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4-10
記者 范 娜
運城水果品類眾多,口感清脆、味道香甜的甜瓜占有一席之地。
進入4月份以來,鹽湖區王范鄉、金井鄉一帶的大棚甜瓜搶先上市,30元至60元一公斤的價格竟也供不應求。
鹽湖甜瓜的發展,起源于王范鄉王范村。經過15年的探索,這一甜蜜產業早已從王范村走向王范鄉、上郭鄉、龍居鎮,乃至整個鹽湖區。如今,鹽湖區幾乎每個鄉鎮都有甜瓜大棚的身影,全區的甜瓜種植面積已從起先的二三十畝,增加到了如今的6000多畝,且這一數字仍在不斷攀升。
不斷攻克技術難關
4月6日,車輛駛入王范村,一棟棟依墻而建的甜瓜溫室大棚、四面透光的甜瓜大棚鱗次櫛比,頗為壯觀。
從2012年經營果蔬種植合作社,再到2018年成立農業科技公司,王范村村民段明崗就與甜瓜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們村的甜瓜是村民段麥喜從山東引進來的,他是鹽湖甜瓜產業發展的‘創始人’。”段明崗介紹道,剛開始時,村里的甜瓜也是大田種植,瓜就“臥”在地面上,接觸地面的一側因陽光曬不到會有痕跡,澆水的話又容易腐爛。每到收獲時,如果嚴格挑揀的話,一桶甜瓜甚至挑不出半桶商品瓜。為了解決澆水爛瓜問題,瓜農將甜瓜“搬”到了較高的田埂上。為了提早上市、抵御雨、雹等惡劣天氣影響,瓜農又開始為甜瓜搭棚。剛開始是竹板棚,但一到大風天氣,瓜農們覺都不敢睡,只怕風把大棚掀翻了,直到后來升級成了鋼架棚才安下心。
2012年,段明崗成立了果蔬種植合作社,在300畝大棚里種植反季甜瓜、西紅杮。
“主要是倒茬,春天種甜瓜,夏天種西紅杮。效益不錯,但為了便于管理,讓更多的農戶受益,2018年,我們成立了山西涑之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形式,繼續前行。”段明崗介紹說,目前公司與周邊村100余戶農戶合作,公司提供技術、農資和銷售渠道,農戶參與管理,共有1000畝地,數百個甜瓜大棚。
王范鄉下馬村村民張旺民就是公司的合作農戶之一。
走進張旺民的甜瓜大棚,一個個還未成熟的小甜瓜頂著鵝黃色的花瓣,在綠葉的掩映下吊在半空中。早春時節,室外溫度并不高,但大棚內的溫度已讓為瓜秧掐側芽的張旺民滿頭大汗。
張旺民告訴我們,他以前是種莊稼的,6年前開始種甜瓜,涑之畔公司免費提供技術管理。
“我們家有7.5畝的大棚甜瓜,畝產1萬多斤,光甜瓜一年的收入就有10萬元左右,算上倒茬西紅杮,家里年總收入達到30萬元。除去投資,純收入有15萬元,種甜瓜比種莊稼的效益高三四倍。”張旺民說。
大棚俗稱冷棚,保暖效果不如溫室大棚。為了讓大棚甜瓜提早成熟上市,涑之畔公司在大棚上搭的膜越來越高級,層數也由一層增加到了四層。
段明崗高興地說:“2022年以前,大棚甜瓜基本都在5月20日上市。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去年5月1日,我們有一家農戶的幾十畝甜瓜上市了,比往年提前了20天,價格都能和溫室大棚的甜瓜相媲美。今年我們公司的合作農戶有500畝大棚甜瓜將于5月1日上市。”
涑之畔公司總經理錢亞波直言,他們攻克的這項技術要領主要是通過培育壯苗、提早坐瓜、改造設施、提升棚內溫度等,為大棚甜瓜制造提前上市的有利生長條件。

涑之畔公司總經理錢亞波在指導農戶為瓜秧掐側芽。 本報記者 范 娜 攝
錢亞波從事蔬菜水果技術研究已有20余年,她的加入,讓涑之畔公司的農業科技水平更上一層樓。目前,涑之畔公司還與國外知名的種業公司以及國內各大農業院校、農業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合作交流機制。
王范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馬明祥說,王范村處于涑水河畔,鳴條崗和峨嵋嶺之間,小氣候條件好,海拔460多米有溫差大的優勢,每年大棚甜瓜和西紅柿能收兩茬,而且品質比別處要好,每畝收入在1萬元—2萬元。全村1.2萬畝耕地,1200多戶村民,有三分之一種了甜瓜,村里的甜瓜種植面積已從剛開始的二三十畝,增加到了4000多畝。瓜農們都發了甜瓜財,生活品質也提高了。
全鄉發展勢頭迅猛
隨著王范村大棚甜瓜經營得風生水起,“甜瓜”這一特色產業慢慢向王范鄉其他村蔓延,且大有青出于藍勝于藍的發展勢頭。
在位于王范鄉霍趙村的涑北水果種植合作社倉庫,幾名工人正忙著給采摘回來的甜瓜套網袋、貼標簽、裝箱。走進該合作社的一棟溫室大棚,一股清甜的果香味便撲鼻而來。
合作社理事長王波介紹道:“合作社是2020年成立的,經營有30畝溫室大棚甜瓜。溫室大棚,有棉被,有墻,保溫性更好,所以成熟早。4月1日就上市了,我們通過零售+批發+電商的模式,把甜瓜銷往了全國各地。”
鹽湖區涑北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 2020年9月,有合作社員51人,合作社經營范圍包括水果、蔬菜、苗木種植及銷售等。自成立以來,合作社本著種植、銷售、電子商務一體服務的宗旨,以土地或資金入股,為社員提供種苗農資、產品銷售、勞動技能培訓等服務,為農戶提供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就業增收。合作社立足打造綠色環保生態水果,已經注冊“涑北牌”商標,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東南亞等地,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在位于霍趙村的鹽湖區涑北水果種植基地,直播達人在大棚里銷售新上市的甜瓜。 本報記者 金玉敏 攝
合作社還成立了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提供現代農業科技、實用農業技術、涉農科技產品推廣應用、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培訓、科技信息咨詢等服務。自2021年以來,為了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又開始申報實施溫室“博洋九號”薄皮甜瓜高效豐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
合作社的長足發展,離不開霍趙村“兩委”的大力支持。
霍趙村地處半丘陵地帶,土地肥沃。近年來,村“兩委”不斷完善全村農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土地深松項目1000畝、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800畝,為霍趙村農業現代化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王范鄉位于鹽湖區東北部,背靠峨嵋嶺,面朝稷王山,涑水河東西橫穿而過,全鄉地勢開闊、土地肥沃,水利井黃兩灌。全鄉下轄13個行政村,2萬余人,是典型的農業鄉鎮。十多年來,甜瓜種植面積在王范鄉迅速擴張,目前全鄉有5000多畝。
為了促進這一產業高質量發展,王范鄉政府在王范村打造了優質甜瓜標準化種植基地,并成立了鹽湖區甜瓜協會,申辦了“王范甜瓜”商標。在鹽湖區蔬菜發展中心舉辦的甜瓜品鑒評比會上,每年的一二等獎都是王范甜瓜。
全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4月6日11時許,記者在鹽湖區上郭鄉蘇村德潤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見到李衛于時,他正忙得團團轉:“一早上還沒有停一下,澆地、摘瓜,剛才又送過來一大車甜瓜包裝箱……”
忙碌的背后是豐厚的回報。成立于2016年的鹽湖區德潤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培育生產的甜瓜有著“甜瓜界的愛馬仕”的美譽。“一斤能賣到30元,成熟后,不出城區就賣完了。”李衛于說。
甜瓜之所以這么走俏,是有秘訣的。李衛于告訴記者:“我們一年要投資10萬元購買羊糞、油渣,全部做成甜瓜大棚的底肥;管理期間,不用大化肥、膨大劑,也不用化學農藥,用的全是生物肥、有機肥和微生物制劑。當時成立合作社時,我們的定位就走高端,現在已經初步成功了。”
鹽湖區德潤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現有200畝地,經營著水果西紅杮、甜瓜、小乳瓜和桃子。雖然甜瓜只占了13畝,但收益不少。
德潤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甜瓜大棚,能讓很多參觀者大開眼界。大棚門口安裝了高級防盜門,打開防盜門,是一個6米長一人多高的磚砌拱門,穿過拱門,一個占地6畝,安裝有“大棚小喇叭”自動溫濕度計、熱風機、補光燈、電動軌道車的大棚躍然眼前,其干凈整齊度、溫濕度、光照度,都讓人感覺十分舒適。
“這幾排熱風機相當于大棚里的空調,我們的甜瓜在冬天上市,對溫度的要求比較高,熱風機可以隨時為大棚升溫。甜瓜有溫度是凍不死,有光照才能長瓜。這幾排補光燈就是在冬天光照不好需要補光的情況下用的。這個大棚6畝大,有16米寬、240多米長,軌道車給我們運貨、管理大棚提供了很大便利。”李衛于一一介紹道,合作社生產的甜瓜從中秋節開始上市,能一直賣到次年5月王范甜瓜批量上市。
相較于李衛于高端甜瓜銷售“走不出城區”的驕傲,馮村鄉郭店村瓜農張高嶺的甜瓜“出口加拿大”則是全區的自豪。
張高嶺家有23畝地,經營著8個甜瓜大棚。之所以種甜瓜,完全是為了遠嫁的女兒。
“今年是我第6年種甜瓜。6年前,女兒嫁到太原,我們走親戚不知道帶啥,就到王范買了幾斤甜瓜。女兒覺得特別好吃,就說咱也種一些吧。”于是張高嶺就毅然改行種起了甜瓜,每當甜瓜成熟季節,他看到有晉A牌的車,就會裝兩箱托對方給女兒稍過去。
張高嶺坦言,以前沒有接觸過甜瓜種植,想著沒有多難,入了行才發現有些難度。一開始他的大棚效益并不好,多虧了鹽湖區蔬菜發展中心的技術指導。去年他的甜瓜1畝地毛收入2萬元,是效益最好的一年。他主要經營的是“博洋9號”甜瓜品種,今年又上了一個新品種——“博洋93號”。
在經營大棚時,張高嶺舍得投資,大棚里的肥料用的全是水溶肥、牛羊糞,并給大棚安裝了滴灌設施,用“大棚小喇叭”實時了解大棚溫濕度,及時通風降溫。每年5月中下旬,他的甜瓜成熟上市后,上門的客商絡繹不絕。2019年開始,他的甜瓜連續3年走出國門,端上了加拿大人的餐桌。同村村民看到了種植甜瓜的高效益,也跟著他學技術、種甜瓜,他在今年還入選了鹽湖蔬菜農民技術員隊伍。
近年來,鹽湖區蔬菜發展中心積極引進種植新技術、新品種,大力發展鹽湖甜瓜特色產業。目前發展日光溫室甜瓜面積95畝,春節前開始供應市場,年畝效益6萬元—8萬元;大棚甜瓜5000多畝,“五一”后開始上市,產品遠銷省內及陜西、河南、甘肅、廣東、廣西等地。
鹽湖區蔬菜發展中心多次組織菜農外出培訓學習新技術、了解引進新品種、交流管理技術、掌握經營新模式。
該中心負責人岳國林介紹說,他們積極與科研院校聯系合作,引進試驗甜瓜新品種,創新成立鹽湖蔬菜技術服務體系,培育建設農民技術員隊伍,組織鹽湖區菜農多次前往陜西省渭南市參加了“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渭南試驗站新品種評選大會”,前往山東省壽光市觀摩學習,開闊了眼界,提升了果蔬種植管理經營水平。
同時,該中心認真梳理本行業的國家、地方標準,對鹽湖甜瓜產業標準化工作進行相應的研究和成果總結,截至目前,共起草并申報4項地方標準。其中,兩項技術規程已于去年5月實施,《綠博特甜瓜電子商務分級預包裝技術規范》《運城日光溫室越冬茬薄皮甜瓜栽培技術規程》已通過征求意見稿,正在技術審核中。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