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9-28
記者 牛嘉榮
9月21日至23日,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盛大舉行。
“傳承關公文化,共創現代文明”是今年的主題。九月的河東大地,是一場關公文化的盛宴。
一段文物的對話訴說跨越千年的思念,展示出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關公文化傳承千年不變的情思。
一座廟與一座城搭建起文化共融共通、文明互鑒交流的橋梁,訴說著兩岸的人們共同的文化認同與文化情感。
一次文旅的盛宴點燃城市的煙火氣,關公故里的厚重歷史通過一次次活動、一臺臺演出、一段段視頻表達出來,關公精神也在人們不斷升騰的熱情里得以更好傳承。
一段跨越千年的對話
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
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拉開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的序幕。2023年的關公文化傳承人遇見藏于歷史深處的文物,來自兩個時空的遙相對望,碰撞出對關公精神的別樣解讀。忠在風雨竹,義在布施鏡,仁在四好碑,勇在偃月刀。“忠義仁勇”的故事用特定文物去講述,又用解州關帝祖廟的6塊匾額串起,開啟一段英雄人物的史詩傳奇,帶領人們走進一場盛大恢弘的聚會。
《絕倫逸群》《精忠貫日》《義炳乾坤》《德配尼山》《浩氣磅礴》《四海共仰》……他們曾懸于房屋脊梁之間,遙望著前來解州關帝祖廟參觀的人們,他們是歷史的旁觀者、記錄者。立于廟中的人們,仰頭仔細辨別匾額寓意的同時,是否也曾生出“這塊木匾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的想法?
代代守廟人的良久佇立,對文物的深情注視,生發出開幕式中這樣一段“中國式浪漫”故事。人們熱愛文物,卻無法觸碰,那今年,就讓他們來講講自己的故事吧。
原來,他們也在思念著關公。
思念,意味著對關公文化的深入挖掘、研究、闡釋和利用。
年復一年的文物除塵工作、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文物修復工程,是文物得以“走出去”的第一步。
“活起來”,更要依托對文物的藝術化加工,融入繪畫、音樂、戲曲等元素,讓傳承千年的文化內涵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公眾眼前。本屆關公文化旅游節,交響樂《河東頌》、蒲劇《忠義千秋》、豫劇《義薄云天》,以及開幕式上那場穿越時空的浪漫對話,都成為關公文化“走出去”、“活起來”的生動實踐。
9月22日,一場豫劇電影《義薄云天》的首映,竟是與關公故里時隔多年的又一次重聚。《義薄云天》是第一部全景式完整表現漢末名將關羽一生主要經歷的豫劇劇目,劇情緊扣一個“義”字,突出一個“情”字。主創團隊直言,在該劇的制作過程中,關公精神的深刻體現離不開對解州關帝祖廟的實地深入調研。從小看戲懂戲的運城戲迷,也被電影塑造出的關公形象深深打動,這無疑是關公文化活化利用的成功實踐。
音符也成為思念與書寫關公史詩的注腳。9月22日晚,運城會展中心,近千名觀眾的掌聲響徹會場,我市第一臺完整的大型民族交響樂《河東頌》演出成功。現場觀眾在音樂的引導下模仿國家級作曲、指揮景建樹的指揮動作,辨別琵琶、馬林巴、二胡等樂器中蘊藏的音樂場景與情感,更有不少音樂愛好者到后臺與演出團隊合影留念。“太好了!太棒了!聽不夠!”成為當晚能聽到的最多的贊美。210人的演奏團隊,近1個月的精心排練,跨越數年的創作歷程,這部描繪“大河之東—關公故里—黃河臂彎”空間景象的樂章,將“忠義仁勇”的關公精神用音符傾瀉而出,高潮迭起、雋永恢弘。大型民族交響樂《河東頌》由合唱《河東頌》、民族交響樂《關公頌》《龍門頌》3部分組成,演出結束后,該部樂章確定更名為《河東三頌》。
9月23日晚,將蒲劇絕活“跳叉”“跪搓步”等融入劇情,用蒲劇唱腔講述情感的新編歷史蒲劇《忠義千秋》上演,在觀眾的連連稱贊中,關公戎馬一生的跌宕與輝煌也隨之展現出來。該劇用40年的人生跨度全方位展示關公忠義仁勇、胸懷天下的精神風貌,是關公文化與古老蒲劇的一次握手,也是關公文化“走出去”“活起來”的重要內容。11月,該劇將亮相國家大劇院。
除此之外,本屆關公文化旅游節的亮點當屬“金秋大祭”上新增的“三獻禮”環節。該環節是對解州關帝祖廟與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聯合研究的《武廟祀典》階段性成果的展示,通過可聽、可看、可體驗的方式,嚴謹的文獻考證與禮制還原,在為社會各界呈現一場視聽盛宴的同時,更彰顯了關公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區祭拜關公提供了參考依據。
昔日一座廟
今日一座城
中條巍巍,守望著山腳下的解州關帝祖廟;南風熏熏,吹動著來往游人的心弦。重視一座廟、守護一座廟、發揚一座廟,是每一位河東兒女的文化基因與美好愿景。關公故里,也成為在外漂泊的河東人介紹自己家鄉時最常用的標簽。如今,加快推進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5A級景區建設,成為解州關帝祖廟新的時代標簽,昔日“一座廟”正成長為“一座城”。
這座城,也鐫刻著關公文化旅游節34年來的深深印記。
近年來,運城市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關公文化交流活動,特別是從2019年開始,由解州關帝祖廟和關公文化研究院發起,面向全球開展“關公文化交流基地”共建活動,目前已在全球范圍內共建“關公文化交流基地”39家。祭拜關公大典正式開始前,國內12家“關公文化交流基地”奉獻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不僅彰顯了關公文化突出的包容性,也展示了各個“關公文化交流基地”的地域風采,更凸顯了解州關帝祖廟作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在全球范圍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本屆關公文化旅游節是參與嘉賓最多、非遺展示節目最多的一屆。9月23日,癸卯年社會各界民間團體祭拜關公大典(簡稱“祭拜關公大典”)在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關圣文化廣場舉行。海內外150余座關廟機構代表,各地關公文化研究專家學者、關氏后裔、關公信眾等1000余人參加。共39家關公文化交流基地選送的眾多非遺節目,在社會各界民間團體祭拜關公大典展現豐富獨特的關公信俗文化。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公廟3萬余座。運城解州關帝廟作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始終感召著全球華人尋根問祖。從2017年起,中國僑聯組織實施了“筑夢絲路”關公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項目,相繼赴馬來西亞、菲律賓、法國等國家和地區交流,推動加快了關公文化在全球范圍的交流互鑒交融傳承。
此次關公文化旅游節期間,運城解州關帝祖廟內,不時可見身著紅色馬甲的團體信眾,他們大多來自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以及世界各國。
今年4月,“忠義千秋”海峽兩岸關公文化書畫展面向海峽兩岸發布征稿啟事。截至7月15日,源源不斷的優秀畫作翻山越嶺、漂洋過海抵達運城,1334件書畫作品齊聚一堂,翰墨飄香連接兩岸同胞。今年,是舉辦“忠義千秋”海峽兩岸關公文化書畫展的第六年,也是改邀請式征稿為評獎式征稿的第一年。當天上午,在解州關帝祖廟午門兩側的碑廊下,209幅書畫作品依次展陳。入展作品既有草、篆、隸、行、楷等風格多樣的各種書體,也有山水、人物、花鳥等潑墨寫意、粉彩工筆的畫作,技藝成熟,品格高雅,包含著對關公的敬仰之情,浸潤著對家國的忠誠和熱愛,也體現了海峽兩岸同胞心向祖國、同根同祖的深厚民族情感。
9月22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關公文化交流基地負責人、民革組織代表300余人齊聚運城,在歷史的長河中追溯關公的英勇事跡,共同探討關公文化與中華現代文明的緊密聯系。他們圍繞“關羽,一個歷史人物的文化超越”這一主題,上臺發表主旨演講,展開研討,以犀利的思想和深厚的學識,為關公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貢獻智慧。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江河,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輝煌歷史。在與會專家眼中,運城是一處文化戰略要地。要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需要找到文化形成的根源。只有憑借深遠的文化內涵作為指引,才能凸顯文化的個性,為未來的歷史進程鋪就道路。活動期間,舉行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簽約儀式,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彭永捷、菲律賓關公文化促進會會長張春鈺、運城市副市長梁清燕等出席簽約儀式,并為“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習實踐基地”和“關公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此次所簽的3個項目分別為中共運城市委宣傳部與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關于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解州關帝廟文物保護所與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共建關公文化研究中心、智庫基地建設,解州關帝祖廟與菲律賓關公文化促進會締結友好單位合作。
關公文化跨越千年、歷久彌新,關公文化、關公精神與關公信仰已積淀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符號,遍及168個國家和地區。如今,運城正立足傳統文化的沃土,守正創新,助力關公文化成為全球華人情感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的重要紐帶,使其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一次盛大的文旅節
一座城市的煙火氣
關公文創、篆香、剪紙,解州羊肉泡、永濟扯面、晉南餅子夾肉……9月19日至23日,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主題廟會在運城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廣場啟幕,現場的非遺文創產品、運城特色美食等讓人目不暇接。本次廟會以“人生五福”為引,分為美食好運區、親子游樂區、非遺文創區、通“關”互動區、大開“演”界表演區五大場景區,分別對應健康、快樂、財富、順意、有喜。
本次廟會打造了“好吃運城”美食街,售賣運城“四菜一湯一餅”及小吃、燒烤、奶茶、水果撈等美食;打造了“好運奇市”造物集,精選運城特優農產品,關公、池鹽文創及非遺產品,如關公雕塑、鹽精靈、手工布藝產品等,充分展示運城豐富的非遺文創及農特優品資源。
市民、游客匯聚在此,攢動的人頭洋溢著城市的煙火氣。廟會上,絡繹不絕的人們品美食、看表演、賞非遺、闖關、祈福……
叫好不斷的人群還蔓延到戲臺前。9月18日至24日,山西·運城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暨第二屆蒲劇藝術周系列惠民演出活動拉開帷幕。盬街、蒲景苑、鹽湖會堂……戲曲名家匯集于此,以“新時代新創劇目”為主題,多形式、多層次、多范圍開展演出活動,“百姓大舞臺”精彩紛呈。傳統蒲劇《麟骨床》、折子戲《夜奔》《路遇》《表花》和《教子》專場、青年演員挑大梁的古裝蒲劇《精忠報國》、舞臺劇《永樂宮紀事》……蒲韻晉腔唱響全城,蒲劇絕技為本屆文化節增光添彩。“百姓大舞臺”系列演出強調文化惠民,打通戲曲舞臺與群眾生活的“最后一公里”,關照大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豐富和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該系列演出以關公文化為品牌,講好關公故事、河東故事、蒲劇故事,推進蒲劇事業繁榮發展,全方位助力運城高質量發展。
遼闊深遠的夜晚被熱鬧的人群喚醒,在一場又一場“我有拿手戲”文藝節目的表演中,承載著河東文化芬芳的群文之花盛大綻放。9月22日至24日,來自我市13個縣(市、區),展示運城傳統文化瑰寶和民間藝術精品的28個原創作品,為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奉上精彩的文化盛宴。《中國飯碗中國糧》《花傘情》《我家住鹽池邊》《山楂嶺上山楂紅》《戰鼓》……28個作品,涵蓋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四大門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風情。把舞臺搭到群眾身邊,用運城元素講述河東故事,這樣一場開在“家門口”、接地氣的群眾文藝大展演,參與演出群眾近萬人,惠及百姓達百萬人次。
熱情的市民游客體驗著豐富多彩的節目,也用手機記錄著金秋的河東發生著的故事。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開展了“你好,關公 | Hi,Guan Gong”短視頻大賽。天南海北的知名網絡博主、省內外網絡達人、廣大市民通過短視頻記錄下運城厚重的文化底蘊、燦若繁星的文化遺產以及來來往往游客熱情歡樂的笑臉。解州關帝祖廟朱紅的宮墻、晶瑩的琉璃、厚重的古建;廟會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眼花繚亂的美食;非遺展上豐富多彩的河東文化、文創產品……屬于運城的美,屬于關公故里的厚重,屬于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的多姿多彩都被鏡頭記錄下來。
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以穿越時空的筆觸、關公文化認同的橋梁、互動交流的視野,讓散落在河東大地上的一顆顆璀璨明珠展現在眾人眼中,講述跨越千載的歷史與故事,強調關公文化的時代價值,品讀關公文化“忠義仁勇”的精神內核。
這是一次盛大的節日,喚醒了沉睡的文物,踏上一段難忘的旅程;又立于文化橋梁之上,搭建起更多通向世界各地的道路,讓關公文化之魅力在交流中熔鑄成偉力;最后如南風一般,將文藝精品浸潤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讓城市升騰而起的煙火氣也映射著關公精神的光輝。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