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9-27
記者 范 娜 陳永年
金秋時節,河東大地的豐收景象一如美麗的水彩畫。
這大美畫卷,離不開全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全力摹畫——
主推科技提單產的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生產基地,正在奮力實現“噸半田”的目標;
不斷壯大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夯實著運城農業強市的轉型根基;
基層便民服務中心,將一項項好的農業技術,送到農民手中,轉化為生產力……
在運城市,以政府建立的農技推廣機構為主體,以市場化服務力量為重要補充,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廣泛參與、互相協作的農技推廣體系,正在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落地見效的征途上摧營拔寨,頻傳捷報。
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農業科技成果,正越來越多地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重大技術協同推廣:
提高農技推廣保障水平
北方有諺語:“白露谷,寒露豆,玉米收在秋分后。”
秋分過后,秋玉米即將迎來收獲期。站在位于黃河灘地的芮城縣遠鵬家庭農場,玉米葉子隨風擺動,就像亭亭玉立的姑娘翩翩起舞。秋天的田野上,到處都是豐收的氣息。
農場主胡天妮坐在地頭的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控制室內,向記者介紹他的集科技與實用于一體的“智慧”農場。
為了不占土地,鋼結構做成的控制室橫架在田間道路上方,四周用玻璃封閉。站在室內,向四周俯視,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土地。能看到的,是一排排一人多高的噴灌桿;藏在地下看不到的,是數量巨大的管道、傳感器等設施設備。各種現代化設備,將與作物生長有關的濕度、溫度、酸堿度、肥沃度等全部數字化,再通過5G信號傳輸到控制室的系統里。
打開掛在控制室墻壁上的大屏,進入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里面有80個按鈕,每個按鈕對應著10畝土地。胡天妮隨手點開一個按鈕,三五秒鐘之后,控制室下方一塊地上數排噴灌桿就開始噴水了。
胡天妮說,他種了幾十年的地,從來沒有這么輕松過。
芮城縣遠鵬家庭農場成立于2016年,目前流轉經營土地1800多畝,全部是黃河灘地。
“黃河灘地大多是重黏土,不適合大水漫灌,原來農場的糧食產量很低。在市、縣農機人員的指導下,我們采用水肥一體化和節水灌溉技術,鋪設了38000米的地線連成輸水管網,安裝了2100個搖臂噴桿、6套水肥一體化設備、6個土壤濕度傳感器,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透氣性。這幾年,農場的小麥年產240萬斤、玉米300萬斤以上。”胡天妮高興地說。
在遠鵬家庭農場,除了那些整齊的搖臂噴桿、一體化設備、各種傳感器外,還有數十個照明殺蟲兩用燈、蟲情智能監測儀和病害智能孢子撲捉儀、厘米級差分基站。正是這些先進的設施,支撐著農場耕地利用率、土壤有機質、糧食產量的增加和水、肥、工的減少。
在遠鵬家庭農場的輻射帶動下,目前芮城縣東壚鄉的3萬畝灘地糧田,有百分之八十采用了簡易的噴灌節水技術,5000多畝使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糧食產量提升明顯。
遠鵬家庭農場的建設和發展,是我市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生產基地建設的一個縮影。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科學把握“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內涵,市委、市政府準確研判我市黃汾流域優勢資源稟賦,高站位認識、高起點謀劃,于2019年開創性探索建設“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生產基地”,涵蓋永濟、芮城、臨猗、萬榮、平陸、河津、新絳和稷山等8縣(市)、37個鄉鎮的545個行政村和3家農場,總面積105.2萬畝。
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徐雋銘介紹,近兩年,全市主推科技提單產,力爭在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生產基地示范區實現“噸半田”的目標,主要推廣兩項適宜小麥、玉米兩茬平作的綠色高質高效的技術——
“冬小麥—夏玉米水肥一體化高產栽培技術”。這項技術是全國也是全省的主推技術。該技術主要通過小麥高效適量灌水、化肥合理分配適量減施、微噴或滴灌水肥一體化,玉米關鍵生育期補水、中后期水肥一體化,實現節水省肥、高產高效。
“小麥玉米兩晚兩增均衡增產技術”。這項技術是我市的主推技術。該技術充分利用玉米碳四作物的高產優勢,通過晚收達到增產,后茬小麥播期相應適度推遲,避免形成冬前旺苗,提高小麥抵御冬季凍害和倒春寒能力,達到節約冬水、減施底肥的效果,能有效實現全年兩作糧食均衡增產。
同時,我市還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對主推技術進行了集成優化,形成整套高質高產技術方案。在品種選擇上,小麥選用了云麥766、煙農999。其中,云麥766是我市自育的品種。玉米選用九圣禾2468、沃玉3號,抗逆性、適應性和豐產性都好,并將滴灌改為高桿噴灌和桁架式噴淋,實現了節水和水肥一體化,促進了小麥玉米兩茬作物的均衡增產。
此外,得益于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我市實施了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省市縣鄉四級農技專家和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共同組建了小麥、玉米產業體系協同推廣團隊,加快了這兩項主推技術的應用落地。
目前,全市已發展滴管、微噴、噴灌等多種形式的水肥一體化糧田65萬畝,小麥玉米兩晚兩增技術應用面積300萬畝以上,促進了糧食增產增效。
社會化服務組織:
釋放農技推廣服務活力
農用地是農產品生產的根源和基礎,農用地的使用率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產量和種植體系的構建。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業轉移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農用地無人耕種問題日益突出。于是,一大批社會化服務組織應時涌現,承擔起了糧食生產全產業鏈工作,在保障糧食產量和質量的同時,不斷提升糧食的附加值。
鹽湖區金井鄉農民郭勇革就是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帶頭人。
2013年,郭勇革成立山西滴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滴滴農業”),聚焦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相關資源的整合、分配和共享,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并在農機、土地等資源的合理配置上探索共享模式的最優解。
從傳統人力勞作到機械化生產的轉變,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舉措。然而,大型機械購買成本高、利用時間短等問題成為農戶不敢、不能實現更高生產效率的制約因素。為此,郭勇革提出了將農機共享模式運用于農機機械發展的理念,并借助互聯網,開發了農業社會化服務“互聯網+農機”的智能云服務平臺——“運農滴滴”農機服務平臺,實現了以鹽湖區12公里為半徑的服務區在內的5個鄉鎮、3975戶農戶一鍵租賃農機的功能服務,拓寬了農機資源共享渠道,提高了農機利用率,推動了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
“農民在外打工,我為農民打工。作為新型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我們主要圍繞小麥、玉米糧食生產,提供良種繁育、科技服務、網約農機產業體系全過程服務,做到了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保姆式’服務。”郭勇革說。
模式顯威力,豐收添底氣。近年來,滴滴農業投資800多萬元,吸納農機手投資1200萬元,以農機變股權、農民變股民的方式,整合購置了300余臺套智慧農機,全部實現了北斗衛星導航自動駕駛。
同時,滴滴農業在全市首創了代種子、代藥肥、代播種、代管理、代收割、代烘干、代銷售、代儲存的科技化服務模式,大力推進社會化服務組織規模化技術托管,技術指導面積16.5萬畝,技術托管8萬余畝,科技示范基地2萬余畝,帶動農戶8萬余畝,3975戶農戶增收1650萬元。
種糧能賺錢,糧食就安全。2022年,在鹽湖區解州鎮西辛莊張滿星糧食基地,應用滴滴農業模式,小麥畝產突破807公斤,創造了當地歷史高產紀錄。2023年,在鹽湖區席張鄉南賈村,小麥畝產也達到了799公斤。
為構建有機銜接行政決策、有力承接上級要求、有效對接市場需求、有為服務“三農”的農技、農機、農經3支隊伍,2021年,省委編辦、省委農辦聯合出臺《關于全省農技農經農機“三支隊伍”改革指導意見》。按照強基礎、強服務,穩體系、增活力,促發展、保穩定的目標,推動公益性服務和市場化服務協同發力,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意見》特別指出,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方式,推動社會化服務組織承擔的生產性、經營性和事務性事權。鼓勵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為農民提供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技術培訓頒證、產業就業融合、產加銷全產業鏈服務。
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2171個,托管服務面積600余萬畝,帶動農民60余萬戶。這些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加入,大大夯實了運城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型的根基。
便民服務中心:
擦亮農技推廣公益底色
一項好的技術,只有送到農民手中,把它用好,才能轉化成生產力。而農技推廣體系就是把技術送到農民手中的技術,使用工具的工具。
作為全市農技推廣體系的組成部分,鹽湖區龍居鎮西張耿農業技術夜校是一個為專家和農民搭建的、送技術的重要平臺。
每年農閑時節,西張耿村黨支部都會邀請鄉土專家、家庭農場主以及全國知名農業專家等,前去授課。
村民楊明虎父子都是西張耿農業技術夜校的忠實學員,每次培訓他們都會去。楊明虎說:“通過學技術,我們提高了管理技能,收入得到大幅增長。現在梨樹授粉、澆水、施肥的每一個環節,我們都能做到及時、科學、精準。我兒子更愛學習,除了參加村里的培訓學習外,聽說誰學了新技術,他還要上門取經。”
西張耿村包村干部張廷政介紹,西張耿村歷史底蘊深厚,為了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推廣普及農業技術,解放初期就創辦了“西張耿村農民夜校”,1955年因得到毛澤東同志的親筆批示而聞名全國。
西張耿農業技術夜校占地300平方米,能同時容納200人培訓學習。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西張耿農民技術夜校的辦學宗旨和功能,也在不斷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中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現在,這里已成為農民學習技術、交流技術、科技培訓的主陣地。
近幾年,西張耿農民技術夜校改進教學方式,同中農樂技術學院合作,設立“田間大課堂”,采用“走進果園、深入農戶”的方式,把傳授技術的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與農民零距離接觸、心貼心交流,拓展“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堂、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模式。
同時,該村積極延伸培訓內容,在農業示范區建立田間地頭智慧農業指揮中心——“農民夜校田間技術指導站”,投資400余萬元對全村2500余畝耕地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由集體經濟合作社帶頭引領,大力培育特優酥梨產業,全村酥梨產值4000余萬元,畝均收益超過1.5萬元,有一半以上的農戶家庭收入超過10萬元。
而在全市各鄉鎮,具有西張耿夜校一樣功能的便民服務中心共有139個,涉及種植、畜牧、農機、漁業等。鄉鎮級便民服務中心明確了公益性職能,實行“鄉級管理,縣級使用”的管理體制,“人、財、事”三權一律歸鄉鎮政府管理。
各農技人員積極開展工作,服務轄區農業新技術引進、新品種推廣、示范、觀摩學習、技術培訓和宣傳;開展轄區內糧食作物、蔬菜、水果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防治,農業產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工作,做好農作物種植、播種、耕種機械化模式技術指導,增產技術措施安排、落實;做好農業信息收集、發布,傳遞農業生產、科技、市場信息,做到信息暢通、服務及時;監測轄區內農作物受災情況、上報、農業生產農作物種植收獲等同步平臺月報。開展惠農補貼工作種植植物統計、面積核實、上報財政部門,落實補貼一卡通到賬等。
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效率。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正為我市建設現代農業強市賦予新的科技力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