凈增長率43.69%。嵐山根·運城印象被評為國家旅游休閑街區,同時和平常街被評為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鹽湖區平常街、永濟市蒲坂古街被評為省級旅游休閑街區。有5家文旅企業被評定為山西省文旅康養示范區創建單位,2家文化企業被評定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5家文化企業被評定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單位。
強要素保障
建設標準化市場體系
全市成立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工作專班,出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總實施方案,在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環境提升、行政審批制度優化、產權司法保護和社會信用體系完善等方面加大力度,為企業孵化、成長、壯大提供要素保障。堅持用好承載產業轉型、企業集聚的“十大平臺”,推動市場主體集聚效應加速釋放。鞏固提升鏈長制和專業鎮兩類平臺,聚焦精品鋼、鋁鎂銅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車等10條重點產業鏈,完善“鏈長+鏈主”推進機制,加快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產業鏈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立足運城農產品豐富、特色產業多樣、電商氛圍濃厚等優勢,在網絡監管平臺建設運行、在線消費糾紛解決機制、扶持電商自主品牌等方面積極創新,健全分層分級精準防控、末端發力終端見效的便民改革舉措。
強力推進市場主體培育工程,打造轉型發展增長極,實施“全民創富行動”“千企培育計劃”,深化鏈長制、專業鎮、鄉村e鎮等“十大平臺”建設,實行“1+1+9”推進模式,創新“四零服務”機制,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大中小微企業培育力度,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升巨”,市場主體實現上規模、增活力、提效益。近3年來,全市累計凈增市場主體28.44萬戶,增速超過120%、全省第一,總量實現翻番并突破51萬戶、全省第二,新增市場主體對GDP增長貢獻率達27.9%、全省第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152.63%,總數達到24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增長87.78%,總數達到907家;民營經濟占GDP比重達到67.67%,新三板掛牌民營企業18家,全省第一。
強化轉型人才支撐,用好孵化器、眾創空間、重點實驗室和創新創業大賽等平臺載體,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在打造區域性創新中心、構建創新高地上邁出重大步伐。持續開展“運才興運”行動,搭建好在外人才回報家鄉、共謀發展的平臺。鼓勵在運高校、職校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培養轉型發展和生產一線急需適用人才。實施人才引進“三個計劃”,優化“引育用留”政策,探索實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的柔性引才模式,成立運城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引進高素質青年人才、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1800余人。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02所高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556個,省校合作排名全省第一。黃河金三角(運城)創新集聚區穩步推進,“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加速啟動,新建創新平臺32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均實現零的突破。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