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9-08
本報記者 李宏偉

近日,聞喜縣河底鎮中心校西郭小學校長王惠生在校園一角給孩子們上思政課。本報記者 閆 鑫 攝
“看著您逐漸花白的頭發,看著您每天風雨無阻在校門口迎送我們,看著校園里不斷變美變亮……謝謝您,親愛的校長,是您讓我們鄉村學校和城里學校一樣,是您讓我們農家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成長為最好的自己……”這是聞喜縣河底鎮中心校西郭小學六年級畢業班學生給該校校長王惠生的集體留言,從孩子們真摯的表白中真實地反映出農村學校——西郭小學近幾年的顯著變化。
王惠生扎根鄉村教育一線31年,擔任農村小學校長19年。31年來,作為教師,王惠生熱愛農村教育,恪盡職守、辛勤工作,用愛心、責任心和智慧點亮農村孩子的心靈;作為校長,他心系農家孩子,不忘育人初心,用耐心、責任心、信心讓4所生源不斷減少的農村薄弱校煥發生機,活力四射,成為一方百姓滿意的好學校,為聞喜鄉村教育樹立了榜樣,作出了突出貢獻。從鄉村教師到鄉村小學校長,王惠生用31年的時間書寫了一名堅守鄉村教育、不忘育人初心的教育人的風采。他多次獲得省市縣“優秀校長”“紅旗校長”等各種榮譽。
“作為教師,我的追求就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學生,努力把一切都給予我的學生們,竭力為鄉村教育添磚加瓦。”王惠生說。
?信心——
做好教育的底氣
“教育是立德樹人的偉大事業,教育人要用愛心、耐心守望教育,用自信努力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讓孩子們心中有理想,讓教育有未來。”這是王惠生多年從教的座右銘。
時間回到1986年5月,學校畢業后,王惠生懷著對教育事業無比的熱愛踏上了教師工作崗位,來到聞喜縣河底鎮南王小學任教,他先后在北郭、馬家莊、河底等小學任教。因為工作成績突出,2004年7月競選到河底鎮莊爾頭村擔任校長。當時,莊爾頭小學僅有40多名學生,上課的教室都是抬頭可見房梁的土坯房,學校教學質量全鎮靠后,家長對學校的信心嚴重不足。王惠生到來后,開始著手“搶救”這所瀕臨關門的小學。
他覺得,一所好學校必須首先給人一個育人好環境,他先從改善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入手。為了節約經費,他買來一些花格布,找了幾位工人,和他們一起用花格布為每個教室吊頂,改善了教室環境,讓孩子們的安全更有保障,再也不用擔心房頂會突然掉下土渣,同時,使教室更加溫馨,也使得校園環境變得優雅美麗。
“由于處于偏遠的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不高,這是生源減少的主要原因”,王惠生經過大量家訪調研找出了問題的癥結。于是,他決定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首先從制度抓起。學校制定了新的教學管理制度,新的課程體系。在一次新學期全體教師會議上,王惠生當著所有教師的面,把制度一條條地進行了宣讀。“要求教師做到的,自己得先做到。”他給自己定下來規矩,上班不遲到早退,校長要以身示范。在他的努力下,全校的教風、學風明顯變化了,學校的教學氣氛和業務討論的氛圍濃了,學校的教學質量明顯提升。
兩年時間,王惠生的付出和努力,不僅使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提高了,而且收獲了鄉親們的好口碑,當地的適齡學生紛紛回流,在校學生從40多名增至80余名;學校教學成績從原來的全鎮倒數,升至全鎮前茅,升級統考獲得全縣第一,實現了鄉村小學校的完美“逆襲”。
2006年,王惠生調任河底鎮坡申小學擔任校長。面對當時坡申小學校園硬件設施的不完善,身為校長的王惠生依然不等不靠,積極主動改變現狀。他自信地提出:一定要讓學校煥發出活力!
為了改變學校的面貌,他東奔西走,修建了學校操場,學生的體育活動有了新的場所;學校經費有限,他就帶領師生自己動手布置校園文化墻。不僅如此,在他的主張下,學校利用現有的師資開設了各類興趣小組,學生的在校生活開始變得豐富多彩。
為了向坡申村村民展示辦學成績,王惠生精心籌辦了元旦文藝匯演活動,從節目設計、舞蹈排練到化妝,教師們帶領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排練。學生家長和部分村民受邀出席,看著自家孩子的演出,家長們高興地說:“多少年了,第一次在學校看到這么精彩的節目,看到孩子們的不斷成長,作為家長非常滿意。”
經過王惠生和所有教職員工的努力,坡申小學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成為那一帶的群眾信賴的好學校,村民們對學校未來也愈加看好。
?決心——
發展是硬道理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王惠生無論走到哪里,都是一門心思撲在教育事業上,心系教育發展、心懷孩子成長。在他任職的農村學校,經過他的精心“栽培”,學校都一改原來的樣子,大踏步地前進,成為當地百姓口中的“好學校”。因此,王惠生走到哪,都深受群眾的好評和社會各界的肯定,成為百姓信任的“好校長”。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教育的發展成為時代的需要,針對農村學校的發展,王惠生的辦學理念也在不斷提高。他覺得,必須走發展之路,農村教育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2007年,王惠生任河底鎮蘇村小學校長,該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他又一次給自己自加壓力,又一次開始了新的“長征”,開始新的教育之路,他決心重塑這所學校的形象,立志把這所學校打造成一座標準化的農村寄宿制小學。
在學校的改造中,王惠生克服各種困難,與相關部門進行多次溝通,開展了一系列的修繕和改造工作。一段時間后,學校就新建了一座標準化的餐廳,師生的伙食得到了改善,破舊的宿舍得到了修繕,臟亂的操場煥發了新生,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生機。同時,他也引入了多媒體,使得學生們的學習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除了改善硬件設施外,王惠生也重視學校的軟件提升。他組織了一系列的教師培訓活動,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在教學中,他還承擔了省級課題“手抄報助力學生習作水平提升”,使得學生們的習作水平明顯提高。在王惠生的努力下,學校的教學質量逐漸提升,學生的成績也有了顯著的提高。此外,他還非常重視學生的生活管理。他制定了嚴格的生活紀律,保證了學生的生活秩序。
歲月荏苒,斗轉星移,經過8年的努力,在王惠生的帶領下,蘇村小學這所寄宿制學校從180名學生發展到千余名學生,由單軌制變為三軌制,成了一所有活力、有競爭力的學校。目前蘇村小學已經不是過去的模樣,而是成為聞喜縣河底鎮一帶有名的學校。
?恒心——
堅持不懈辦“好學校”
“這是我們學校的勞動基地,有15畝大,這里有每個班的勞動試驗田,有根據四季變化種植的莊稼,這是我們學校特有的勞動課基地。”時值暑期,在河底鎮西郭小學校門口,校長王惠生給記者介紹該校的勞動基地。
時間還得回到2015年,在蘇村小學干了8年校長的王惠生再次被調任至西郭小學擔任校長,又一次開始了他的重塑新學校之旅。剛上任不久,在他的倡導下,學校先立“魂”,他帶領全校師生集思廣益,確定了校風校訓,編寫校歌,設計校旗,全校師生有了精神寄托。
一年多時間,小小的西郭小學校園變大了,變亮了,變美了,教師安心了。西郭小學地處中條山腳下,學校生源來自西郭村附近三四個村子,學校的變化和發展使得家長對學校越來越信任,學生也越來越多,由原來的三四百人,增加到現在的近600人,原來少人問津的小學校又成了當地百姓眼中的“好學校”。
近年來,隨著“雙減”政策實施,王惠生帶領全校教師積極做好“五項管理”工作,開足開全國家課程,并結合學校場地優勢、資源優勢、師資優勢,走出了一條順應天性、張揚個性的“社團+一班一品”特色教育之路。學校現已建成體育類、藝術類等校級社團5個,班級社團17個。
為了培養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他提出在學校設立勞動實踐教育基地。2022年4月基地成立后,他指導各班劃分責任田,并提出給自己留一塊責任田,以身作則帶領師生共同在基地勞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流汗出力、磨煉意志,培養了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同時,在他的提議下,學校創建了“1+N”融合課程體系,即學校在試驗田勞動這個“1”基礎上,著力將田間勞動與其他教育協同融合,如將勞動教育與清廉文化相結合,讓孩子們在懂得勞動光榮的同時,又懂得崇廉尚德的意義,使學科教學從智育的單維發展邁向勞心與勞力、智力與體力、動腦與動手的平衡統一。
近年來,西郭小學的教育教學成績得到了市縣教育部門的肯定,先后榮獲各項榮譽,成為了聞喜縣農村教育的一個標桿校。
在多年的教育之路上,王惠生始終堅信,做好家校共育是學校教育的另一個堅實基礎。王惠生認為,教育是家校共同的責任,只有雙方攜手合作,才能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在這個理念的引導下,他以無比的熱情和毅力,為推動家校共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定期組織家長會,讓家長們深入了解學校的教學理念和孩子們的學習情況。他還親自進行家訪,深入學生家庭中,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狀況。他從不怕麻煩,始終以一顆平等的心去面對每一個學生和他們的家庭。他的行動讓家長們感受到了學校的關注和關心,也讓他們更加理解并支持學校的各項工作。在他的推動下,學校還建立了家校共育聯絡站,并使其成為家長臨時休息、家校溝通的“窗口”,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橋梁越來越穩固,家校共育的模式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贊譽。
“31年風雨兼程,初心不改砥礪前行。這一路走來,有艱辛更有成長,有付出更有收獲。從站上講臺的那一天起,看著農村孩子求知若渴的目光,我便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責任,心中便有了清晰的目標,我要讓農村孩子的未來之路走得更遠,讓農村學校成為鄉村最美的風景。”王惠生望著校園不遠處的中條山自信地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