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4-17
記者 范 娜
“絳州綠”“夏鮮”“42℃光照韭菜”“聞喜口福”……了解運城蔬菜的人,對上述蔬菜商標或品牌肯定耳熟能詳。
近年來,運城市依托資源優勢,在省、市政策扶持、項目帶動、資金整合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以打造“運城蔬菜”區域公用品牌為抓手,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為蔬菜周年化供應、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蔬菜產業已成為我市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
連日來,記者深入夏縣、新絳、鹽湖等蔬菜種植基地,梳理運城蔬菜的發展歷程,探訪我市在打造綠色“菜籃子”方面的創新性做法以及在琢磨綠色“菜籃子”方面的有益探索與實踐。
大棚不斷升級 管理越發精細
據史料記載,早在魏晉時期,河東老百姓就有種植露地菜的傳統。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新絳、夏縣為代表的設施蔬菜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特別是“十二五”期間,在全省開展“設施蔬菜百萬棚行動計劃”期間,我市緊緊抓住這一機會,全力推進設施蔬菜產業發展,一躍成為全省設施蔬菜生產大市。
追溯運城設施蔬菜發展歷程,運城第一任蔬菜站站長李春藻是關鍵人物。
4月12日,記者見到了已退休11年、仍心系大棚蔬菜發展的李春藻老人,聽他講述了運城設施蔬菜大棚的發展歷程。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河東一些菜農就琢磨出了在高約一米、寬一米、竹片結構的小拱棚里種菜的方法。在小拱棚里種的菜,比露地菜提早半個月成熟。到上世紀80年代,小拱棚逐步發展到中拱棚、大拱棚。
翻閱《運城統計年鑒》可以看到,運城蔬菜在1980年開始有記錄,當年的種植面積為8.8千公頃,蔬菜產量為19萬噸。
1990年,時任運城地區行署農牧局技術員的李春藻前往遼寧考察日光溫室大棚,發現“外邊大雪紛飛,棚內瓜條累累;外邊數九寒天,棚內春意盎然”,而且大棚蔬菜畝產量2萬斤、產值2萬元,深受觸動。
回運后,李春藻在上級的支持下,邀請原農業部專家前來,根據運城的經緯度設計溫室大棚,最后設計出了6315型日光溫室大棚,即跨度6米、高度3米、墻厚1米,大棚位置南偏西5度。
隨后,運城日光溫室大棚從竹木結構的6315型,到水泥架子結構的7315型,再到8335型,到申請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84455型,不斷改良提升。如今,又出現了跨度更大、標準更高的現代化智能溫室大棚,涵蓋了機械化卷簾、補光燈、水肥一體化技術、電動軌道等。
運城設施蔬菜發展歷經30多個春秋,已然形成了一個成熟的模式。很多農民朋友更是發出了“要想發財快,還是種蔬菜;要想種蔬菜,日光溫室來得快”的感慨。

聞喜縣桐城鎮邱村口福蔬菜專業合作社社員在大棚內采收菠菜。
在農業專家看來,發展設施蔬菜,建優質大棚是第一位的,但后期的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精細化管理更要跟上。如果經營不好,就會應了另一句打油詩“要想窮,種大棚,三年弄個大窟窿”。
這從鹽湖區王范鄉劉村莊種植無公害韭菜的探索中可見一斑。
劉村莊是個擁有40余年韭菜種植史的村莊。自種植韭菜以來,該村的大棚發展與全市大棚的發展歷程同步,早已從竹木結構的小拱棚發展到如今的全鋼架智能大棚。
即便如此,韭菜在種植過程中出現的韭蛆和灰霉病問題,一度讓菜農頭疼。
韭蛆是一種很小的蟲子,專門吃韭菜根,嚴重的話會導致韭菜減產,甚至大面積死亡。灰霉病主要危害葉片,是日光溫室栽培韭菜的主要病害,常常造成韭菜葉片枯死、韭菜濕腐、霉爛。
韭蛆難治,是因為它在土里,用一般的藥殺,藥量少了不頂用,藥量多了韭菜農藥殘留就會超標。年年用藥,還會讓韭蛆具有抗藥性,導致藥量越用越多,形成惡性循環,危害韭菜安全。對于韭菜灰霉病,往年菜農都是用腐霉利煙劑或噴劑來防治。藥劑在大棚里彌漫,對灰霉病防治效果很好,但缺點是只要一用,農藥殘留就超標。
為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2017年,我市從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進了“日曬高溫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術,并在鹽湖區試驗成功。
“日曬高溫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術的原理是針對韭蛆不耐高溫的特點,在每年4月底至9月中旬選擇太陽光線強烈的天氣,在地面鋪上透光性好、不起水霧、厚度為0.1毫米—0.12毫米的淺藍色無滴膜,讓陽光直射到膜上,提高膜下土壤溫度。當韭蛆幼蟲所在的土壤溫度超過40℃且持續3小時以上,就可將其徹底殺死。
2017年冬,劉村莊試用的菜農發現這一技術效果明顯,當年沒有發現韭蛆,且韭菜長勢很好,于是2018年、2019年在全市大面積推廣。
針對韭菜灰霉病問題,2020年,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推薦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精量彌粉法”新技術。這一技術的核心成分是枯草芽孢桿菌,它是一種粉狀的生物菌劑,可以消滅灰霉病,所生產的韭菜對人體很安全。
采用這些物理方法,菜農不使用農藥就能徹底殺死韭蛆、灰霉病病菌,韭菜種植取得了理想效果。目前,劉村莊村的韭菜已申請注冊了“42℃光照韭菜”商標,從種子繁育,到產品加工、包裝、銷售,給予全程關注,生產出了承載陽光味道的健康韭菜。
日曬高溫覆膜法、水肥一體化、粘蟲板、補光燈、種繩技術、土壤消毒……近年來,我市推廣的20多項蔬菜種植新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隨著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市蔬菜種植面積在不斷增加。截至2022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78.8萬畝,總產量235.9萬噸,分別占全省的22.8%和22.6%。全市蔬菜總產值77.1億元,居全省首位。其中,設施蔬菜播種面積27萬畝,產量104萬噸,占到蔬菜總面積的34%、總產量的43%。夏縣、新絳的蔬菜播種面積在全省縣級排名中分別位居第一、第二。
選育優良種子 培育健壯菜苗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蔬菜種植中,選擇一個優良品種非常關鍵。
經過多年的發展,菜農的蔬菜種子已從去年作物留下來的種子,到從科研單位、育種公司購買優質種子、雜交種子。
山西省是我國主要西葫蘆研究、生產基地之一,被譽為“西葫蘆故鄉”。在西葫蘆種質資源和新品種選育研究方面位于全國前列。以西葫蘆為主導產業,涌現出“晉黎來”“科萌”“德豐”“博大”等一批優秀的蔬菜種子企業,形成了榆次、清徐、新絳等分布全省的專業西葫蘆生產基地,西葫蘆產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
2016年,位于新絳縣白村的山西瑞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恒農業”)成立。之后,瑞恒農業圍繞“糧食”和“蔬菜”開展品種選育、種子生產、推廣種植、技術服務、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運營,建設了蔬菜高新技術示范園、糧食作物示范園、種子生產加工中心等。
蔬菜高新技術示范園是瑞恒農業打造的一個集品種選育、試驗示范、展示示范、技術推廣、農民培訓、種苗生產、加工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蔬菜高新示范園區。公司分別在新絳和海南樂東建有育種試驗田,配套了相關的設備和儀器。
由瑞恒農業牽頭申報、農業農村部聯合攻關的《西葫蘆種質資源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及示范推廣》項目,已經列入2023年山西省農業農村產業發展重大技術需求項目。該項目是全國各類動植物品種選育特色良種攻關64個項目之一,是山西省獲批支持立項的4個項目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立項的蔬菜項目。
目前,我市在蔬菜良種推廣方面,涌現出了德貝利、德貝利2號、普羅旺斯、大哥大M135、夏川7號、沃林568、德爾80、吉娜、吉冠1號、螺絲霸王、甜椒、線椒等辣椒種苗,貝貝南瓜、瑞克斯旺等100余個新品種。
有了優質的種子,還需有健壯的菜苗,才能移栽到地里。
我市的壯苗行動,已從菜農在地里育苗,發展到營養缽育苗,再到如今的集約化育苗。日前,記者有幸參觀了一個專門的育苗機構。
4月11日,走進位于夏縣南大里鄉辛董村的一棟高標準育苗大棚,一陣溫熱的氣息撲面而來。棚內滿眼綠意,2500個裝有育苗基質的穴盤里,嫩綠的辣椒苗整齊排列。

夏縣南大里鄉辛董村村民在收獲辣椒。
“棚內的溫度比外面高,是因為大棚覆了多層保溫膜。”夏縣董青蔬菜瓜果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董青合作社”)理事長李俊紅介紹道,這個大棚內培育的辣椒苗是給聞喜一戶菜農培育的,45天前下的種子,大約還需要25天就可以移栽到大棚里。
這只是董青合作社建設的1棟高標準育苗溫室。成立于2011年的董青合作社,目前共建有7棟高標準育苗溫室、占地7800平方米的連棟育苗大棚、3200平方米的新品種展示棚以及占地3500平方米的“夏鮮”蔬菜交易市場。年育苗800余萬株,每年篩選新品種3個—5個。
董青合作社于2011年注冊了“董青”農產品商標。董青合作社的蔬菜面積共835畝,種植大棚蔬菜,主要有辣椒,西紅柿。年銷售蔬菜5000余噸,主要銷往運城地區大、中、小蔬菜批發市場以及長沙、南京、武漢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2019年、2020年,西紅柿和辣椒分別通過“綠色食品認證”。2021年,董青合作社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目前,全市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已達30家,育苗棚面積20萬平方米,年育苗株數達3億株,主要集中在新絳、夏縣、聞喜、臨猗等8個縣。
水陸空全面種植 品類越來越多
新絳的番茄和甘藍,夏縣的辣椒和菜心,萬榮的香菇和大蔥,聞喜的葉菜和西紅柿,永濟的小乳瓜和香椿,臨猗、芮城的蓮菜……

夏縣禹王鎮的山西供港蔬菜基地內,收割工人在采收廣東菜心,供應高端市場。
細數分布在各縣的蔬菜品類,我們發現全市13個縣(市、區)在發展蔬菜產業上充分發揮著各自的資源和區位優勢,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格局,同時形成了設施春提早、秋延后、越冬茬、秋冬茬、冬春茬與露地蔬菜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各種茬口合理安排,交錯進行,基本實現了均衡供應、四季常青的蔬菜周年化生產。
夏縣裴介鎮四辛莊村,10月份在拱棚里種植一茬芹菜,來年2月15日左右收完芹菜,一周以后種植辣椒,在辣椒還未長起時,在其行間套種甘藍,4月份收甘藍,5月份辣椒開始上市,一直持續到7月份,休棚到10月份再次循環,一畝地芹菜純收入5000元、甘藍2000元、辣椒12000元,土地利用率高,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大棚蔬菜發展如火如荼,露地菜也不相上下。以廣東菜心為主的“南菜北種”新模式,已成為全市露地蔬菜的標桿。
4月11日,車輛駛入尉郭、禹王等鄉鎮,大片大片綠油油的露地菜田不時映入眼簾。菜地里,一批批菜農彎腰忙碌著。
在禹王鎮郭里村一塊菜地里,20余名菜農正在收割遲菜心。他們的右手大拇指上都戴著一個指刀,左手臂上放著一根30厘米長的鐵絲。只見他們用指刀輕輕一掐,遲菜心就割下來了,長約10厘米的菜心被一根一根摞在左手臂上,不一會就將那根固定它們的鐵絲包圍,再被修理整齊后放進菜筐。
這片菜地是夏縣世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邦農業”)投資的供港蔬菜種植基地之一。
供港蔬菜種植基地負責人趙興介紹道:“這是專門供往南方城市的菜心,對采收要求比較高,所以請的工人都是專門從事菜心采收的職業農民工,全是云南、貴州一帶的。”
世邦農業自2019年成立以來,就把培育特色產業、優勢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依托河東大地的土地和氣候資源,不斷發展壯大山西供港蔬菜基地。
依托供港蔬菜基地建設的山西供港蔬菜產業園綜合區項目,橫跨夏縣尉郭、禹王、瑤峰3個鄉鎮,是全市“1311”重大工程項目及夏縣“十大標志性、牽引性工程”之一,主要種植廣東菜心、中華芥藍等十多個蔬菜品種,在深圳、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均設有銷售檔口,實現從種到銷的產業閉環。
目前,全市廣東菜心的種植面積是1.2萬畝,產量6.9萬噸,占到全省的85%以上;蓮藕種植面積是8萬畝,產量15萬噸,均占全省的90%以上;萬榮縣的香菇已突破2000萬棒,年產值1.6億元,產業規模位居全省前列。
“我市蔬菜主要集中在夏縣、新絳、聞喜、永濟、臨猗等縣(市),蔬菜面積及產量占到全市蔬菜總播種面積和產量的70%以上。僅夏縣和新絳兩縣的蔬菜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市的39%和50%。”市農業農村局蔬菜站站長郭益鴻介紹道,我市蔬菜品類齊全,主要以番茄、蓮菜、黃瓜、大蔥、辣椒、西瓜、韭菜、甘藍、胡蘿卜、茄子、白蘿卜、葉菜、白菜、平菇、香菇等為主,以土豆、西葫蘆、冬瓜、南瓜、羊肚菌、紅耳、銀耳、黑木耳、杏鮑菇、猴頭菇、雙孢菇、靈芝等為輔,有40多個種類、200余個品種,有大眾菜,也有稀缺菜,基本涵蓋了北方可種的所有蔬菜種類。
相對于其他作物,蔬菜屬于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產業。據統計,我市日光溫室小乳瓜畝產15噸,畝純收入6.9萬元,產投比4.34,分別相當于小麥的12倍、75倍和1.3倍。
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吉力宏說,下一步,我市將以大力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為重點,圍繞蔬菜大棚建設、產前生產資料供應、產中服務管理、產后銷售等環節,扶持發展大棚膜、卷簾機、保溫被、化肥、育種育苗等專業生產企業,以及與其緊密相連的蔬菜加工、市場銷售、流通服務和紙箱廠、包裝廠等配套企業,形成種子研發、農機裝備、貨款結算、價格中心、專業會展、特色旅游等全鏈條產業體系。用完善的產業體系為蔬菜發展提供成本低、服務高效、競爭力強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活力,使運城蔬菜產業具備集群發展的優勢。同時,在新絳和夏縣打造2個集蔬菜貯藏、冷鏈物流、信息共享等功能的蔬菜冷鏈物流服務中心,在廣州、深圳、北京等國內知名蔬菜批發市場開設檔口,集中展銷各類運城蔬菜及其他農產品,提升我市蔬菜及農產品影響力。
“我們將以智能化的科技支撐體系,推進現代設施建設技術、生物技術、數字信息技術的廣泛覆蓋,加大生產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數字化智能化的支持力度,積極推進我市設施蔬菜的數字化轉型。”吉力宏如是說。
攝影記者 金玉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