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0-12
■王振川
偶翻民國版《萬泉縣志》,見范迎吉所作《萬泉竹枝詞》五首,頗有興味,轉貼于此:
紳士兼農
不辨農夫與士紳,黃云白露野田身。
隴頭偶吐鴻鵠志,知是橫經負耒人。
田賦早完
不待刑追不票傳,春秋依限各爭先。
兩忙到省期常早,急義非關大有年。
婦女助農
餅鉺香連稷黍香,女紅停住助農忙。
每嫌炊爨妨機杼,爭奈云鋪萬頃黃。
裝奩樸素
布多帛少嫁時裝,納采稀聞羅綺香。
漫道終身勞機杼,纖纖女手尚縫裳。
婦女馌農
機聲軋軋出閨中,棉布馳名仗女工。
南畝更煩行馌苦,鬢邊香帶草花風。
查《縣志》“選舉篇”,知道范迎吉是漢薛村人,清咸豐年間中舉人。竹枝詞是一種民歌或文學體裁,和七言絕句差不多,詞句更通俗一些,內容也多寫地方風俗。之所以對這五首有興味,是感覺它說中了我們晉南的一些地方文化特點。
比如第一首《紳士兼農》,說到了農忙時節,地方上各色人等都全力務農。退休官員、讀書秀才都換上短衣到地里干活,和農夫沒有區別。只有偶然開口說話,談吐不凡,才讓感覺他是當官的或者讀書的。所謂“橫經負耒”就是一種耕讀文化特色,出門種地,回家讀書。農民會讀書,則能知天下事。書生能務農,則避免了古人所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之弊,中舉做官之后必然通實務,有干才。
第二首《田賦早完》說當地百姓遵紀守法,積極主動地繳納賦稅,是國家的好百姓。這要么是出于古代圣賢的教導,要么是秦國法家的遺風。
第三首《婦女助農》,和第一首差不多。麥收時節,只怕下雨耽擱收成,不僅紳士們要下地干活,平時不出家門的婦女們也要相助。晉南平時干旱,麥收季節則常有猛雨,老天爺造就了這么一種氣候特色,收麥常用“搶收”二字,男女老少都要上陣。能經得起麥收考驗的人,一般都能吃苦,一般都很能干。
第四首《裝奩樸素》,是說婦女嫁妝簡單,少有綢緞,以棉布為主。而婦女都擅紡織,能勞動。最后一句出自詩經《魏風·葛屨》,是說婦女勞作的辛苦。但這首,可能只是實際情況的一部分。因為我看縣志中另一組竹枝詞,批評當地有婚姻論財的敝俗。裝奩樸素,可能是因為當地物產不夠豐富,人民不夠富裕,大部分家庭的嫁妝都很少、很簡單。但婚姻論門戶、論財力,實際上也是有的。
第五首《婦女馌農》意思和前幾首差不多。一是說當地盛產優質棉布,這都是婦女們的功勞。二是說婦女們除了在家紡織,還有給田頭送飯的任務。作者把這個當成是民間的一景了。
我手頭的縣志是PDF電子版,個別頁面不清晰。這五首竹枝詞的本文差不多能看清楚,后邊四個字的小標題卻看不清,只能大概地猜想是什么字。
以前讀《芮城縣志》,也有類似的表述,說讀書人農忙時會下地干活,富家婦女也會堅持紡織。這種肯勞動、能勞動的民俗特色,和我們黃土高原的風土氣候是匹配的,而勞動最能鍛煉人,所以我們這地方的人物,都是能吃苦肯實干的。
其實我們現代人對此也是深有體會的。以前麥收時,各單位都會放假,所有人都回村幫助收麥。大熱天在地里干活,在場里打麥,確實是很辛苦的。后來有了收割機、脫粒機、聯合收割機,收麥才變得簡單了。
我小時候也參與過收麥,知道那有多辛苦。不過我干活不行,后來也沒有多干過,是沒有經過勞動考驗的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