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0-10
本報記者 牛嘉榮
·編者按·
青海地處西陲之地,是三江源頭,東接長江、黃河兩大流域腹地,西通西域,南交蜀藏,北連河西走廊、蒙古高原,是連接西南、西北和東中部地區的紐帶。
來到青海東部,踏足西寧、海東兩個城市。在山水萬重間,尋找這里與運城千絲萬縷的關系?;蛟S是西寧城區里的山陜會館,描繪出往昔晉商風光;或許是在青海學者的調研論證里,強調中原文化對河湟文化的深刻影響;或許是在山林深處的下馬圈村,追尋到從河東出發的歷史名人。
扼守沖要的青海,民族聚居融合,交通連接中外。條條古道、滔滔河湟,是否也曾留下河東的印記?本版特推出系列稿件,在行走與思考中,尋找與發現連接兩地的歷史車轍。

山陜會館
抵達青海省西寧市,先要沿著文化街進入興隆巷,才能看見山陜會館。
從正門延伸出的磚雕,演繹出會館里商賈云集的舊時盛況,也定下了這座古建筑的基調——印刻著晉商足跡的西寧往事。
馬匹、駱駝、商隊、銅錢……
1895年,東關大街一片火光,居民四下逃難,山陜會館付之一炬。在之后的日子里,山西、陜西兩地的商人看著焦黑的殘骸,久久靜默。突然在這偌大的西寧城,外鄉人的他們,竟連一處落腳的地方都難找尋。
西寧城里的這座山陜會館,始建于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諒誰也沒想到,不過數年光陰,會館已然成為廢墟。以今天的視角回望,那幾年并不算太平安穩,更何況幾百年前正處在歷史舞臺中心的人們,如浮萍漂泊,難尋心安。
可亂世也得有個落腳處。
4年后,1899年,山陜兩地的商人再度籌資,選在興隆巷,重建山陜會館。山門、戲樓、東西廂樓、香廳、關爺殿、三義樓、東西廂房和角樓、財神殿……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布局坐北向南。
興隆巷,也因為這重建的山陜會館,熱鬧起來。據記載,此一帶興盛時聚集商家多達五六十家。每年的春節、中秋節等傳統佳節以及財神爺誕辰(農歷七月二十二)商家齊聚于此,聯絡感情、交流貿易、共祝佳節。
現時,興隆巷已然成為西寧市的一條文化街道,是不少外地游客的打卡地。要想追尋西寧城的故事,就得來到山陜會館,在建筑中尋找老城圖畫。精美的磚雕、木雕,由方磚通體鋪就的地面,一座古樸的戲臺和供奉著關公的大殿,兩側的廂房是商客們落腳休息的地方,隨處可見的綠樹紅花,即使在今天,這般規模的建筑也須得有雄厚的財力支撐才可以建成。但這對當時的山陜商人來說,應當算不得什么。
史料稱,清乾隆年間,山陜商人以冒險精神進入青海,并深入藏區貿易。到了清光緒后期,山陜商人已有上千人之多,民國時期更為興盛,于是就有了“山陜客娃半山城”之說。民間甚至有“先有晉益老(商號),后有西寧城”的說法。山陜商人通過茶馬古道帶進中原文化、貿易產品的同時,也使具有青海地域特色的文化“走出河湟谷地”,推動了青海經濟發展。山陜會館作為山陜商人的驛站,團結了秦晉地域的商人和眾多的行業商,在互通商情、維護同鄉和同業商人利益、調解商業糾紛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過去在西寧文化極度缺乏的年月里,山陜會館戲臺等設施承擔著群眾休閑、娛樂的功能。平日里山陜會館門前廣場有說書、拉洋片的,賣香煙、瓜子、臘花豆的,頗為熱鬧。遇到唱戲時,小商小販、群眾云集,人氣旺盛。西寧俗語,“你閑得莫(沒)事干,不會到隍廟里浪(逛)去,會館(山陜會館)門上轉去?”這樣的場景體現了舊時山陜文化融入西寧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

山陜會館香廳
在今天,人們走進山陜會館,不僅可以尋覓到山陜文化的痕跡,也可以在這樣一個“老去處”聚會休閑。會館東西樓廊已被設計成展廳,樓前牌子上寫著“河湟民間文化藝術博覽館”,東廂房一樓恰是山陜商人在青海經商的場景展示廳。
來自絳州的晉商朱體乾,意外出現的聞喜花饃,會館里曾唱響的蒲劇……無不訴說著歷史中的晉商與今天的山西人抑或山西商人,仍然有著緊密的連接,一方面,是山西運城與青海西寧的連接;另一方面,是晉商通向各地的行程連接起共同的文化情感。
蒲劇曾在西寧盛行,當然也離不開山陜會館。在會館里唱響的山西戲,就包括蒲劇。1935年,山西著名須生演員梅忠義,青衣王金巔、武夷亭,花旦六月鮮、翡翠玉、王月華等先后在山陜會館、石坡街演出《三上橋》等劇,以表情細膩生動而馳名。這里除了按一定的日子演出會戲和節令戲外,也開創了西寧演京劇和電影之始。上世紀著名作家蕭軍之妻王德芬兄妹和“西部歌王”王洛賓先生都曾在這里演出過《打回老家去》等抗戰話劇、教唱過《大刀進行曲》等抗日歌曲,為推動西北地區的抗戰作出了積極貢獻。
可以說,山陜會館,是濃縮著西寧城發展史的一處建筑。而西寧的發展,離不開晉商的身影。在一次次貿易、一次次交流中,山陜文化也對西寧地域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敘鄉情、通商情、敬關爺”的山陜會館曾作為山西、陜西兩省商人集會議事的社交性公共場所,對當時青海省商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當時文化生活十分貧乏的城鄉民眾提供了娛樂場所。
曲徑通幽,今天的山陜會館,依然是西寧市市民聚會的重要場所。9月15日,西寧市廉潔文化書畫作品展在這里舉行,眾多書法、繪畫作品同廳展出,更有不少游客駐足觀看。會館聯合社區舉辦的漢服活動,也留下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繽紛一幕。
在綿綿幾千年的政治、軍事沖突與交鋒中,青海這塊土地上多民族的遷徙、融合與匯聚接連不斷,連接周邊、通往域外的交通干道亦次第開辟,成為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寧自古就是一座移民城市。人文的多樣性、文化的包容性、地域的特殊性、交通的便捷性融為一體,成就了這個城市別具一格又富有特色的城市性格地域文化。山陜會館必然只是了解青海與山西兩地交流溝通的開端,循著山、水、路,河湟文化與河東文化的交流溝通必不僅僅局限于此。
本組照片 本報記者 趙 騰 攝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