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4-13
■杜緒鵬
位于中條山南坡的芮城縣陽城鎮李莊村背后,有一塊叫“隊伍地”的地方,這里有一座侯為將軍紀念碑和12座抗日烈士墓。每當清明時節,總能看到一撥又一撥的人,心懷虔敬,手捧鮮花來這里悼念抗日英雄侯為將軍和英勇犧牲的烈士。我也是悼念者之一。面對這些抗日英雄,內心真是百感交集,一方面真誠向烈士表達我的崇敬之情,一方面又感嘆他們年輕的生命過早凋落,同時又多么希望這些逝去的生命能安葬在各自的故園。
生可喜,命可貴,壽可期,而靜臥在“隊伍地”的這些血肉之軀、鐵血男兒,卻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中條山南,這塊“隊伍地”也成了他們永遠的棲息地。
樹有根,水有源,他們或許是妻之郎、弟之兄、兒之父;他們或許是侄之叔、甥之舅、居之鄰。他們有名有姓,但時至今日人們卻不知他們年方幾何!他們有父有母,長眠條山八十余春秋,人們卻不明他們家系何方!人生有代謝,盛世續譜系,英烈是否還被親人惦念?情感有溫度,桑梓曾流傳,英雄故里是否仍有鄉鄰在掛牽?他們是血灑疆場的勇士,他們是為國捐軀的英烈!
這些犧牲的烈士,正當青春年華、風華正茂之時,本是爹娘的心肝寶貝、姑娘仰慕的男兒郎,怎奈日寇進犯,狼煙遍起,生靈涂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們挺身而出,肩扛民族救亡圖存的大任,毅然從軍抗戰,在胡宗南部隊一六七師駐守豫北河防。
駐守黃河南岸,本是職責所在,但他們的營長侯為是一名鐵血硬漢,更是一名堅定的抗日分子。他籍貫山西,和帳下一群同有家國情懷的戰士,整天目睹一河之隔的家鄉槍炮陣陣、硝煙彌漫,衣衫襤褸的鄉民擺渡避難絡繹不絕,憂心如焚,寢食難安。
“朋輩志同意自投,團成砥柱止中流。”同樣的家國情,同樣的鐵血性,把他們凝聚在一起。他們主動請纓要求北上偵察日軍在黃河以北條山以南的軍事部署,并于1940年3月在侯為帶領下毅然來到黃河北岸的淪陷區條南,一百多號人按照指令喬裝打扮分頭偵察,很快摸清了條南、條西一帶的地形和敵情。
在正常情況下,奉命偵察的任務完成之后,就該回部復命。然而他們來時的請纓偵察只是說辭,痛殲日軍才是初衷。通過多天摸排,地形完全掌握,敵情了然于胸,若就此打道回營,豈不枉費時機,尤其不忍白瞎了隨身攜帶的槍炮彈藥,于是“將在外,不由帥”,決意和日軍痛痛快快干上一仗。
通過進一步偵察分析,他們選擇在3月31日隱蔽設伏在一個叫飲馬泉澗的地方,給日軍來個突然襲擊,經過3個小時激戰,殲滅日軍30多名,我方無一傷亡。日軍沒有料到在他們眼皮子底下,突然會冒出一支訓練有素的武裝力量,傷亡慘重,倉皇逃竄。
首戰告捷,將士們歡欣鼓舞,日軍士氣受挫。當地老百姓也一展愁容,不由得把這幫軍人當作自己的守護神。
當此之時,理應收兵回營,向上司復命,并接受嘉獎。
然而侯為深知吃了虧的日軍決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伺機報復,禍害百姓。想到這些,這一干人馬,不僅沒有馬上班師回營,而且立即著手應對日軍的報復。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果不其然,吃了虧的日軍于4月7日組成步騎聯合兵種500余人,向侯部駐地新莊進發。得到消息的侯為部提前撤離新莊,在日軍必經之地圪塔嶺設伏,雙方激烈交戰兩小時,終因眾寡懸殊,被迫撤退。此戰再次消滅日軍70余人,而侯為所率隨員也有12個人陣亡。當兵打仗,九死一生。12個鮮活的生命再也回不到黃河對岸的軍營,回不到生養他們的故鄉,見不到念茲在茲的父母、親人。侯為痛心疾首,出資買地將烈士入土安葬,隆重追悼,并親筆撰文,立碑紀念:
烈士嶺十二烈士墓碑記
大丈夫身逢國難,殺倭抗戰而死,得其所也!
余于民國二十九年三月中旬,奉命率百十健兒游擊于蒲坂條南。是月三十一日進襲東章之敵,與敵激戰于飲馬泉,歷三時之久,寇軍傷亡三十余人,我軍安然無恙。厥后,寇惱羞成怒,施以報復,為余所預知也。4月7日,寇軍由江口率其丑類步、騎、炮聯合兵種五百余,進襲我隊根據地新莊,余聞悉,即率隊避開新莊,伏兵于斯嶺,擊其腹尾,激戰二小時,沖殺者再,卒因眾寡懸殊,飲痛撤退。是后,寇傷亡枕藉。我隊陣亡烈士曹吉林、繆陽茂、余贊平、張敬云、李海山、蔣德全、田丙成、趙福明、馬正才、楊海賢、閻永林、岳俊仁共十二英名。嗚呼!諸君光榮之責任已盡,諸君正氣充塞乎宇宙,為為所敬仰。當時為之征衣彈穿數孔,肌膚留痕,不與諸君同往者亦幾希人,蒼天不死為者,抑為之任務有未盡也!嗚呼哀哉!
前一六七師正泉部游擊大隊侯為泣撰并書。
1941年4月18日
侯為將墓地所在地稱為烈士嶺,當地民眾把烈士嶺稱作“隊伍地”。此戰之后,侯將軍回營復命雖然接受了處罰,但立志殺敵初心不改,幾個月后再度北上,正式組建條南軍民自衛隊。自衛隊漸次發展到500余人,和日軍在條南周旋歷時6年之久,大小戰役不計其數,殲敵千余。他本人也于1945年6月20日在胡營戰役中壯烈犧牲,應了他在十二烈士碑文中的諾言,以身許國,和十二名戰友埋在同一塊“隊伍地”,遂了平生所愿。“將軍浩然百戰死,壯士再無十年歸”!
乾坤倒轉誰扭轉?大廈將傾誰匡扶?山河破碎誰重整?是先烈,是勇士,是類似于侯為以及部下這些數以億萬計的中華兒女。在山河淪陷、亡國滅種的緊要關頭,他們以“愿與人民共患難,誓拼熱血固神州”的鐵血擔當奮勇殺敵,他們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歸”的豪情壯志向死保國。
山河為之動容,百花為之灑淚!
多少年過去了,條南民眾沒有忘記這些英雄。一座雄偉高大的侯為將軍紀念碑和條南抗日英雄紀念碑,已巍然屹立于這一帶。為使世人牢記那段歷史,念英雄,鑄民魂,芮城縣西一帶的熱心人士在劉志英同志的帶領下,發起組織了“紀念條南抗日英雄侯為志愿者”“關愛條南抗日老兵志愿者”兩個團隊,不計功利,不辭辛勞,奔走呼號,為侯為將軍樹碑立傳,尋訪慰問健在老兵,為傳頌弘揚民族正氣做了大量工作。侯為將軍的名字再一次在條南傳響,條南抗日英雄的事跡再一次被民眾關注,英雄長眠之“隊伍地”也成了百姓自發悼念的地方。
未知鄉音還記否,欲覓鄉關知何處。在這清明花雨紛飛的時節,我們多么希望12位烈士能歸葬他們的故土,安葬在父母身邊,也使他們的親人心靈得到撫慰。
“愿馳千里足,送君還故鄉!”愿山河常無恙,歲月總靜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