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4-15
□安新明
去年冬天,住在運城市區的一個要好朋友發來微信,說想吃我們稷山的“火燒子”,問我看能不能寄過去。我當即回復:“甭管了。”隨即,我聯系了翟店鎮翟西餅子部,準備了20個餅子,并聯系去運城市區的司機師傅捎了過去。下午,朋友高興地發來信息:“餅子收到了,還熱著哩,謝謝。”
稷山餅子,傳承百年,稷山人叫“火燒子”,尤以翟店街里味真地道。小時候,去翟店逛老街時,空氣里總是彌漫著打火燒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不管餓不餓,都要買一個嘗嘗。稷山縣城南門口,外地客人川流不息,一下客車,都會好奇地說:稷山縣城的空氣味道不一樣,真香。
20世紀60年代,我過生日,都是父親掏兩毛錢,用兩個餅子的面,給我打一個8寸大的馉圈。捧著熱乎乎、香噴噴的馉圈,享受著過生日的快樂,餅子就這樣深深烙進我的心里。
我上中學時,班里大部分同學家里沒給多余的零花錢,想買餅子吃,很困難。有時,他們會從家里帶來饅頭,每月放禮拜,以及寒暑假,節余了不少面,就到學校事務長那領了糧票,再用糧票到餅子攤兌換餅子吃。
這些年,大孩子、二孩子均在外地工作,時不時我會給他們寄些稷山餅子,盡管如此,有時他們還會打電話說想吃餅子。他們知道稷山餅子,放三天五天不會壞的。快遞餅子,一是麻煩,二是費用太貴。大孩子在上海工作,一個餅子連買帶快遞到上海,價格相當于翻了幾倍,但孩子還是好這一口家鄉的味道。
這些年,我斷斷續續住在上海招呼孫子孫女上學,發現那里的餅類食品也是花樣繁多,蔥油餅、夾心餅、半邊燒、酥餅、烙餅……但我還是會懷念稷山餅子的香、酥、脆。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味道,也是刻在味蕾中亙古不變的鄉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