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4-13
□王強

說來慚愧,初讀肖復興先生的文章是在一次高三語文考試中。
肖先生的散文《年燈》,以“閱讀理解”的題型呈現在我面前。當然,此刻我早已多年學生熬成師,攻守異位,不必去揣摩出題人的意圖了。然而我卻捧著這張試卷,把《年燈》讀了又讀。
肖先生的文章是語文試卷的“常客”,他的筆調親切流暢,醇厚動人,這使得講解相關的題目成了一種雅事、樂事。我曾經的一位課代表小譚同學,頗有文才,他在隨筆中寫道:“肖先生的文章語言真摯,溫暖可感。淺近之中情真意切,影響了我之后的每一次寫作。”是啊,《年燈》《肖邦之夜》《孤獨的普希金》……這些被我反復講解過的“閱讀理解”,無一不是醉人的佳篇。
這本給孩子的散文集中的文章,多取材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卻憑借著精巧的構思與獨到的抒情,點鐵成金,別開生面。譬如包餃子這樣一件司空見慣的事,肖先生寫來卻能別出心裁,在餃子的“花邊”上做一番文章。母親愛兒子,兒子愛母親,彼此的親情都凝聚在小小的“花邊”之中(《花邊餃》)。肖先生很講究行文的章法,讀來有隨波逐浪的沉浸與痛快。
好的作家,恰能道人心中所有、筆下所無,能把那種幽微模糊的情緒,用三言兩語表達出來。在《荔枝》一篇,有這樣一個小細節:作者買了昂貴的荔枝回家準備孝敬母親,結果母親先興沖沖端出一盤不值錢的沙果,使“我”這荔枝一時竟不敢掏出來。我不禁想起了我祖父母那一輩人,他們的生活一直都是很節儉的。作為晚輩,偶爾為他們闊綽一回,往往慘遭責備。那種進退兩難的矛盾心情,全在這“一時竟不敢”五個字中了!
肖復興先生還極善寫人,他很會選取那些見之難忘的細節去表現人物的特質。比如他在《母親》中寫自己小時候誤吞玻璃球,母親為之“搟肚子”,搟完前身搟后身,母親說“就像烙餅得翻個兒一樣,只有兩面搟才管用”。這“搟肚子”的奇特名堂及母親頗具特色的言語,令我聯想到魯迅筆下的長媽媽,質樸、敦厚又不乏幽默與勇敢。再比如他寫葉圣陶先生,只一段改作文的批語,就把葉老那種嚴謹耐心、親切和氣的形象呈現出來了。寫孫犁先生,拈出“憂郁”二字,在那些“憂郁”的文章和信件之中,塑造出一個獨立超拔、正直深沉的老派文人形象。
肖先生的寫景文章,尤見匠心。他寫《雙瀑記》,將德天瀑布與沙屯疊瀑對舉,一如銅管樂,一如抒情詩;寫《白樺林》,以眼前新疆的白樺林,襯托記憶中北大荒的白樺林,虛實映襯,枯腴各見。他總能在比較中寫出景致的獨到風采。很多人論起文章,一味強調真情,頗為鄙薄技法。但是我想,真正的為文之道是不排斥技法的。如同某些樂器的演奏,非有指法不可;文章的寫作,非有文法不可。
自古文人多老饕,我臆測肖先生恐不能外。他寫烤白薯,我看只兩處便寫盡其美:一處是“一兜蜜”,一處是“結著嘎巴兒”,無一字不妙!先生寫美食,煙火氣與文人氣兼具。且看他一個題目——《白雪紅爐烀白薯》,便有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清新省凈之美。至于酸梅湯、大白菜,無不是家常的吃喝,肖先生偏偏有耐心去研究、考證:賣東西的怎么吆喝,民間的土話怎么形容,文人墨客如何記載,又有何逸事之類,可謂妙趣橫生。
肖復興先生不僅是一位生活家,還是一位學問家。這本散文集的最后一輯,是談學問、談藝術的文章,頗見肖先生深厚的底蘊,與極高的藝術感知力。我因“閱讀理解”的機緣,為肖先生的文字所吸引,曾拜讀過他兩本散文集。后來又偶然讀到他的《音樂欣賞十五講》,更為他深厚的學養所折服,可惜我于古典音樂,完全是門外漢。然而我終于理解了他的文藝談何以能信手征引,文思如一眼清泉,汩汩不絕。
這本散文集是給孩子的,故而回憶青少年時光的篇目很多。對于寫文章來說,回憶使得“當時只道是尋常”的小事物有了溫度與況味。《擁你入睡》一篇里回憶兒子幼時在自己懷中入睡的情景,感慨“兒子再不會像鳥兒一樣蹦上你的枝頭,那么純真無邪地倚在你的懷里睡著了”。我讀到這一段時,恰好在舞蹈班的門外等候上課的女兒,那一種坐等的無聊頓時煙消云散,甚至變得值得懷念起來。讀肖先生的文章,常常如同與親切的長者圍爐夜話。
然而肖先生又像個孩子。因為唯有孩子才能在曬被子和曬洗澡水(《陽光的三種用法》)這類小事中發現趣味。在《年燈》中,肖復興先生將老爺子的一盞孤燈比作“曠世久遠的童話”。后來我讀他《春天去看肖邦》,又見他把肖邦故居比作“曠世已久的童話”。他的心里一定有個童話。作家的心中不能沒有童話,唯此方能在生活的點滴碎片之中發現真善美,咀嚼出滋味來。他說詩人顧城“只是孩子”,他又何嘗不是以孩子的筆體去勾勒生活?這本散文集何嘗不是一部童話?
(《北京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