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7-07
記者 裴旭薇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居民生活垃圾的產量也在逐年增長。
每天,每個家庭都會產生生活垃圾。一般情況下,大家會將垃圾裝袋丟進小區垃圾桶內。隨后,小區或城市保潔人員會集中清理并將垃圾運走。那么,在我們的城市,這些垃圾被送到了哪里?最后以哪種方式處理掉?是否會對城市環境造成污染?生活在這里的每個人可以通過舉手之勞為垃圾處理和城市環境的改善做些什么?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夏縣廟前鎮的生態環保產業園區,探訪投產使用不久的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現場,揭秘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的“重生”之旅。
從填埋到焚燒發電的跨越
運城作為人口大市,每天會產生多少生活垃圾?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市常住人口為471.85萬人,按權威資料統計的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公斤至1.2公斤算,全市每天都會產生生活垃圾5000噸左右,如果集中在一個足球場,差不多能堆一米高。其中,包括中心城區在內的鹽湖區約96萬常住人口每天會產生近1000噸生活垃圾。
據悉,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之前,我市對生活垃圾連續十多年采用集中填埋處理的方式,雖然經過簡單的污染物處理,但隨著城市垃圾的增多,除了帶來土地資源的大量占用導致飽和外,還會對地下水、土壤、空氣造成嚴重污染。
“垃圾填埋對土壤的污染很多是不可逆的。日常生活垃圾中,自然降解時間最短的果核,大約需要2周時間,報紙、紙袋的降解大約需要1個月,比較常見的香煙頭降解需要10年,而塑料袋的降解需要1000年,像玻璃管、玻璃瓶的降解則長達100萬年,可以說幾乎永遠無法降解。”我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實施方——山西中科通匯新能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岳重志向記者細數常見垃圾自然降解的時間和危害。
填埋導致垃圾對人們健康和生存環境產生威脅,已不能適應城市發展和生態環保的要求。這種情況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的方式應運而生。岳重志告訴記者,垃圾焚燒發電經歷從無序焚燒到焚燒發電的萌芽、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后,逐漸走向成熟,成為世界許多發達國家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
為統籌推進“十三五”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作,省政府在“十三五”規劃中要求,“十三五”期間,山西省主要地級市的生活垃圾必須實現零填埋、全焚燒的目標。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圍繞讓城市更有品質、更具魅力、更加宜居的工作目標,統籌推進“十三五”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作,經過多方考察論證,決定實施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并將該項目列為運城市“1311”重大工程項目和助推綠色低碳發展的重點項目和民生項目。
資源有效利用率達99%
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由運城市城市管理局采用PPP模式實施建設,由西安中科生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運城市安康固體廢棄物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7.52億元,占地133.6畝,于2021年3月15日開工建設,2023年2月9日建成投產,主要服務范圍為中心城區、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鹽湖工業園區及鹽湖區各鄉鎮、平陸縣、夏縣。
該項目日處理垃圾1200噸,每年可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43.8萬噸,發電1.3億千瓦時,通過生活垃圾集中收運、儲存、發酵、焚燒、產生蒸汽發電并網,真正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這也意味著我市生活垃圾處理正式開啟“全焚燒、零填埋”新篇章,實現生活垃圾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同步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山西中科通匯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通過操作機械抓斗抓取垃圾。
在山西中科通匯新能源有限公司垃圾吊控室,兩名工作人員不停地操作機械抓斗對垃圾池的垃圾進行抓松和堆放。透過玻璃墻記者看到,29米深近2萬立方米的垃圾池,一邊連著垃圾車傾倒口,一邊連著焚燒爐入口,從池內垃圾的顏色基本可以判斷堆放的時間。據悉,進場的垃圾需要在這里進行5天至7天的發酵,瀝出垃圾中水分后,被送進焚燒爐進行烘干,隨后進入溫度850℃—1050℃的高溫焚燒爐內進行燃燒,轉化為高溫的燃燒氣體和性質穩定的固體殘渣,并釋放出熱量,加水產生蒸汽,再利用蒸汽推動汽輪機發電,這就是垃圾焚燒發電的基本流程。
記者注意到,雖然每天處理如此多的垃圾,但該項目整個廠區沒有一點難聞的味道。岳重志表示,從垃圾車進場開始到整個焚燒處理的操作車間全部設置了負壓環境,垃圾發酵和焚燒的過程不會有異味散出來;工作人員通過遠程控制系統對焚燒爐的容量、溫度、壓力等進行實時監測和控制,實現機械化、智能化焚燒發電。
岳重志告訴記者,作為生態環保產業項目,該公司在垃圾處理的過程中做到了全程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垃圾堆放產生的滲濾液和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全部在廠內處理達標后進行生產回用;焚燒中產生的煙氣也采用先進技術進行處理,嚴格達標排放;焚燒后垃圾體積減小80%,減少了對土地資源的占用;每噸生活垃圾可發電300度左右,大約每5個人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通過焚燒發電就可以滿足1個人的日常用電需求;焚燒后產生的爐渣可以作為普通建筑材料的原材料加以利用。可以說,垃圾焚燒發電的資源有效利用率達到了99%。
垃圾分類產生價值
岳重志告訴記者,項目投產以來,每天至少有100輛垃圾車先后送來1000噸左右的生活垃圾,其中,鹽湖區的垃圾占到大約七成。目前,該項目日處理能力達到1200噸,預計可以滿足鹽湖區5年至10年的垃圾處理需求。
那么,垃圾焚燒發電帶來經濟效益,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是否意味著不需要在源頭實行垃圾分類呢?答案是否定的。岳重志表示,目前,集中運送過來的垃圾中不乏裝修材料以及廢棄家具等大件垃圾,還有電子產品、電池等有害垃圾,這些垃圾含有金屬、油漆等有害物質,在焚燒后會產生大量污染氣體,大大增加了企業煙氣凈化的成本。
“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的生活垃圾中普遍混有廚余垃圾,飯菜殘渣和湯水在送過來后產生大量滲透液,除了對設備造成腐蝕外,還會因為處理廢水而導致每天增加4萬元的運行成本。”岳重志表示,一些可回收垃圾如果能在源頭進行分類并回收利用,其產生的經濟價值遠高于焚燒產生的價值,更能體現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我們要打造開放式廠區,吸引學生和社會人士參觀學習,讓大家了解垃圾焚燒發電,共同參與垃圾治理和環境保護,守護我們的綠色家園。”岳重志表示,該公司正在建設的運城市餐廚垃圾處置及資源化利用PPP項目也即將投產,總投資1.46億元,設計總規模為日處理餐廚垃圾200噸、地溝油15噸,均采用目前國內比較成熟、先進的餐廚垃圾處理技術。
但丁說,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垃圾“變廢為寶”的循環利用,離不開城市每個人思想意識的提升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一個好消息是,我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所在的運城市生態環保靜脈產業園目前正在加緊建設實施,占地908畝,這里將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垃圾處理廠、污泥處理廠、糞便處理廠、病死畜禽處理廠、醫療廢物處理廠、危險廢物處理廠等城市固體廢物資源化處理設施。屆時,園區企業之間會實現水、電、氣和原材料的循環利用,以新型數字化技術為基礎,打造智慧園區,真正建立我市城鄉垃圾處理的長效機制,助力運城高質量發展。

位于項目廠區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科普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