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01

萬榮縣薛吉村薛氏起源地“三鳳故里”磚雕
薛蘋是唐河東寶鼎(今萬榮縣)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七世祖薛道實曾任隋朝的禮部尚書,《新唐書·宰相世系志》記載:“道實,隋禮部侍郎、臨汾公。”《新唐書·薛蘋傳》則記載:“七世祖道實,為隋禮部尚書。”現存于運城市臨猗縣北辛鄉平宜村東北的薛道實碑,其碑額刻有“大唐故禮部尚書薛道實之墓”,《隋書》則記載“道實,官至禮部侍郎、離石太守”,可知他實際擔任的職務可能是禮部侍郎,而非尚書,至于墓碑上所刻為“禮部尚書”,可能是后裔立碑時的自褒,這種情況在唐代并不鮮見。
薛道實的同族兄弟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即薛道衡,《隋書·薛道衡傳》記載:“(薛道衡)從父弟道實(即薛蘋七世祖),官至禮部侍郎、離石太守,并知名于世。”道衡是隋朝名臣,是個大詩人,當時與李德林、盧思道齊名,其詩有數十首流傳至今。史載道衡出身官僚家庭,道實與其為同族兄弟,可知薛氏也當為世家,只是不太顯赫而已。薛蘋雖然是小吏出身,后來又以政聲聞名,但是文學修養較高,尤其擅長寫詩,這不由讓人想起他的七世從祖薛道衡,隋唐時期寶鼎、汾陰(皆在今山西運城境內)出過的薛氏名人不少,應該屬于一個大家族,可見薛氏也是一個以詩書傳家的家族。
薛蘋的父親薛順為奉天(今陜西乾縣)尉,曾經和落魄時候的一位權傾朝野的宰相交情不錯。這位宰相頗為“知恩圖報”,尤其是對早年幫助過自己的人更是大力“回報”。作為宰相的“舊交”,身為一個小小縣尉的薛順只要稍微巴結一下就能升個大點的官,而且宰相還主動表示要照顧一下他這個老朋友。但是,薛順每次都堅決拒絕接受宰相的“回報”,甘于在自己卑微的職位上忠于職守。從這一點,能夠看出薛順不僅是個明白是非的人,也是個心性淡泊的人,言傳不如身教,這必然對其子薛蘋的性格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薛蘋之父薛順官位不過是縣尉一級,薛蘋沒有什么“大樹”可以倚靠,入仕途也是從做小吏開始的。因為忠于職守,在業績考評中名列前茅,因而被提拔為長安令,至此他已經超過了其父曾擔任的官職,后來又得到升遷,擔任了虢州刺史。在虢州刺史任上,薛蘋政績特別突出,被提拔為湖南觀察使,此時為唐憲宗時。在湖南觀察使任后,薛蘋又改任浙江東道觀察使,因為政績很好,再改遷浙江西道觀察使。薛蘋理政之法,以清廉的作風感化百姓,處理政務皆以律法為準繩,因此治下百姓人心穩定、安居樂業。
觀察使是唐代后期出現的地方軍政長官,全稱為觀察處置使。唐代后期全國漸分為十余道,大者轄十余州,小者轄二三州,或者設節度使或者設觀察使,都是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薛蘋先后擔任湖南、浙江東道、浙江西道三任觀察使,前后達十余年,雖位高權重,但是他的個人生活卻十分簡樸,像他這樣級別的官員家里都會有歌伎等以供消遣娛樂,他卻從來沒有;他有一件綠袍,一穿十幾年,就是舍不得丟掉。后來因為政績卓著,薛蘋被朝廷賜予佩“朱紱”的殊榮,“朱紱”就是系佩玉或印章的紅色絲帶。古人有佩玉的習慣,印章等也有“印紐”,佩戴它們都要用絲線,今天看來用什么絲線是小事情,但是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用錯了顏色是要治罪的。唐代官吏服色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薛蘋因為被朝廷賜予佩“朱紱”的資格,與綠顏色的袍子顯得不協調,至此他才無奈舍棄了那件穿了十幾年的綠袍。薛蘋是個重親情、友情的人,自己的生活特別節儉,但是對別人卻十分大方,自己為官多年得到的俸祿很多,卻全部周濟給生活不如自己的親族和故人子弟。
薛蘋年輕時從小小的縣吏做起,通過自己卓著的政績,歷任縣令、刺史、觀察使等職,最后在左散騎常侍的職位上退休。當時有很多年紀早已過了退休年齡卻貪戀權勢、官祿的人賴著不退,薛蘋雖然到了退休年齡,可是身體卻沒有什么大的毛病,如果拖延不退的話也沒人干涉,但是他卻主動提出退休申請,當時的人們對他這一高風亮節的行為給予贊譽。薛蘋退休這年七十歲,四年后,他“駕鶴西去”,朝廷贈予他“工部尚書”的榮譽頭銜,謚號為“宣”。 (《運城晚報》綜合)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