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7-31
見習記者 李星星
推門見山,樹木蔥蘢;千年古村,赫然在目。
古村落與露營基地,明清古建筑與農家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農耕民俗文化研學基地……在多種元素交融中,稷山縣西社鎮馬家溝村展現出農文旅融合的新氣象、新圖景。
繪就新圖景,當然離不開人的力量。在馬家溝村,村干部、村民、企業家共同發力,構建鄉村旅游發展新格局。
守故土 尋鄉愁
驅車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山里,風動,影隨;道旁,柳斜,路轉。小亭子里,游客們正喝著山泉水沖泡的茶,吃著農家飯,嘮著家常,無比愜意。
古村落的風致,框在了馬趵泉的圖景里。
這場景,擱在幾年前,村里人可不敢想象。
馬趵泉是個自然村,由稷山縣西社鎮馬家溝行政村所轄,地處西社鎮北部山區,北依蟠龍山、南臨棲鳳嶺,是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五批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山西省首批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可追溯至隋朝末年的悠久歷史、獨特的山中石頭村、八大景色、四大自然奇觀以及隨處可見的特色,繪就了馬趵泉村的神秘底色,也讓農文旅融合發展有了依托。
可是,在山村里發展旅游產業并不容易,必須有先行者。
馬家溝村村會計韓彬彬就是這些先行者當中的一員。
“我之前跟妻子在鎮上打工,生活還算過得去,但總是感覺很焦慮、很浮躁。我是馬趵泉人,近幾年村里旅游業發展起來了,我覺得前景非常可觀,就回來把村里的老房子重新修整了一下,開了一家農家樂,起名花田酒地。”韓彬彬說。
花田酒地的位置優勢十分明顯,游客一走出停車場就會看到。
幾十年的老房子用泥漿重新粉刷,再用茅草、石碾、盆栽、爬山虎等進行裝飾,顯得趣味盎然;
院子里設置了兩處涼亭,老舊的門板經過翻新,成了吃飯、喝茶的桌子,用以招待來往的游客,體現出主人的巧思;
不設院門,沒有門鎖,院子口擺放著兩個小黑板,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每日菜單,盡顯主人的好客之情;
廚房里,韓彬彬的妻子忙得不亦樂乎,制作著可口的農家飯……
“剛回村的時候,很多朋友不理解。我也猶豫過,沒有游客來,該怎么辦。但我喜歡村里的生活,開農家樂是我的夢想,我希望早點實現。我自己設計、自己搭建,同時將修建流程通過自媒體平臺記錄下來,網友都很喜歡看。”韓彬彬告訴記者。
事實證明,游客喜歡馬趵泉村的風景。去年5月試營業期間,韓彬彬店里幾乎天天爆滿,游客對飯菜的評價好,對馬趵泉的生活很是向往。

韓彬彬在花田酒地農家樂內等候顧客
韓彬彬做農家樂,是夢想、是情懷,更是帶動村里旅游產業發展的責任。
“我們村干部不帶頭,就沒有村民做,村里的旅游業就發展不起來。”韓彬彬表示。
目前,馬家溝村建有1個大型戶外露營基地、4個農家樂、2個特色民俗文化研學基地、1個農耕民俗文化研學基地,修繕了百年古宅“光裕堂”和省級愛國教育基地。去年,村里接待游客量達5萬人次,消費額達500余萬元。
花7年 修古宅
光裕堂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一座具有300多年歷史,承載了愛國主義文化、民俗文化的明清古宅。但在聽了光裕堂主人韓玉太先生聲情并茂的講述后,就會發現這座古宅所承載的情懷更令人感動。

韓彬彬在農家樂內侍弄花草
光裕堂寓意“光大志向、裕豐萬代”,是韓氏宗族的祖庭,也是馬趵泉村重要的文化標志之一。其建筑風格融合了南北方的建筑特色,輔以青磚匾額,更添韻味。過去,韓氏家族興旺時期重大議事都在此院舉行。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古宅破落了。到韓玉太這一輩,院落已經不能住人,韓玉太一家也搬遷到了縣城附近的移民安置小區。
修房子,韓玉太之前從未想過,可他禁不住父親的“嘮叨”。
“剛開始我不想修,父親就罵我是敗家子。罵得多了,我逐漸感受到他對這個事很重視。我想,這可是老父親一輩子的愿望啊,便決定修。”韓玉太說道。
從2016年開始,韓玉太著手修繕這座古宅。
資金不夠,他就打工賺錢,賺一點、修一點;房墻塌了,他就到處搜羅石頭、木料,慢慢砌、緩緩修;光修好房子還不夠,他將愛國主義文化、民俗文化融合進去,提升古宅的文化厚重感。
“我修著房,父親坐在坡上看著,那時他臉上洋溢著幸福,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房子修好了,父親不在世了,但他走的時候沒有遺憾,很安詳。”韓玉太感慨地說著。
歷時7年,花費近60萬元,光裕堂終于在今年5月2日對外開放了。
韓玉太告訴記者,其父親韓文文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對黨的感恩、對祖國的熱愛,是他一生的堅持。在光裕堂修繕的過程中,愛國主義文化是絕對不能割舍的。為此,韓玉太專門設置了紅色展廳。展廳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名為《我父親的老戰友——李玉山》的宣傳畫板。
“李玉山是我父親的老戰友,今年95歲。當他得知我要將光裕堂打造成愛國文化傳播基地時,非常感動。盡管行動不便,他還是在家屬的陪同下來到村里,在展廳拍了照片,表示對我這份事業的支持。”韓玉太告訴記者。
7年的堅持,韓玉太實現了父親的愿望,繼承并弘揚了家族文化,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無限的熱愛和敬畏。
如今,光裕堂修好了,開放了。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讓更多人來體驗,是最迫切的事情。
目前,游客前來光裕堂參觀目前免費。“賺錢不是著急的事情,先把知名度打開,把光裕堂宣傳出去,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能盈利。”韓玉太說。
給支持 助研學
犁、耙、推板……傳統農具啟發游客感受農耕文化和智慧;
縫紉機、月餅模具、織布機……老物件串聯起我們對舊時光的記憶;
投壺、刻紙、石碑拓片……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將傳統手藝進一步傳承。
這是馬家溝村農耕民俗文化研學基地(以下簡稱“研學基地”)。

馬家溝村農耕文化體驗基地的工作人員在準備剪紙小樣
研學基地內,不少游客在參觀體驗。只見一位5歲的小朋友,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手持小刻刀,一比一劃地刻紙,紙的碎屑掉了一地,不一會,龍的形象出現了。小朋友臉上笑開了花,立即將作品向其父母展示。
“研學基地是今年5月份開業的,前來體驗的游客很多,大家對這里的老物件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小朋友,來了總要自己動手玩一玩。”馮戰姣說。
馮戰姣是村干部,也是研學基地的工作人員。在她的介紹中,記者了解了研學基地的創建過程。
近年來,憑借獨特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優勢,馬家溝村按照“項目為要、文化為媒、產業為介”的發展思路,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致力于打造集旅游觀光、休閑養生、果蔬采摘、民俗體驗、親子游樂等于一體的融合發展模式。
薛強是馬家溝村村委會委員,他在稷山縣城開了一家廣告公司,生意不錯。為了響應村里發展旅游產業的號召,他計劃自己投資,打造一家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研學基地,為馬家溝村旅游產業貢獻力量。
做研學基地得要有場地,場地從哪里來?這讓薛強犯了難。
馬家溝村村“兩委”得知后,積極為薛強出謀劃策。多次討論后,村“兩委”決定將村委會大院和一樓辦公室以每年8000元的價格出租給薛強。
場地有了著落,薛強緊鑼密鼓進行裝修和設計,共投資了30余萬元。他走街串巷,“淘來”眾多老物件,引進了多項傳統工藝體驗項目,提升游客滿意度;他雇傭村里的婦女,在研學基地提供游客接待、項目講解等服務,為村里提供了數十個就業崗位。
“研學基地剛開業還未實現盈利,所以我們現在工資不高。但是,能把村里的文化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馬家溝村、了解馬家溝村,來馬家溝村游玩,把村里的旅游產業做大、做強,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馮戰姣說。
據了解,研學基地目前可以免費體驗,后續將根據實際運營情況收取每人10元的體驗費。
“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擴大宣傳面、提升知名度,等游客多了后,我們將打造廚房,接待旅游團,增加項目的收益。”馮戰姣說。
除此之外,為打造以旅興農、以農促旅、文旅結合、城鄉互動的鄉村旅游發展新格局,馬家溝村還做了很多努力。
為了能給游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馬家溝村村“兩委”從年初就開始規劃,對整村的人畜飲水、污水管網、街巷護坡等基礎設施進行提升改造。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宣傳力度,規范運營管理,發揮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讓更多的村民和游客參與其中,實現真正的農文旅融合、景村共榮、景帶民富。”馬家溝村黨支部書記裴玲紅表示。
攝影 記者 金玉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