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4-28
本報記者 李宏偉 文/圖

近日,萬榮縣特教學校教師上門給殘疾學生送教。
“老師,我還想學習繪畫,畫出世上最美的風景。將來,我想發揮自身所學從事動漫創作。”在萬榮縣光華鄉薛吉村殘疾學生小張家里,已經是萬榮縣特殊教育學校“老學生”的小張對親自前來送教上門的校長李鵬程說。
小張是該校成立之初就開始送教上門的學生,時間已經長達9年之久,但是為了圓小張這個“折翼天使”的上學夢,萬榮縣特教學校不間斷地給她送教上門,幫她成長。春去秋來,年復一年,雖然時間在變,人員在變,但送教的路線不變。9年時間的堅持,小張逐漸成長起來,自信起來,目前已經成為薛吉村小有名氣的網絡技術能手了。這是萬榮縣特殊教育學校堅持送教上門“一堂課”、不放棄任何一個重度殘疾學生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萬榮縣特教學校堅持特教普惠于民的宗旨,辦好群眾滿意的教育,從2014年學校成立開始,就開展送教上門,送課到人。從最初的嘗試和探索,到目前的特色化育人、全方面保障,該校堅持育人初心,風雨無阻送教上門,不讓一個重度殘疾孩子失學,讓每個不能到校的重度殘疾孩子人人享有“一堂課”,人人享有教育的溫暖、知識的力量。9年來,該校共為300多名重度殘疾學生送教上門,到目前仍堅持為36名學生送教上門。9年來,上門送教不僅圓了眾多重度殘疾孩子們的上學夢,而且讓他們健康成長,自強自立,向陽而行。
與愛同行 真情送教
薛吉村距離萬榮縣城40多公里,開車大約一個小時,快到殘疾學生小張家門口時,小張的奶奶就在巷口早早地迎接前來送教的教師一行。看到送教的教師,小張奶奶高興地說:“娃早早在家等你們哩,高興得不行。”
小張患肌肉萎縮癥,但她樂觀堅強,積極向上。近年來,萬榮縣特教學校從剛開始給孩子送知識,送手工練習,到現在孩子對信息技術感興趣了,學校又專門安排信息技術教師李澤翡給小張送電腦技術課程,不僅送辦公自動化、圖片處理、動畫制作、視頻處理等課程,還送電商營銷課程等。
幾年來,教師李澤翡精心備課,耐心送教,激勵小張增強信心,學習信息技術技能。現在小張時常運用學到的知識,幫助鄰近的留守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幫助他們進行網上購物。2019年11月份開始,通過努力,小張成了一名淘寶客服,可以憑著自己的能力掙錢養家了。目前,她已經累計掙了一萬余元,實現了人生價值。奶奶高興地逢人便說:“我娃有出息了,多虧了特教學校的老師,這李老師不是親戚勝似親戚。”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在家住萬榮縣城的殘疾學生小路家里,送教教師桑玲芝正在給小路上誦讀課。3年前,小路因患肌營養不良癥無奈退學,他雙腿失去行走能力,只能與輪椅為伴。
桑玲芝告訴記者,給小路送教3年來,她根據小路的身體狀況、認知程度、發展情況,設定了送教教學目標,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教學用具、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讓小路得到適性發展。現在小路可以在短時間內背誦一首兒歌,朗讀一篇課文,學會一首古詩。從最初的膽怯到如今的直率,小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自信堅強起來,對生活充滿了熱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送教路上,風雨兼程,與愛同行。”桑玲芝感慨地說。
在距離縣城不遠的皇甫鄉殘疾學生瑤瑤家里,送教教師賈智宏給孩子上讀寫課。雖然瑤瑤手使不上勁,但是她還是努力地寫著。賈老師在一旁不斷地鼓勵著瑤瑤。上午40分鐘時間,瑤瑤學會了寫幾個字,隨后,賈老師還給她進行了康復訓練。
賈智宏告訴記者,瑤瑤患有線粒體疾病,原來孩子還能蹣跚走路,后來越來越走不了,現在只能在輪椅上了。幾年來,賈老師根據瑤瑤的身體狀況、個性特點、認知能力,制訂了個性化教學方案,采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創設現實情景,進行生活化的教學,現在孩子變得非常積極樂觀,還時常給她發語音留言——背誦古詩。在送教的幾年里,她始終堅持以愛心、耐心、恒心的送教理念,堅守特教育人初心,以人民教師為人民的使命和責任,為殘疾兒童撐起一片天空,讓他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用心探索 科學送教
為切實保障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觀原因不能到學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殘疾兒童青少年受教育的權利,真正體現教育公平,從2014年建校之初,萬榮縣特殊教育學校便開始了送教上門工作的嘗試和探索。多年來,圍繞著“怎么送”“送什么”“送到哪”的問題,該校不斷進行創新教研,改進送教模式和方法,加大送教上門工作力度,根據變化適時制訂科學的送教方案,把送教工作做得更規范、更扎實。
“給重度殘疾兒童青少年送教上門屬于特殊教育的外延工作,是利用特教學校資源及技術為不能到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殘疾孩子,提供巡回指導性服務。怎樣開展此項工作?如何組織實施?送教上門過程如何管理?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李鵬程告訴記者。
為了讓更多的殘疾兒童青少年和家庭享受到黨的好政策,在送教工作中,該校先后根據《山西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等文件精神,堅持每周至少送教1次,每次2課時—4課時,確保每年送教120課時以上,讓每個重度殘疾孩子有學上,上好學,甚至能成才。為了讓送教落實落細,該校專門成立了組織領導機構,出臺了切合工作實際的實施方案,從而確保重度殘疾兒童青少年送教上門工作得以科學規范地組織起來。
在多年的送教上門工作實踐中,該校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通過完善的制度保障送教工作。如組織職能方面,該校分別制定了學校送教上門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職責、學校醫教結合康復技術指導小組工作職責。崗位職責方面,出臺了送教上門責任教師工作職責、送教上門工作流程、送教上門教師隊伍管理制度、送教上門服務協議書等,使得該校送教上門工作的管理和實施變得有章可循。另外,該校還為每位送教學生制作了送教信息欄,張貼在其家里,給每位送教教師定制了有學校標志的紅色馬甲,使每一次的送教都是一次愛心之旅,奉獻之旅,也讓學校的送教工作成為溫暖眾多殘疾人的美麗風景。
送教不僅送知識、送技能,還送健康。該校針對送教上門的教育康復對象大多是身心發展缺陷狀況比較嚴重孩子,需要長期的多方面的特殊服務等情況,在送教中,該校推行醫教結合理念,施行“醫教結合康復理念及綜合康復體系”的優選策略,提高學生四項基本能力,培養他們對日常生活中常見事物的認知能力,培養他們與人簡單交流溝通能力,訓練他們具有適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通過對一些功能的康復訓練,使其運動技巧、站立、行走等肢體運動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李鵬程說,上門送教情況涉及的學科門類多,學情復雜,施教措施紛繁,開展起來的確有一定的難度,學校多次派教師外出參加“動作康復和語言康復”培訓,參訓教師回來后再在學校對其他教師進行二次培訓,從而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保證了送教上門工作的有效、有用,并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下去。
初心不改 送教不停
知識對孩子們來說,是點燃希望的火種,是他們走向未來的燈塔。而送教送知識對教師來說,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一輩子的事。多年來,萬榮縣特教學校教師們不忘育人初心,堅持送教上門,給殘疾學生帶來了希望,促進了萬榮縣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
萬榮縣重度殘疾兒童青少年家庭居住地分散,該校教師人數有限,送教上門服務困難重重。多年來,在學校的統一規劃下,送教上門實行分區覆蓋,分組落實,責任到人,確保送教工作落地生根,劃石留痕。該校還根據學生身體狀況和認知所需,確定送學科知識、送康復訓練、送職業技能三類送教內容。2019年至2023年,該校分別購置了功能齊全的送教箱,整理完善了送教學生的基本信息資料,為每個送教學生家中張貼送教責任牌。同時,在堅持每月至少兩次送教上門的基礎上,建立了送教微信群,適時進行網絡送教與康復指導,還結合萬榮縣地圖,繪制了送教分布示意圖。
目前,該校送教范圍已涉及全縣13個鄉鎮34個村莊36名學生,切實保障了縣域內重度殘疾兒童青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益,送教服務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此基礎上,萬榮縣特教學校進一步完善送教上門工作體制和機制,讓此項惠民服務得以扎實推進,甚至再延伸至在普教學校里隨班就讀的輕度智力落后學生的巡回指導,讓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殘疾兒童受到全方位關照。同時,該校讓教師不斷學習醫教結合教育康復技術,從技術層面提升送教上門服務質量,讓送教上門工作的“含金量”更高,讓重度殘疾學生真正得到各種有益于身心的康復訓練,從而更好地提高殘疾孩子的健康能力、認知能力,有效改善了其身心殘障狀況。
“送教工作雖然平凡而艱辛,但我們會義無反顧地把工作堅持下去,并不斷學習、探索完善送教工作,把它做實做好,為重度殘疾兒童青少年送去希望。”李鵬程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