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15
運城日報訊 金秋芮城,美不勝收。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芮城段繁花似錦,景色如畫;圣天湖體育小鎮親子樂園項目新穎,吸引眼球;新建的芮翔路寬闊筆直,車水馬龍;“太空艙”人氣興旺,游人如織……近年來,芮城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固本、業態增效”發展思路,以規劃為引領、項目為支撐、制度為保障,加快建設“兩園四區”,全力創建黃河流域(芮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堅持生態優先,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聚焦市委、市政府“五條綠色走廊”建設,連年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扎實做好沿山育林、通道造景、全民植綠等工作,全縣林草覆蓋率達41.4%;不斷強化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實施天然林保護、黃土塬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抓好縣內14條河道流域治理,修建淤地壩52座,全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度達75%。持續抓好污染防治,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特別是突出抓好水污染綜合治理,提標改造污水處理廠,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兩個入黃斷面穩定達到V類標準以上。芮城縣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堅持治理為要,保障沿黃岸線長久安瀾。嚴格落實行政首長責任制,實行縣鄉村三級河湖長制,全面開展河湖“清四亂”、飲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等,有效改善河湖面貌。接續實施沿黃治理工程,及時做好黃河護壩工程運行、養護和水毀修復;實施灘涂綜合提升項目,新建鳳凰咀護岸工程、控導上延工程和匼河護灘工程等,最大限度控制河勢,防止塌岸。全力做好防汛抗災工作,做到指揮體系建全、防汛隊伍配強、應急物資備足。
堅持以水而定,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嚴格落實“四水四定”要求,既嚴格執行地表水取水計劃,又嚴控地下水開采。農業用水精打細算,啟動5個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積極推廣大型噴灌和膜下滴灌等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節水灌溉面積達10萬畝。工業用水嚴守紅線,開展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完善工業污水收集管網,日處理工業污水3500噸,中水回用率達23%。大力開展節水行動,全方位開展節水宣傳,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累計實施供水工程478處,修建供水管網460公里。2021年7月,芮城縣被水利部評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堅持綠色發展,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決守穩糧食安全底線,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41.8萬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95.5萬畝以上。2021年,糧食總產達4.04億公斤,連續11年被評為“全國產糧大縣”。發揮比較優勢,圍繞“六新”突破,積極培育生命健康、清潔能源、新型材料、臨空經濟、綠色建材、農產品加工六大新興產業,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特別是堅決扛起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責任,大力發展光伏、風電、儲能等綠能經濟,全縣清潔能源總裝機容量達132萬千瓦,年發電量達17.6億千瓦時,是全縣總用電量的兩倍,成為全國清潔能源輸出縣。
堅定文化自信,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制定保護規劃,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施“文明守望”項目,做好本體修復,加強周邊環境整治,編創《永樂宮紀事》舞臺劇,實施文化創意園項目,持續加大對永樂宮、圣天湖、大禹渡、印象風陵等重點景區的提檔升級,守好寶貴遺產。同時,堅持“以文興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謀劃實施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為牽引的文旅融合、基礎設施、民宿康養三大類31個項目,打造集朝謁拜祖、文化觀光、休閑養生、參與體驗于一身的文化圣地和休閑養生福地,全力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縣,進一步叫響“大河仙境·風度芮城”文旅品牌,挖掘黃河文化,講好芮城故事,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芮城樣板”。 (張學晉 楊 興)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