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0-11
劉湛(1918—1947),又名夢樓,芮城縣陌南鎮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芮城縣抗日游擊支隊第二中隊政治工作員,歷任中共解虞芮聯合縣委書記兼芮城縣委書記、夏縣縣委書記、芮城縣委書記。1947年11月24日,劉湛在與地主惡霸的斗爭中英勇犧牲,時年29歲。1947年,中共芮城縣委、縣民主政府根據上級指示,將劉湛犧牲地西馬村改名為劉湛村。
劉湛出生于農民家庭,求學時正是中華民族多難之時。那時,國民黨蔣介石集團集中兵力打內戰,“圍剿”堅持抗日主張的中國共產黨。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局,劉湛立志要為挽救國家、民族危亡貢獻力量。
1936年12月,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派張天乙、郭安選、張克強等人到芮城宣傳抗日,發展犧盟會,動員優秀青年到國民兵軍官教導團參加訓練。劉湛參加了學校學生開展的抗日救亡活動。
1937年10月,劉湛離開學校,加入犧盟會,到芮城縣犧盟會當干事,協助陳在時、胡向籬開展工作。同年12月,芮城縣抗日游擊支隊成立,下設兩個中隊,陳在時任支隊長,劉湛任第二中隊政治工作員。同年,劉湛由陳在時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3月8日,日軍侵占陌南鎮。3月9日,日軍占領芮城縣縣城。3月12日,日軍撤離。撤退前,日軍設立芮城縣地方治安維持委員會偽機構。3月15日晩,芮城縣抗日游擊支隊配合同蒲鐵路工人自衛隊收復縣城,劉湛隨支隊參加了此次戰斗。3月25日,日軍再次進犯芮城。5月25日,日軍撤離。在此期間,劉湛隨游擊支隊先后在陌南鎮、朱呂溝等地襲擊日軍。8月5日,日軍進攻陌南鎮,蔡發祥率領兩個中隊配合國民黨七十六軍第八師四十七團進行反擊,與敵軍激戰三天兩夜。24日,縣游擊支隊配合西北軍某部,先后消滅盤踞在縣城、陌南鎮的日軍,收復芮城。10月,中共芮城縣委成立,趙乃康任書記,蔡發祥、劉湛為委員。
1939年2月,由于日軍侵占鐵路沿線,解縣、虞鄉兩縣縣委和犧盟會、縣政府轉移到芮城境內活動。為了加強黨的領導,上級黨委決定成立中共解(縣)虞(鄉)芮(城)聯合縣委,劉湛任聯合縣委書記,張紹俊、梁應瑞為聯合縣委委員,具體分工是劉湛、張紹俊、梁應瑞分別任芮城、解縣、虞鄉縣委書記。10月,中共中條地委成立。同時成立中共芮城中心縣委,董奧林任中心縣委書記,劉湛任中心縣委委員兼芮城縣委書記,其公開身份仍然是政治保衛三支隊第三大隊連政治指導員。
1946年1月,劉湛赴陽城太岳區黨委黨校學習后,轉入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黨校學習。1947年4月芮城解放后,劉湛再次擔任中共芮城縣委書記。
當時,北邊的運城尚未解放,南邊的國民黨部隊隔河威脅。劉湛剛到芮城就開始緊張工作,他充實縣區領導班子,組織民工擔架隊參戰,集中武裝民兵守衛河防,抽調干部搞土改試點,發動群眾防特反霸。
芮城局勢緊張,河南靈寶的敵人時不時過來騷擾,沙窩渡口經常發生戰爭。
劉湛對縣委干部說:“要發揚一手拿槍一手分田的精神,組成以自然區為單位的小戰區,成立小指揮部,聯村聯防,管制地主,繼續準備開雇貧農大會,絕不能因時局動蕩影響運動?!?/p>
在斗爭異常尖銳復雜的環境中,他不避艱險,夜以繼日地奔走,廢寢忘食地工作,深入基層組織發動干部群眾開展對敵斗爭。
當時,芮城縣民眾自衛總隊在其匪首孟當石的帶領下,不時越過中條山竄到芮城搗亂。1947年11月24日晚,劉湛到三區西馬村基點村檢查發動群眾的情況。當天黑夜,孟當石帶領二三十名匪徒竄到莊里村,又抓了工作隊隊員李景岳。鍘死一名工作隊隊員和一名教師后,由李景岳帶路到西馬村抓捕工作隊的楊中林。到了劉湛住的院子前,孟當石一伙人包圍了劉湛住的院子,李景岳喊叫其開門。這時,劉湛手持兩支短槍,擊退了沖進大門的匪徒。警衛員向外沖殺,英勇犧牲在院內。敵人在房頂揭開瓦片,向室內投放手榴彈,劉湛沖出門外,在巷道戰斗中壯烈犧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