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4-17
記者 朱姝
時值4月仲春,春雨蒙蒙中,結出朵朵蘋果花的果樹為河東大地帶來一抹純凈,欣欣向榮的蘋果長勢為果農們帶來豐收的希望。
“運城蘋果”作為“三個運城”區域公用品牌之一,經過多年發展,這一品牌在國內做出了名聲,叫得響、賣得旺、價格高。2022年9月5日,2022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在京發布,“運城蘋果”榮登2022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百強榜。
2015年6月,“運城蘋果”代表中國鮮蘋果經過17年艱苦談判,突破多項技術壁壘,首次出口美國市場。同時,全市標準化果園面積穩步增長,綠色果品認證面積不斷擴大,已銷往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秘魯等世界六大洲76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我市奮力推進品質果業、品牌果業、誠信果業,著力發展綠色果業、健康果業、幸福果業,使“運城蘋果”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品牌競爭力不斷走高,果業發展走上快車道。
記者在走訪中看到,圍繞一顆蘋果,我市從育苗、種植、儲藏、分選、銷售等環節,實現了農產品標準化現代化生產,更為琢磨透“土特產”作出了“運城蘋果”的生動注解。
“土”中顯適宜
國家級資源助推
“土”是基于一方水土,有什么樣的水土,播撒什么樣的種子;有什么樣的資源,就發展什么樣的產業。
運城位于北緯35度蘋果黃金生產帶,土層深厚,具有黃土高原和平原、丘陵等多種地貌特征,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黃河水利惠及全境,這些獨特的地理和資源優勢,使得我市適合北方多種果品的生產,特別是我市光熱資源豐富,無霜期長達220天,在北方水果產區物候期偏早,各類水果可早成熟10天—15天,擁有品質好、上市早的先天優勢。
依托我市資源稟賦、條件優勢,“運城蘋果”如何選擇適合種養的類型、發展的方向?記者走進國家現代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運城蘋果”綜合試驗站(以下簡稱“試驗站”)尋找答案。
位于臨猗縣北景鄉西里村的試驗站里,工作人員給結出花朵的蘋果樹進行疏花。

國家現代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運城蘋果綜合試驗站內,工人在修剪果樹。
“國家現代蘋果產業技術體系是由國家蘋果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和綜合試驗站兩個層次組成。我們這個試驗站主要承擔新品種試種,不斷試出更符合咱們運城本地及周邊地理條件、適宜種植的蘋果新品種?!痹囼炚鞠嚓P負責人介紹說。
目前,試驗站基地共引進優良新品種30余個,主要有魯麗、秦陽、嘎啦優系、煙富優系、新涼香、天紅二號、2001富士、維納斯黃金等。引進優良砧穗組合近40個,此外,為實現果園管理的現代化,實施了水肥一體化管理,購置了噴藥彌霧機、割草機、開溝施肥機、枝條粉碎機等果園機械。
試驗站位于黃土高原蘋果產區,臨猗縣被農業農村部列為黃土高原蘋果優勢產業帶重點縣,蘋果面積達70萬畝,是山西省重要的蘋果生產基地。試驗站占地面積99畝,現有科研樓、專家樓、貯藏量2000噸的恒溫庫和水果包裝車間,輻射帶動萬榮、平陸、臨猗、芮城、鹽湖等5個示范縣(區)和12個蘋果生產試驗示范基地,擁有團隊成員和示范縣技術骨干共計20人。目前,該試驗站已成為引領運城乃至山西現代果業發展的新引擎。
試驗站主要承擔郁閉果園群體結構優化與改造、矮砧集約果園建立、成齡果園肥水高效利用、新品種引進與區試、果園土壤培肥與連作障礙克服、果園三大病害綜合控制等技術研究示范及當地經濟政策研究。同時,組織團隊成員、技術骨干、科技服務團人員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每年開展技術骨干培訓2期—3期,培訓人員200人次以上。采用邊研究邊推廣的辦法,把體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時推廣到當地的生產實踐中,提高科技水平及果園生產效益。并進行調查研究,采集各類信息,監測分析疫情、災情等動態變化并協助處理相關問題,向當地政府提供果業發展可行性建議,促進果業可持續發展。
篩選出適宜本地的優種,更需要優秀苗木支撐。
早在2020年,臨猗縣就通過招商引資,成立了臨猗縣領航達果業科技有限公司,引進了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的新技術,建設了國家級良種苗木繁育基地。
在培養室,透過落地玻璃窗,眼前的培養架上擺滿了一個個正在瓶里或悄悄擴繁、或慢慢生根的綠色小芽,架子上貼著每瓶小芽的出生日期。每個小瓶中都是一株株高1厘米到4厘米的蘋果嫩苗?!敖涍^基質生根,這些種苗就可以移栽大田。脫毒種苗抗逆性強,可從根上防治果樹病毒病?!迸囵B室工作人員介紹道。
“運城蘋果”不斷充分挖掘、激活本地優勢資源,并依托國家級資源助推,分析新的市場環境、新的技術條件,讓“土”字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特”出新優勢
“特”“優”發展打造品牌
“特”是突出區域特點,體現區域優勢。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國際視野規劃、國家標準建設、省級戰略推動、特色優勢引領”,不斷找準著力點,持續推進“運城蘋果”“特”“優”發展,在提升品質、打造品牌上下功夫,逐漸形成屬于“運城蘋果”自己的比較優勢。
“運城蘋果”的“特”“優”興果,體現在品牌先行。

國家現代蘋果產業體系(東卓)示范基地。
在臨猗縣北辛鄉東卓村的國家現代蘋果產業體系(東卓)示范基地中,一行行果樹在春雨中顯得更加生機勃勃。
該基地占地100畝,以南果戰略推動,致力打造“抗重茬、雙脫毒、免套袋、少拉枝、宜機化、早豐產”的現代化蘋果示范基地。
——引進新品種。引進國內外優良新品種大衛嘎啦、緋脆、秋映等品種,選用抗重茬矮化自根砧,實現了品種和砧木“雙脫毒”,破解了老果園不能直接更新重茬栽培的難題。
——集成新技術。采用現代蘋果矮砧集約栽培六大核心技術,即以高紡錘形樹形為主的簡化修剪技術,以生草覆草為主的生態果園建設技術,以滴水灌溉平衡(配方)施肥為主的水肥一體化技術,以機械施肥除草打藥為主的宜機化管理技術,以綠色防控為主的病蟲害防控技術,以藥劑疏花疏果及果實免套袋為主的簡約栽培技術。
——運用新模式。采用品種砧木“雙脫毒”大苗建園,寬行密植,通風透光,便于機械化作業,實現了省水、省肥、省力、省地,穩步實現“一年栽樹,兩年掛果,三年豐產”的目標,畝產量預計在4000公斤至5000公斤。
“以‘三新’模式打造早熟蘋果,讓我們臨猗蘋果甚至是‘運城蘋果’提前上市,就像我們臨猗果業提出的口號,爭取早贏天下?!痹摶刎撠熑酥x巷管談起自家的產品信心滿滿。
從“賣產品”到“賣品牌”,從“創品牌”到“亮品牌”,我市現代果業發展邁入一個新時代,以“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為特色的果品產業示范基地隨處可見,“綠色化、標準化、特色化、優質化、融合化”的區域特色初具規模。
我們再將視線移至臨猗縣北景鄉。
走進臨猗縣北景鄉西里村的一處智慧果園,記者看到在現代果業發展中,我市堅持把“互聯網+”作為帶動現代果業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圍繞“土、肥、水、機、綠、銷”等重點發力,融合推進智慧果業發展。
智慧果業掌上打理,一鍵啟動運城高質量果業發展的“云”端。
“有了物聯網技術,蘋果種植靠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我一個人就可以管理上百畝果園,這樣的省工新模式便捷實用?!迸R猗縣北景鄉西里村智慧果園園主王社民說。
“產”出新未來
多元銷售助力產業振興
“產”是要立足特色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助推產業振興。
一個個蘋果放在果品分揀設備的“專座”上,經過一系列儀器設備,對蘋果的重量、糖度、果面、霉心病等進行量化分析、精準分級。經過層層篩選后的優質蘋果,被分往不同的軌道,通過人工的再次查驗后,進入真正的“地上流水線”,與“天上流水線”的印有“御品一園”的紙箱相遇,被人工裝箱后,進入市場銷售。
這里正是臨猗縣御品一園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御品一園”)的電商分揀車間。

工人在御品一園水果分揀機器旁工作。
據御品一園理事長趙學升介紹,這里的訂單每天在7萬—8萬單,其中蘋果訂單占到將近70%。
順著趙學升的指引,記者看到分揀車間不遠處正排隊停著好幾輛貨車,有電商平臺的物流車輛和快遞公司的車輛以及御品一園自有車隊,正等著一箱箱的蘋果裝車運輸。
再走進御品一園的辦公樓,客服接待室里三十幾臺電腦邊,銷售客服人員都在積極回應電商平臺客戶提出的問題,“這個蘋果產自哪里”“蘋果什么時候可以發貨”“遇到磕碰怎么處理”……受過專業訓練的客服人員都在熱情且專業地回復每個提問。
分工有序、專業高效……這個就蓋在果園一路之隔的合作社電商公司,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從2018年開始做電商。為啥要做電商?是因為當時合作社新建了兩座冷庫,周邊果農的蘋果都存在咱這個冷庫里。怎么把這些蘋果銷出去?我們想到了電商這個路子?!壁w學升談及做電商的初衷時這樣說道。
沒想到,在天貓商城注冊成立“御品一園”旗艦店,僅兩個月時間就實現銷售收入200萬元。這給趙學升帶來了極大的信心,2019年新開淘寶網直播售貨,當年收入達到5300萬元。2020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8億元,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2.15億元,在全國同類果品銷售店鋪中名列第一。
果品電商是運城市農業發展的“新苗”,近兩年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僅臨猗縣就有50余家天貓網店、60余家拼多多網店、1000余家淘寶網店,有效帶動了各類果品銷售進度,提高了果品價格,增加了果農收入。
我市還積極圍繞“運城蘋果”品牌建設工程,連續舉辦多屆“山西(運城)國際果品交易博覽會”,還在滿洲里、上海等40多個城市舉辦“運城蘋果”品牌行活動,進一步打開市場。
目前,全市共9個濃縮果汁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35萬噸,占到全國總產量的1/3;建有恒溫保鮮果庫1300余座,總貯量200萬噸,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果品貯藏基地和交易集散中心;果醋、果酒、果干、果脆、水果罐頭等加工產業初具規模。
在構建水果出口生產體系上,我市對標國際市場,初步建成果品出口平臺,水果出口國家和地區76個,年出口量30萬噸,連續4年占全省果品出口總量的80%以上。同時,還讓蘋果出口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
產業振興,要植根農村,更要跳出農村。一棵蘋果樹、一個蘋果園,除了種樹、養果、收獲之外,還有分揀、包裝、物流、銷售、電商等環節。小小特色產品的背后是一條產業鏈,只有不斷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形成一定規模,才能更多更好地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攝影記者 陳方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