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9-06
運城晚報西安訊(記者 孫蕓苓 見習記者 楊穎琦 實習生 陳柯邑)踏跡尋道,觸摸鹽文化遺跡。9月5日,河東鹽文化調研萬里行調研組一行人到達此次活動的第三站——陜西省咸陽市。

咸陽境內水系發達、河道縱橫,沿岸渡口星羅密布,尤以渭河邊的咸陽渡最為著名,史稱“秦中第一大渡”。調研組一行人站在咸陽古渡遺跡上,明清時期的木樁、石堤就在腳下,仿佛曾經漕運的繁華從未離去。這里伴隨著歷史變遷、城市發展,記錄著往來的商貿溝通,見證了周邊的文化交流。
當天下午,調研組一行人來到第四站——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博物館。
法門寺博物館館藏眾多,其地宮出土的以唐僖宗乳名“五哥”為標記的系列金銀茶具,真實再現了唐代人如何制茶、吃茶,是唐代宮廷茶道興盛的實物證據。其中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盤絲座葵口素面小銀鹽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據法門寺陳列研究科馬釗介紹,唐代吃茶流程十分講究,有炙茶、碾茶、羅茶、一沸調鹽、二沸投茶、三沸育華、酌茶等步驟,其中調鹽可以提味增香,使茶湯更加鮮美、富有口感,而銀鹽臺正是為盛放鹽所制,鹽臺中間蓮蓬凹陷處就是盛放鹽的地方。在唐代,河東大鹽作為供應兩京的官鹽,是宮廷煮茶的必需品。
在這里專家們感慨,充滿煙火氣的河東大鹽,在唐朝已經走出老百姓的餐桌,登上了奢華雅致的貴族茶臺,平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