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3-06
□趙培希
眼下,走在城市街巷中,已經很少聽見“釘鍋箍漏鍋,焊洋瓷盆釘鋼種鍋”的吆喝聲,那些配鑰匙、修電器、補衣服的攤鋪,也只零星散落在老城區的角落,蹤跡難覓。日前,隨著商務部提出讓“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越來越多人呼吁:“小修小補”關乎民生大計,城市應該為其留出一席之地。
“小修小補”回歸街頭,對老年人來說,是不是喜聞樂見?這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回歸呼聲高 “小修補”藏著大剛需
“修修補補才是生活的常態?!?7歲陳奶奶談起“小修小補”,脫口而出就是這句話。
陳奶奶告訴記者,自從前年搬到新小區,感覺生活沒有以前便利了。雖然小區環境優雅,周邊有公園,超市、學校等配套齊全,但出了家門,想修個褲邊兒、配把鑰匙、回收紙箱,都成了麻煩事?!爸白±铣菂^,走兩步就能找到小補小修攤位?!标惸棠陶Z氣間是滿滿的懷念。
74歲的張彩鳳也遇到類似問題。前幾日,家里的燒水壺壞了,原本只需花幾元錢就能修好繼續用,現在卻因為找不到修理店,只能棄舊換新?!斑@一百塊錢花得冤枉?!睆埐束P稱,自己節儉了一輩子,老來卻被迫過上“奢侈”的生活。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對老年人來說,修補不僅是日常所需,還包含著物盡其用、厲行節約的樸素傳統。
如今,雖說居民生活質量普遍提高,但相當一部分老人并不習慣“壞了就扔”的生活方式。面對“小修小補”之處越來越少、越來越偏的狀況,他們在打聽尋找之余,也是在尋覓往昔歲月的點點滴滴。
就近最重要 “便利化”也要人情味
“為了找一個修車鋪,推著自行車走了兩公里?!?8歲的陶有學回憶道,上個月,自己在家門口偶遇一位問路的女士,得知她因自行車鏈條脫落,卻找不到修理店。“我領著她前往附近的攤位,這地兒除了老居民,新來的人還真不了解?!碧沼袑W用“碰運氣”來形容那位女士的經歷。
76歲的趙引齊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表述,她說,“小修小補”攤位就像平淡生活里的一劑調味料。
她講起,自己居住的巷子里,曾有家“20歲高齡”的縫紉店,店主是一位姓趙的師傅。每天清晨,都有不少老人前去找他改衣服、剪褲腳,大家圍在攤前聊天、學手藝。一把剪刀、幾捆針線、幾枚鉤針,再配上縫紉機、鎖邊機,老街就在“吱呀吱呀”的機器聲與談笑聲中拉開一天的序幕。
小小店鋪,承載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溫情,也讓城市生活更有滋味。
價格有上漲 希望社區“搭把手”
對于換拉鏈、換鎖、磨菜刀等“小修小補”費用問題,老年朋友普遍提到“近年價格有所上漲”。
75歲的孫春梅算了筆賬,兩個月前,她為了給羽絨服換拉鏈,花了35元,但在市場上買一個現成的拉鏈,只需要10元錢。孫春梅直言:“修補服務的收費標準,需要有個合理定位。”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物價上漲不可避免。如何讓老年人享受到實惠的便民服務?
76歲老人胡奶奶分享了本社區的做法:社區聯絡周邊店鋪提供上門服務,修傘、修鞋、修車等基礎費用由社區承擔,遇到需要更換配件的修補項目,則需要老人自己花錢購買材料。
修修補補的事,社區最好“搭把手”。胡奶奶形容,就像一個小工坊,把各行各業的“小修小補”服務吸納進來,自己再也不需要到處搜羅,也避免了不合理的高價收費。
一修一補總關情。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補”,卻是“城市迅猛發展”這輛列車的潤滑劑,讓龐大的中老年群體也能共享時代紅利。
(《浙江老年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