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10-21
運城日報太原訊(記者 郭 華)傳統文化時尚表達,地域文化全域共享。10月19日晚,作為第六屆山西文博會運城展館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型民族交響樂《龍門頌》在山西大劇院震撼上演,用音符奏響黃河勵志史詩。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吉福蒞臨現場觀看。省政協原副主席、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姜新文,省文旅廳廳長王愛琴等蒞臨現場觀看。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王志峰,市委常委、河津市委書記李曉武觀看。
演出現場氣氛熱烈,聞訊而來觀看演出的省城群眾用如潮的掌聲表達了他們對運城文化的支持。運城以交響樂的時尚形式表達傳統文化,贏得了現場觀眾發自內心的喜愛。
近年來,我市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時代價值,注重用時尚方式表達傳統文化。《龍門頌》走進山西大劇院,就是用時尚方式講述運城故事、傳播運城文化,把運城深厚的黃河文化、關公文化展示給大家,讓大家在藝術欣賞中了解運城故事、感悟黃河文化。
《龍門頌》由運城市委宣傳部,河津市委、市政府主辦,河津市委宣傳部、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承辦,山西省歌舞劇院協辦。本場演出由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山西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音雄聯盟合唱團聯手完成。整部樂曲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交響合唱《河東頌》、琵琶大協奏曲《關公頌》、民族交響樂《黃河故事—龍門頌》,均由國家一級作曲、指揮景建樹作曲。
“南風起,歌飛揚,錦繡河東百里鹽湖一片好風光……”當晚,隨著悠揚雄渾的歌聲響起,河東大地的風光畫卷徐徐鋪展開來,黃河兒女的故鄉情、故土愛在歌聲中愈傳愈遠。在贊頌河東的合唱中,《河東頌》進入尾聲,蒲劇腔調的曲聲響起,河東美景盡展眼前。
循著滿滿河東風韻的樂曲聲,《關公頌》接續上演,向觀眾闡釋了關公立身、成功、輝煌、敗亡的悲壯一生。該部分以蒲劇音樂為主要創作素材,以關公故里的鄉音和藝術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故事,用時尚大氣的形式傳播關公文化。《關公頌》由引子“贊”、四樂章《桃園結義》《勇冠三軍》《夜讀春秋》《忠貫日月》、尾聲“頌”組成,將“忠義仁勇”的關公精神貫穿交響樂始終,傳遞出“音樂雕像、琵琶琳瑯,河東神韻、時代交響,民族精神、永世弘揚”的創作思想。
隨后,百轉千回、跌宕起伏、壯麗輝煌的《龍門頌》,奏響了向黃河母親致敬的最強交響曲,為本屆文博會增添了中華民族奔騰不息的黃河旋律。第一樂章《禹鑿龍門》以河津黃河號子為素材,生動再現了禹王號角與萬人響應的熱烈畫卷;第二樂章《龍門夜月》以河津小花戲“白本熬活”為素材,表達了對母親河歷經滄桑磨難的深沉回顧以及對美好未來的無限遐想;第三樂章《魚躍龍門》,生動解析了河津方言、民歌戲曲等,從節奏中提煉出“躍”的主題,形象表達了中華民族團結協作、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第四樂章《龍門暢想》,歡騰的鑼鼓聲,更是將演出的氛圍推向高潮,描繪了一幅雄偉壯麗的交響音畫,展現了中華民族“奮勇拼搏、百折不撓”的偉大精神,形象勾勒出一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時代畫卷。
《龍門頌》以壯闊的豪情、深遠的意境、激昂的情懷,生動譜寫了河東大地的壯美詩篇,為本屆文博會帶來屬于運城的符號,讓廣大觀眾在深情雋永的音符中,得到心靈震撼和精神洗禮。整場演出恢弘大氣、引人入勝,令在場觀眾熱情高漲,掌聲和叫好聲不絕于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